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策略
肖 雪
摘 要: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发展学生核 心素养的要求。学业质量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要求教师在试题命制时内容上要 优选,避免知识过密化现象;设问上要引发学生思考,避免遴选出的观念变成机械化记忆; 立意上要体现学科育人价值,避免负面情境引起学生不良反应。
关键词:素养立意 中考命题 大概念
肖雪,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官塘分校,中学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 成就表现,反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仍会出现试题考查内容过于琐 碎、考查方式停留在浅层记忆、考试缺乏价值引领等情况,未能实现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目 标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和反思试题,找寻素养导向的试题命制策略,提高试题命制的质量,实 现试题负载的高价值功能。
一、优选内容,避免知识过密化现象
在试卷中进行知识考查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只追求知识数量的考查,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品质无法 得到提升。因为如果单纯提高知识数量,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记忆背诵上,并没有明白所学的知 识对人的作用和价值所在,也不会用知识解决问题,那学生素养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试题命 制时,要避免知识过密化现象。
1. 知识过密化,教学评价窄化成追求知识数量。在传统的试题命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教师更注重 对知识本身的考查。例如,某市的一道中考题:
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情感是稳定的、正面的,情绪是短暂的、负面的
B. 情感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情绪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动
C. 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情绪是青春期的独特色调
D. 情感需要表达、回应和共鸣,情绪需要避免相互感染
从这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想要考查学生的是情感与情绪的关系。该内容确实存在于七年级 72 考试与评价 下册的教材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值得考查。例如“我们的情感世界”一课中,教材 阐释情感与情绪的联系和区别,是为了表达“与情绪一样,我们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因而我们要 品味出情感的韵味”这一观点,其重点并不在于强调情感与情绪的区别。如果教师在命题时,对知识的 价值不加以区分,将教材中但凡出现过的内容都作为考点,那无疑会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熟练 掌握,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是一个又一个点状的知识符号,它外在于学生。① 对于学生而言,获 得了这些符号化的知识,并不能转变成内在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在符号传递知识观的影 响之下,教师在课堂中关注更多的是有没有遗漏教材中出现的知识,教学就会窄化成教师源源不断地向 学生传递知识。当课堂停留在知识符号的解读上,呈现的就是“多而杂”的知识内容,教学的深度参与不 复存在,学生的素养也未能得到培养。
2. 遴选重要观念,指向素养培育。符号传递知识观是将知识当成目的,是用来应对一场场考试的。 这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理念不符。既然我们学科需要使学生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 会做人,那么,我们的知识观就转变为素养发展知识观,即知识是一个内在的结构体,由表层的符号、 中层的思维方法和内层的价值观念组成。这要求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形成特定的思维方 法和价值观念,展现学科的独特价值。在素养发展知识观指引之下,教师在命制试题时就会意识到,并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值得去考,而是要将学科知识分层优选,遴选出重要观念,即反映学科本质,并能落 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思想和观念。以心理板块为例,我们通过分层优选遴选出了知识点“做情绪情感 的主人”的重要观念“我们要学会合理调节情绪,传递情感正能量”。因而,命制了如下中考题:
学生唐某因学习压力大而郁郁寡欢,他通过打篮球缓解学习压力,逐步走出了阴影。唐某的做法说 明( )
A. 情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B. 合理的方法能调节情绪
C. 人的基本情绪复杂多样
D. 消极情绪能够磨砺意志
将知识分层优选,并不是随意删减知识,而是根据知识属性将其分成需要熟悉、需要掌握和需要迁 移三类。需要熟悉是指学生只需要知道,曾经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学习过即可;需要掌握是指学生易 错易混淆的内容;需要迁移是指学生需要理解的重要观念。测试中,考查的是重要观念的理解和迁移, 这样的考试就做到了内容上的“少而精”,试题也更有深度。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指出的试题深度, 并不是去深挖知识点本身,故意刁难学生,而是指考试发挥的深层次意义。
二、引发思考,避免观念机械化记忆
当教师遴选出重要观念,就需要考虑如何考查学生对于这些重要观念的掌握情况。如果考查的方式 不对,遴选出的重要观念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这就类似于准备了上等的食材,烹饪方法不合适,让 食材没有呈现出最佳的口感。
1. 采用知识性问题,试题变成简单记忆。知识性问题是指在教材中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例如“我国 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国家如何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等。这样的问题,即使放在不同的情境 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引发其思考,只需要背诵固定答案即可,自然也就不能反映学生的素养情 况。例如下面这道中考题:
[省政府工作报告摘要一](略)
(1)为什么要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从这道题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考查的是重要观念“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人民幸福”,但是在设问上,直接变成了问答题。对于学生来说,即使不看摘要内容,也可 以直接回答这个设问。这样的试题命制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也会危害到教师的教。教师的课堂教学 会从知识符号的传递变成重要观念的传递,削弱了我们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因为既然只是让学生记忆重 要观念,那只要拿本教材进课堂去圈点勾画就可以了。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2. 创设真 实 性 问 题,提 升 学 生 关 键 能 力。一 个 人 解 决 真 实 问 题 的 能 力 大 小 反 映 了 其 素 养 的 高 低。① 因而,在素养导向的纸笔测试中,受到考试形式的局限,需要考查的这种能力更多体现在让学生 思维发生。因为思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命制试题时,需要依托学科的重要观 念,提供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性问题,从而避免试题只考查了布卢姆目标分类中的记忆这一低阶思维。 例如下面这道试题:
记者:“请问你如何看待当地火爆‘出圈’的现象?”
专家1:“网红效应”让当地火爆“出圈”,为当地引流聚气。2022年该地接待游客3147.47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4.83亿元,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当地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专家2:值得关注的是因游客数量激增,该地各商家开发的旅游项目接纳量有限,一票难求、一房难求等现象影响了游客的消费体验;一些配套服务和设施设备不到位,要想“长红”还面临诸多挑战。
结合两位专家的观点,运用所学知识为当地由“网红”变“长红”出谋划策。
从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提供的情境是客观真实的,确实在当地旅游火热起来后,出现了这两 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声音,而题目中的设问也是基于所给情境产生的,不是直白地从知识到知识的考查。 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的劣构问题时,需要运用高阶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这道 题而言,学生需要调动头脑中已有的重要观点,运用演绎的认知方法去分析专家的陈述,从而用学科中 的重要观点解释专家所表述的内容。所以,这样的试题考查,就不再局限于内容的记忆,而是在培养学 生的关键能力。此外,这道题的另一个亮点还在于,实行等级赋分的原则,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 果按照传统给分的方式,那可能就会出现,得分相同的两个学生其实际思维差异很大:即一个学生达到 的得分点都只在一个层面上,只因为写得多,所以得了满分;而另一个学生虽然答案简练,但每一个层 次都有相应的要点,因而其思维更加完整,理应得满分。但这两个满分是不同质的。因此,为了更准确 地测评出学生的思维水平,这道题在评分标准的设置上采用了更加科学的SOLO 分类法。需要学生既看 到发展火热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要居安思危,想到火热会产生的问题,给出应对的策略。当学生的思维 能够达到这两方面时,自然就可以得满分,从而实现了试题的区分度。
三、学科育人,避免试题的负面导向
当试题能够依托重要观念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时,并不意味着这样的试题符合素养立意的要 求,还得考虑学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是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因为考试应该是具有教育性的,学 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考查的不仅仅 是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更深层次的还有价值观念,即“德”“智”共生。通过考试,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 提升,但提升的又不仅仅是认知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1. 负面情境,学生易产生不良反应。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会发现,有些题目虽然考查了 学生关键能力,但是在呈现情境材料时,没有考虑到学生阅读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例如下面这 道题:
材料略
随着网上舆论的重心逐渐走偏,当事人不堪网暴,选择跳楼自杀。结合心理法律的知识说说如果还 有机会,你想对当事人说点什么?
这道题想考查的是学生对情境材料的分析论证能力,选择的话题也是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但是 材料在呈现时,给予学生的都是一系列带有网络暴力的内容。所以,学生即使通过解答这道题提升了关 键能力,内心也会对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产生恐惧,这不利于今后的成长,也不符合试题命制的立意。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如果我们在命题中选择的材料内容是负面的,那可能在其心中种下的是阴暗、 丑陋的种子,会使得他们看不到社会生活中阳光美好的一面,从而产生厌世的情绪。此外,考试也承担 着指导教学的功能。当试题中出现这些负面材料时,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去使用,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教学 沉浸在无比压抑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课堂探究,看到的都是人性中的罪恶,失去教学本该承担的、让学 生过积极健康生活的作用。
2. 巧用情境,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命制试题时,不回避问题,但是需要筛选问题,并不是 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在试卷上,而筛选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能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念。例如下面这道试题:
这道主观题用一组漫画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社会问题:举报违法经营的商家为什么不构成侵权? 学生需要从三个不同的行为主体酱菜厂、电视台和法院出发,分别指出它们行为恰当与否及其原因。在这 一个过程中,既让学生解决社会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法治意识,远离违法犯罪行为。这样的试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同时也让学 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了评价的育人功能,体现了试题的高价值负载。
试题在命制中,既需要将考查的内容确定为重要观念,同时也要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并帮助学生 在做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让一份试卷不是只有分数,还能起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以评育人的功能。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重点资助课题“以学科大概念教学促进中学思政课程转化的 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ZA1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