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研实践———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2024-09-1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研实践———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罗 滨 任兴来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时代新人的有力抓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要着眼于“四通”:教学研究互通,建立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机制;教学内容联通,衔接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融通,形成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合力;教师培养贯通,培育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师队伍,从而持续推进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赋能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质量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一体化   教研实践。

罗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正高级教师;任兴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此后,中宣部教育部等先后出台系列文件,要求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战略安排是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发展。北京市海淀区是国家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和普通髙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中小学数量多、类型全,高校云集,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学段区隔,采取务实举措,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教研实践。

一、着眼于教学研究互通,建立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机制

2020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海淀进校”)联合区域内高校和中小学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以下简称“一体化教研组”)。一体化教研组成立后,很快形成了常态化研究机制,包括例会机制、项目机制、研讨机制、协同机制、融合机制、激励机制等。来自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由过去的“背对背”,变成现在的“面对面”,大家坐在一起集体备课,围绕思政课程优化和教学衔接,进行一体化课例研发、一体化课题研究、一体化联合教研等,有力促进了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1. 一体化课例研发。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教研组以一体化教学课例研发为载体,建立内部贯通、市区联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大家围绕共同的教学话题,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研实践 13如“让社区更美好”“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党史·悟思想·增自信”“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将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同一主题讲得既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又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初步探索出设计和实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第一步,筛选主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主题,可以是反映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成就和时政要闻、重大活动,如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也可以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长效热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涉及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每一层面的具体要求都可以分别作为一体化教学主题,实施一体化教学。

第二步,搜集资料。知识的传授离不开情境,脱离情境的知识转化不成素养,思政教育也就很难落在实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不一定要求情境一体化,但相同主题的情境更能体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特点。确定主题后,要广泛搜集国内外的案例、素材,创设情境,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搜集的情境资料即使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但至少是所教学段的学生可以感知、理解的。

第三步,确定目标。确定与描述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落实、学生学习的程度。一体化设计学习目标,能避免教学“过”或“不及”的现象。学习目标要坚持素养导向,着眼于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发展进阶,从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表现等方面科学合理的描述,体现课程目标的进阶性。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

第四步,设计教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习目标的要求,蕴含着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但具体落实要针对大中小学的学习特点,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通过一体化教学设计,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体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从而教育引导不同学段的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第五步,课堂实施。教学实施是对教学设计的验证,也是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中心环节。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主题聚焦、目标明确、内容鲜活,过程具体、环节清晰等要求,都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施体现和完成。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少则是相邻学段的两节课,多则是“小初高”的3节课或“小初高大”的4节课。在教学实施中,这些课例很难在限定时间、同一地点顺序实施。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可以采取现场课教学和说课、微课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六步,反思改进。课堂教学实施后的总结反思是为了持续改进一体化教学,更好地体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和效果,这就需要认真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深化对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的理解,探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为持续推进和改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依据。

2. 一体化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为了将课例研发过程中发现和提炼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关键问题,及寻求答案或改进措施的过程,在概括、提炼、转化、分解之后,分析问题的本质以及存在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总结成功的经验、策略和方法。比如,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特别是相邻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的一体化研究,更能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顺序性、衔接性和递进性。一体化教研组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思政课主管领导干部的座谈访谈,梳理区域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思政课教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等,先后申报或参与多个项目或课题,研制思政课一体化学业要求,优化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化。这些项目或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相互支撑,构成系统,聚焦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关键问题解决,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3. 一体化联合教研。跨学段联合教研是促进一体化课例研发、一体化教师集群成长的重要渠道。在14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教育一体化联合教研活动中,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众筹智慧,深度参与,树立“一体化”“一家人”“一盘棋”观念,在一体化思维系统下整体联动、同向同行,发挥整体性育人效应,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开展跨学段联合教研,教育集团校、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大学与附中附小有独特优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包括两所分校和9所中小学,集团校思政课教师开展的小初高跨学段系列联合教研,基于一体化教学主题,探索“共研共创共享”的实践思路,构建研究实践共同体,创新教学方式和教研模式,探究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规律,以及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机衔接,既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又推进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也促进了集团教师的集群成长。比如,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集团校以“冬奥进课堂:一起向未来 中国有担当”为主题,围绕“如何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和“如何做到‘情境-任务-内容’相统一”开展一体化研讨活动,大家充分讨论、阐释交流,明晰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和路径,促进了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也促进了校际协同、教育均衡和提质增效。

二、着眼于教学内容联通,衔接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是对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既有贯通性,也有差异性,教研就要在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衔接上下功夫,做到不简单重复、不跳跃断层,上衔下接,纵横联动。

1. 构建一体化内容框架表。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我们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梳理大中小学各学段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明确这些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和实施建议,编写整体内容框架表,优化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学段教学内容纵向衔接、逐层递进。

2. 做好《读本》一体化教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涵盖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是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抓手。《读本》教学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统筹安排,系统有效实施,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中小学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实现全覆盖、全过程贯通。因此,《读本》的一体化教学,要梳理相邻学段《读本》的关联内容清单,关注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分层与衔接、教学方法的共通与迁移,探索《读本》教学一体化的推进方法。在宏观上坚持目标导向,理解《读本》的核心思想和深刻内涵,促进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在微观上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和解决问题,使其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挖掘其他课程的德育资源。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在纵向上需要思政课贯穿培育时代新人的全过程,在横向上需要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2012年,海淀进校成立德育教研室,研究学科德育在课堂上的落点,使思政教育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有润物无声的效果。2017年,我们启动“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采用“研究-实践-改进”螺旋上升的推进机制,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在对学科德育的原理、策略和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开展学科德育实践,编写《海淀区学科德育指导手册》,指导区域内中小学各学科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教学目标中,融入教学全过程,使中小学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着眼于教学资源融通,形成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合力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思政教育要让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撑。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真实的情境案例,设计学习任务,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研实践 15引导不同学段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真学真懂,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真信真用,达到知行合一。

1. 丰富社会实践资源。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要调动教育系统内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且需要整合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在目前的管理体系中,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涉及大中小学、宣传部门、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需要各部门协调推进。海淀区拥有众多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也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中关村创新精神的展览馆、纪念馆。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海淀区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直接体验和切身感悟。比如,组织不同学段的学生去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在目标、内容、任务一体化设计中体现学段特点,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2. 打造跨学段备课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同一教学主题的情境资源学段贯通、共建共享,既需要思考如何借助高校资源上好中小学思政课、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也需要思考如何把中小学思政鲜活的教学资源在大学思政课中深化运用。在思政教育一体化教研活动中,我们邀请高校教授、中小学教学名师作专题讲座,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启发思政课教师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对思政课程育人资源进行贯通式思考。比如在“思政大讲堂”活动中,举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领会新精神 把握新教材———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年度时事大讲堂》《做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做启智润心的智慧思政教师》等讲座,一起捋清思政教学资源融入教学的整体逻辑,引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历史故事、时政新闻、现实例证、逻辑推理、情景表演等,既提升了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也推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3. 汇聚教师研修资源。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将思政课研究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体化教学课例,包括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等,特别是导向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思政教育一体化“精品课”,通过建设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将优质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课例转化为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新时代思政课育人资源供给。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包建设,征集思政教育原创优质课程辅助源。围绕思政课程内容分单元、分专题开发建设丰富多样、分门别类的教学案例库、教学素材库等,通过专册、讲义等多种方式及时充实鲜活思政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供资源支撑。

四、着眼于教师培养贯通,培育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也是一体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树立并践行师资贯通、研训支撑的理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1. 构建一体化教研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思政课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能力,需要把“点”上的教学指导和“面”上的教师素养提升相结合,使教师获得“带得走”的设计和实施一体化教学能力。海淀进校积极开发、整体规划思政课教师教研课程,即“5+M+N”思政课教研课程。“5”课程是面向全体教师、解决共性问题的专业必修课程,每学期不少于5次,主要是聚焦教材、学情,研究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关键问题。“M”课程是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分专题、可选择、个性化的“选修课程”。“N”课程为“选择性必修”课程,依托研修分中心、学科教研基地等,体现针对性。“5+M+N”教研课程,提升了思政教研课程的系统性、选择性和实践性,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5”课程中的“思政课教学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教师一体化全员研修课程,旨在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引导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读本》小初高一体化区级培训活动,旨在16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帮助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理解《读本》、用好《读本》,提升《读本》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读本》的育人价值。“M”课程中的课题研究、课例研发、专题研讨等课程,促进了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进。“N”课程中的集团校联合教研、思政课一体化基地校建设等课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思政教育一体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2. 开展“浸润式”教师研修。“浸润式”研修的主要特点是“少而精的独立授课,更多地让学员深入到研究中去”,了解思政教育领域的理论前沿进展,拓宽学术视野,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将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与自己的工作实践建立联系,提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施能力。比如,为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浸润式研修班”,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一体化研修班”,与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设立“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立足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发展需求,量身定制研修课程,既给思政课教师成长带来新体验,也推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思政课教师培养和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体化。

3. 建设学科教研基地校。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学校创新相结合。思政学科教研基地校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验校,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示范校。通过“区域-学区-学校”三级联动,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牵线搭桥,促进思政课教师对相邻学段教学内容的关注和衔接,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在“海淀区学科建设2.0行动”中,根据区级思政课一体化基地校遴选条件和职责,在全区设立5所小学、7所中学、4所大学为思政课一体化基地校。由这些学校的学科首席教师牵头,组成校本研修共同体,发挥“微团队”专长,多维度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一体化基地校的日常研究与实践,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累了鲜活经验,对促进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海淀区学区制是介于区域教育治理与学校教育治理之间的一种教育治理体制,旨在通过区域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融通,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学区成立的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室,推进了学区各校思政课协同发展;学区组织的思政课一体化研讨会,聚焦小初高衔接,推进了学区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可见,建设思政课一体化基地校对加强思政学科建设、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持续改进、提升思政学科育人质量大有裨益。

海淀区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研实践成果“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凝聚培育时代新人合力”被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评为“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海淀区也成为首个“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和“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示范区”。2023年4月,海淀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富集优势,成立23个区级“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持续推进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接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不同学段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让不同学段的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思政课所讲的内容,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思政一体化的教研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参与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来,愿意实施而且能够实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努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思政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研究”(项目编号22GJA004)、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思政课一体化视域的中小学法治主题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200310103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责任编辑:王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