《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王娴君
师:《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人到中年的鲁迅打开记忆的画册,他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关于阿长的哪些画面呢?
(屏显:如果请你给文章画一幅插图,你会画关于阿长的哪个画面呢?)
(生思考)
生:我觉得可以画阿长躺在床上伸着一个大字,然后“我”坐在她的脚边的那种模样。
师:你刚才说躺在床上,怎样一个大字?
生:就是伸了一个大字。
师:文章里面用的是?
生:摆。
师:摆成一个大字的这个样子。
生:我觉得可以画一幅阿长把《山海经》递给“我”的样子。
师:哦,递给“我”的时候,她是什么样子呢?
生:“我”是震悚的,她是递给“我”。
师:你的画面上能够看出人物的神情是震悚的。
师:我们班有好多同学喜欢画画,大家画得也很好。
生:我会画阿长递给“我”福橘时的画面,她笑着。画旁边配字,就是:元旦,恭喜恭喜。
师:你不仅有画,还有配字,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我”和阿长都说过。
生:我想起的是这个画面往前一点,是在这个元旦很早的时候,“我”刚醒来,她一把把“我”按住。那个时候,她盯着“我”惶急的眼神。我想对那个看着我的焦急目光做一个特写。
师:啊,你关注到这样的一个细节。一把按住“我”,然后惶急地看着“我”,你关注的这样一个人物的细节,是一个瞬间定格。非常好。
师: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就是阿长给作者讲长毛的故事,她那个神情是特别丰富的,她在讲的时候感觉心情很激动。
师:你一定会画出她的神情,是不是啊?你觉得她的神情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吗?
生:第16节,很严肃。
师:你给俞昊辰补充了一下,看来你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啊。
生:我也是补充俞昊辰的,我会画鲁迅听到这个故事很惊讶,可能会有点害怕的那种神情。
师:哦,你又把鲁迅给补充上去了,很好。其实有些画面里面不光有阿长,还有鲁迅,刚才刘梓媛、张楚晗她们的画面里面都有。
师:我想画作者极其严重地诘问阿长,她为什么要杀害“我”的隐鼠,以及“我”当时的愤怒。
师:那个愤怒的表情你都关注到了。
生:我会画她切切察察的神情。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和自己的鼻尖,她的那个动作。
师:哦,她的动作你关注到了,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而且是点着对手和自己的鼻子,你怎么怎么样,我怎么怎么样。
生:我想画阿长来问“我”《山海经》是什么东西?我觉得可以画阿长的脸上带着一些疑问的神情。然后“我”给她讲《山海经》的时候,因为“我”是特别期盼这个《山海经》的,所以会特别兴奋,眉飞色舞。
师:你还关注到连阿长也来问“我”时的神情。
生:我会画她给“我”讲道理的时候,就是一脸严肃地跟“我”讲道理。然后“我”听到那么多道理,内心是有点无奈,又有点不耐烦。
师:给“我”讲道理的时候,那个不耐烦的神情,值得捕捉体味。
生:我会画“我”把红包放在床头以后,阿长又把一个福橘放在床头,然后将红包压在福橘下面。
师:刚才同学们发挥了想象,画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画面。通过大家的描绘,阿长的形象好像更丰富了,更立体了。那么,在这些画面当中,你读到了怎样的阿长呢?可以用这样的句式,“从……中,我读到了什么样的阿长”。
(生思考)
生:第3小节,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里我读出了她的粗俗率性、不拘小节。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出的?
生:我从三个动作“伸、摆、挤”,读出了阿长的粗俗。
生:我读出了拘泥于礼节、又迷信的阿长。第八节,“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就立刻伸出手,一把就按住,“我”惊异地看着她,她惶急地看着“我”,因为她要“我”元旦一起来就只许说“恭喜恭喜”,其他什么都不许讲,由此看出她的迷信。
师:因为阿长把一年的好运的事情都寄托在“我”的一句“恭喜恭喜”里。
生:我读出了阿长的关心孩子,善良,真诚。“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并没有人帮他买,而阿长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在她告假之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然后她将鲁迅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带给了他。
师:关心孩子,善良真诚。
生:从这一段里,我还读出了一个坚持不懈的阿长。因为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她说‘三哼经’,可以看出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东西。然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她买这个书是比较不容易的,一家一家寻找,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她的坚持不懈。
生:我补充一下刚才夏添说的。因为就是从前面连阿长都来问,就说明阿长是打听到这件事,可以体现她十分放在心上,写出了她十分关爱孩子。
生:她称呼“我”为“哥儿”,显示她平时对“我”的关爱和关怀。因为她是不会这样称呼普通人的,可以读出她的亲切。
生:我是从13~16小节看出来的。因为她跟“我”讲长毛的故事吧,从这点来说,我觉得她是一个见多识广,经历过风浪的人。
师:你从这个故事读出她经历了什么样的风浪?
生:战乱。
师:有没有经历过战乱?她是听说这个故事。
师:第3小节写“我”最讨厌的是她切切察察,喜欢低声絮说些什么。我读出了有点饶舌多事,有点唠叨的阿长。
师:你读出了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同学们在书旁边记下来。
生:从第3节她切切察察,我读出了她没文化,但是又比较淳朴真诚。她不知道自己伸出手指点着对手或自己的行为很不礼貌。所以说非常质朴,她并不知道这样会让她看上去没有文化。所以说,我看出她非常淳朴的特点。
师:嗯,好的,请坐。蒋金哲的观点可能跟刚才两位同样提到第3段的同学的观点不一样。有的同学读出了饶舌多事,有的同学觉得很淳朴。那么,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待会我们再来讨论。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在分析阿长形象的时候,有四位同学关注到了阿长买《山海经》这个故事。你们跟鲁迅一样,都觉得这幅画面在他的记忆当中是最最珍贵的?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我们看一看这个故事从第几段写到第几段?
生:19段到29段。
师:请同学们朗读19段到26段。请你抓住一些你觉得很重要的词句分析阿长的性格。
(生自由朗读22-26段)
生:第20段,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和22节我没有告诉阿长,而阿长自己来问我,形成对比。别人不肯回答,而阿长主动来问我,体现她的善良,善于观察,细致入微,关爱孩子。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俞昊辰,刚才顾奕一口气说了很多个词语,你能复述一下吗?
生:观察细致入微,关爱孩子,善良。
师:顾奕,对不对?好的,刚才顾奕关注到了叔祖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同学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关注到?顾奕读出了一组对比,叔祖家里有没有这本书呢?(齐答:有)但是他比较疏懒。虽然他比较喜欢跟小孩子玩,虽然他有时候称我们是“小友”,但是他可能并不真正地理解“我”的需求。同学读出了阿长的细致入微,这个细致入微其实是有特定的对象的,她对“我”的事情特别细致入微。(板书:关心、善良)
师:还有同学是从哪些词句当中读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关注的是23小节告假回家。后面的“阅读提示”说,她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她是在问过“我”关于《山海经》的事情之后,然后就告假回家了。但是她一般都是不怎么回家的。所以,我想她回家的话,不一定是去看望她的一些亲人,而是帮“我”去找《山海经》,买《山海经》了,也可以看出她的不容易。告假以后的四五天说明她差不多有三四天都是在问《山海经》,四处找书店,然后买《山海经》的。
师:你的脑海里面甚至浮现出了阿长买书时的艰辛过程,为什么不能经常回家呀?
生:第一个,我觉得是她没有什么亲人,她就一个儿子,是过继的。
师:是因为没有什么亲人才不告假回家的吗?还有什么原因不能经常告假回家?
生:我觉得是鲁迅家里有很多小孩子要带。所以没有空回家了。
生:舍不得鲁迅。
师:阿长在我们家是什么身份啊?
(齐答:保姆)
师:当时的保姆一年也就难得回一次,有的甚至是几年回一次家。在难得告假回家的四五天里面,她却为他买了这个书。这里面你读出了怎样的阿长?
生:舍己为人、坚持,对我的关爱。
师:你们是否赞成辛芃轩的观点?
生:我读出来的是乐于助人、善良、关爱孩子的阿长。因为她已经过了十多天,将近一个月了,她回家的时候本来是应该很忙的吧,要做家里的事务。但是她却把鲁迅的话放在心上,然后抽出时间帮他买这本书,所以说乐于助人。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到了三个词,辛芃轩的词,你们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舍己为人。
师:还有呢?
生:坚持不懈。
师:蒋金哲说的是什么?
师:我们同学都赞同吗?
生:我有个问题,就是因为刚刚蒋金哲说她回去本来就很忙,还要照管家里的事。但是长妈妈已经没有亲人了,说很忙,还要抽出十几天。就是这里我有一点不太明白。
师:你不太明白蒋金哲刚才说的很忙,还要抽出时间,很忙,但是她却抽出了时间,这里面可能我们就能够读出她对鲁迅的关心。
师:刚才我问的问题是你们是否赞同辛芃轩说的舍己为人?
生:我觉得他这个面太广了,她并不是舍己为人,而是说她只是真心关爱鲁迅,而不是说所有人。
师:真心关爱鲁迅。舍己为人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冒着危险去救别人等。这个词过于重了。刚才夏添又提到了一个词,她非常真心的、很真诚的。(板书:真诚)我们从哪些词句里面读到了她的这种真诚呢。我们将这两段读一读。
(齐读22-24段)
师: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分角色读,个别读,点评)
生:他把“有画的”加重了,就是说这个有画的“三哼经”是“我”一直特别想要的。
师:如果去掉“有画儿”的,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一起来读读。
(师读,齐读)
生:长妈妈的学识是不高的,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和“三哼经”到底有什么区别?她只知道鲁迅给她形容的是有画的,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等等。如果不加的话,就感觉不太对劲。
生:加了“有画儿”的,可以说明她听“我”的话听得很细致,她也对“我”非常关心,希望买到最令“我”满意的图。
师:“三哼经”从侧面表现出阿长不识字,是“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一个薪水很少的女工,一个被人轻视的小人物,而且不久前,鲁迅还极其严重地诘问阿长,可是阿长却丝毫不计较他曾经的无礼、不屑。她是不是非常淳朴?(板书:淳朴)
(屏显)“霹雳”“震悚”“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师:童年时候的鲁迅,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别人办不到的事情,她却能做成功。他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其实啊,几十年过去了,鲁迅经历了很多世事之后,他才慢慢地发现阿长身上那些非常可贵的闪光点。她虽然是一个小人物(板书:小人物),虽然她很卑微,虽然她不被尊重,但是她却如此真心真意地关心着一个孩子的需求。这就是一个关心孩子,很善良、真诚、淳朴的阿长。其实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鲁迅回过头来看这些往事的时候,可能会对她曾经的那些“缺点”有一些新的认识吧。比如说这一点(屏显),我们同学画画的时候,好像没有提到。是哪一件事情呢?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很多年过去了,他会发现这个过分看管背后可能是什么?
(屏显)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慢慢地领悟到阿长对我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出于对“我”无私的关爱,带着这种情感反观那些所谓的“缺点”,你会有哪些不同的认识?
过分看管的背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我觉得过分看管可能是阿长觉得“我”做这件事情不安全,她是想保护我,保障我的安全。比如说拔草,她可能就怕我被虫咬了;搬石头的话,又怕砸到我的脚了。
师:多年以后,也许会发现这个啰嗦、过分看管的背后是对“我”的关心。
师:我们同学再去看看曾经她所认为的那些“缺点”里面是不是也藏着阿长的爱?
生:她就给“我”讲了很多道理,就是想让“我”有一个好的运气嘛,联想到前面的福橘,她说是一年的运气的事,不许说别的话,她是想让“我”非常顺利。让“我”说“恭喜恭喜”,除了是她自己恭喜,我觉得可能还要带着“我”的意思。
师:童年的“我”不耐烦阿长的这些古怪的仪式,但是现在又感受到阿长对自己的关心,希望“我”一年顺顺溜溜。
生:我补充一个讲道理的地方,就是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阿长想教给“我”受用一生的节俭的美德。
师:“我”慢慢地好像明白了,也许阿长就是这个意思呢。
生:从这里过分看管,我其实还看出了另外一个。如果换作另外一个人就是衍太太的话,她肯定会非常赞成让“我”就这样随便玩啊什么的。但是阿长就是不允许我玩。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她对“我”寄托了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未来可以成才啊之类的。
师:你有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联想、比较,你想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衍太太,她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的时候,这个衍太太很有可能说什么?
(齐答:再搬)再搬一个,再搬一个更大的石头。
生:从第12小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从这里我看出来她可能是想让“我”更礼貌一点。因为说一个人死掉可能有点不太尊重。
师:这是避讳的一种说法,是一种礼节。不是所有的规矩都是守旧的,对不对?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些做人的道理。
生:我觉得鲁迅慢慢成长以后,可能会觉得阿长就像母亲一样,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什么事情都放在心上。
师:她是真心地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有自己的孩子吗?没有,是过继的。
刚才我们同学重新去看曾经的缺点的时候,发现了成年时的鲁迅其实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迷信的背后是对鲁迅的关心,我记得刚才陈艺天特别地关注到她一把把“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这个惶急的眼神里面有对鲁迅的祝福。也有一个卑微的,命运悲苦的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吧。所以她对阿长有更多的了解。
师:那么,这篇文章鲁迅想要抒发对阿长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30~31段。(屏显两段文字。)
(齐读,个别读)
师:认真听,你听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是从长妈妈这个称呼,读出亲切,对长妈妈的感激。然后从下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他为自己过了这么久都不知道长妈妈的名字,觉得自己没有非常关心她,而感到愧疚和同情。
(板书:感激、同情)
师:刚才张楚晗在读的时候,大家发现语速是不是有点快了?尹一杨,请你读一读。
(个别读)
师:张楚晗,请你再来读一读。老师先来读一读。
(师读,个别读)
师:我发现你的语速比第一遍慢了,语气低沉了。你在感受鲁迅先生对于阿长的很丰富的情感。我们同学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
(齐读,个别读)
师:你读出了对阿长什么样的情感?
生:对阿长的一个祝愿、祝福一样的情感。
师:特别是哪一句话?
生: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师:你能否带着鲁迅这样一种深沉的祝福,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希望她的魂灵永远安宁。
(板书:祝福)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师:张楚晗,你刚才读了是否有新的想法?
生:我觉得最后一段还有我对长妈妈的怀念。首先,对长妈妈,我觉得是深深的感激。感激的背后包含的正是怀念之情,这一句也是将全文的情感推向高潮。
师:你感觉这里面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为什么会这么深深的怀念?我们来看看写作背景。
(屏显)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则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政府的残暴,因而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是作者在1926-1927年期间陆续写成的,目的想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到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
师:鲁迅怀念的是那个虽然地位卑微但却真心实意地关心孩子的阿长。这里的怀念可能还有时代的一些因素。虽然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很压抑失望,但是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发现生命里面有那么多闪光的东西。
生:我觉得他对长妈妈有一种可怜。因为他说他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我觉得长妈妈的生命是可怜的。(板书:愧疚)鲁迅先生有一点对长妈妈的愧疚。因为他小时候认为长妈妈的那些缺点都是不好,没有能体会到长妈妈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怀念之余,还有一点愧疚。
师:曾经没有体会到,不仅没有体会到,而且还怎样?曾经鲁迅对她的情感态度是怎么样的?
生:就是第3小节,不大佩服,最讨厌她的切切察察,还有对她讲的那些道理很不耐烦。
师:不耐烦,她有那么多古怪、繁琐的规矩,她的愧疚里面还有什么呢?我们关注一下这两段的差别。我们来读读下面一段。
(齐读)
师:这段语言和原文不一样,和原文对比,愧疚还因为是什么?
生:愧疚还是因为“我”对阿长了解得太少了,没有好好地了解一下长妈妈,不太关心她,觉得知道的事情都很少。
师:尤其是哪些词语?
生:大概,终于,仅,大约。
(在屏幕上圈画词语)
师:品读一下,如果去掉这些词会是怎样的效果?
(师读)
生:从“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里面看出,之前“我”对长妈妈是非常不关心的,因为第2小节里面讲过,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做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记了。总之不是长姑娘,就是长妈妈之前已经跟她说过自己了,但是鲁迅非常不关心她,就是根本就没有记下来。
师:好的,请坐。你又联系了第2段里面的“终于”以及“记得”这些词语,他没有去关心。小时候从来没有去关心过长妈妈,可是长妈妈却一直在关心他。一个是关心,一个是不关心。一个是知道他想要什么,一个是不知道她的经历、她的名字,不知道她的家庭情况,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辞世。我们同学又读出了愧疚。我们把第2段来读一读。
(齐读)
师:愧疚的是不知道她的很多情况,尤其是连姓名都不知道。其实,不知道姓名的又何止是长妈妈一个人呢。在当时有很多地位卑下的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Q等等,都是没有姓名的,很卑微的,不被尊重。她顶替了前面一个女工的名字,这个里面终于不知道,除了对阿长的同情、愧疚,其实还有对像阿长一样这一类小人物的同情。齐读第二段,感受鲁迅先生对地位卑微、不受尊重的小人物的同情。
(齐读)
师:最后一段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这个“即”也是有深意的,实际上并不是阿长。鲁迅先生的文字里有很多的奥秘。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最后一段。(板书:深情回忆)
师:多年以后,鲁迅先生发现这样的一个小人物,虽然有缺点,可是却有很多闪光的动人品质。所以在提笔回忆的时候,充满了非常丰富的情感。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给我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开启了我的文艺之路。阿长也像是一本书一样,虽然很粗拙,但是却那么的可贵。阿长在“我”的心里,其实就像一朵花一样,给“我”冰冷的世界带去一丝芳香和柔软,让“我”在寂寞中前行,在冰冷中仍然持有继续战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