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真实情境”创设策略 柴少曼1 何铁勇2
【摘要】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真实情境”的创设策略,强调真实情境在提升学生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中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教材深入解读和情境设计,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生活实际与时政热点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 实践能力。研究指出,通过微型项目学习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真实情境;教学设计;微型项目学习 【正文】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教育的重心愈发倾向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深入探寻学习的本质。“学习不是指被动、机械地习得现成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指孤立地训练各种认知能力,而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获取生长性经验,再迁移创新性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境所蕴含的学习力和迁移力构成了素养培育的核心要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真实情境”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对情境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是素养的核心”,它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推动其迈向深度学习,更在核心素养的形成、抽象、迁移和转换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关键学科,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正如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要“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服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观的形成过程中,既需要直接而有力的说服教育,也需要潜移默化、无痕有质的启发引导。 在这一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真实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唤醒学生意识的情境,可以悄然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激活其思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得以自然地学习、思考、实践和反思,从而回归学习的本质。这一过程不仅有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能提升其政治与法治素养、道德与人格修养,最终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教材解读构想“境”,立意有高度 “真实情境”的创设需宏观架构,而立意高度是灵魂所在,在统率学习活动中实现其思维高度与价值取向。真实情境应关注核心素养,融合单元主题,紧扣教学目标,高屋建瓴,凸显价值引领,着眼素养培育;关注学生学习,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和需要,以确保“情境”有正确的方向,有高雅的气韵。 1.立足素养定目标,“境”有方向 素养的形成意味着个体在以往的情境中具有足够的学习力,能在新情境中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对新情境进行判断,最终能解决问题。简而言之,这种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素养”蕴含着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新的理解。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设置中,明确提出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例如,在执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二课时),立足核心素养,结合教材,梳理以下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二课时)素养目标
本课关键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培养学生维护自身权利、尊重他人权利的观念,再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法律的方法保护自己;同时也意识到预防才是最低成本的维权方式,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真实情境”的创设时,整个课的情境立意从法律的神圣、法律的尊严到法律的温度、法律的守护。在情境创设中,逐渐把法律从遥远神圣的地位拉到现实生活中,再到法律亲切可感守护生活,引导导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原来知法守法,才能依法维权,从而培养法治素养。 2.融合单元主题,“境”有气韵 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内部排列有序、具有优化取向的系统,单元主题往往提示或者蕴含了情境整体气质。因此,我们应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来实施情境教学,才能让单元教学内部的每个课堂环节 教学由“一种气蕴”贯穿,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优目标。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见图1),关注的是法律如何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从未成年法律知识了解,到专门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及青少年的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从单元整体价值追求出发创设其情境的主韵律应是法律的严肃权威与亲民温暖相交融,法律是公正威严的,也是温暖有力的,守护着我们的生活。
二、学悟结合呈现“境”,引领有深度 真正的学习,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世界,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概念,或者锻炼思维能力,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敬畏自然与生命,理解何为社会责任。 “真实情境”包括现实中出现的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情境,也可以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创设的可能存在问题的“拟真”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生活经验,是学生是能凭借当前经验可以想象和抵达的,也要符合“逻辑的真实”,即当下没有发生,但曾经发生或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真实情境”,更重视意境的创构,表现出重审美、重意趣、重韵味等特点,融合本单元本课的主旨,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有时是一段音乐、一首诗、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有时是执教者的衣饰,营造情感韵味,而这种情境的真实体现为一种审美意境的真实,使意境有审美情趣又蕴含深度。 1.挖掘社会情境,引发思维碰撞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一门综合课程。教材本身内容的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依托教材聚焦真实问题,挖掘当下的社会情境,让其思维碰撞,从而发展社会情感,增强规则意识,提升关键能力,在体验感悟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做人。 【教学案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二课时)第二部分“校园欺凌”版块。 引入情境,音乐熏染:选择《玫瑰少年》节选片段的小提琴曲。 随机询问:你知道这首曲子吗? 渐入情境,走进故事:视频播放歌曲主人公的“叶永志的故事”。 问:从故事中你看到叶永志是怎样的孩子,他因为什么被欺凌、孤立? 反思情境,共情追问:此刻,你想说什么? 教师沉痛述说:这样一个善良懂事的孩子,就因为看起来有些女生气,与一般人不太一样,是少数中的一个,而被欺凌、孤立,如花的少年凋零了。 对比助推,法律神圣:出示宪法的图片,教师领读引起强烈对比:法律神圣。 正气结语,植入法治:教师小结过渡: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天的杰作,我们有共性的地方,也有那份独一无二,哪怕你看不惯,但这是 TA 存在的权力。我们没有权力,更不应该去奚落、嘲讽,甚至孤立他人。否则,你一不小心也成了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有时言语的伤害比身体伤害更严重!而拒绝霸凌不仅是内心道德的要求,更是遵守法律的底线。 最后教师正气引读:因为宪法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从某一个角度说,“思维的沸腾表现为情绪、情感的沸腾。”上例中,笔者选用当年引起大众关注校园欺凌的一首歌《玫瑰少年》特意选择小提琴演奏旋律,创设悠扬沉思的意境,学生在这样的身心心沉浸中去思考;同时巧妙引发学生好奇,适时推出优选新闻视频故事情境,感受少年无辜受欺凌之恶。红色的宪法图片如正义之光照亮学生,辅之教师正气严肃语调营造一种向上正义气韵,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法律之尊严、生而为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不容侵犯。如此,知法不违法,从人性到法律,再到尊重每个生命独一无二的价值取向逐步熏染。 2.精选生本情境,关注内在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归根到底是一门立德树人的综合性课程。人本位,一切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未来最美好地发展。教学活动中的情境从学习主体儿童出发,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入手。当然,情境的创设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更应富有价值内涵,指向儿童内心,促进其核心素养的积极发展。因此,生本情境的选择基于学生,但不迎合学生,其指向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是一种鲜活内 在的真实。 【教学案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二课时)第二部分“校园欺凌”版块———生活遇见相关校园欺凌事件(见表2)。
上述案例中,体验的核心要点有二:一是亲身做;二是意义获得与情感升华。笔者在学生调查、班主任询问基础上,再征求学生小 A 的意见,精选了这一典型的生本资源,同时也解决了班级中真实存在的“微欺凌”现象。由于学生沉浸在法律庄严的场域中,在叶永志案例之后,再来直面学生的真实问题,课堂中营造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情境,每个孩子都无比真诚,袒露自己的失落无助,也有不懂法的无知懵懂,到最后的尊重宽容,一切在真切自然的情境中情感升华,心灵深度滋养。 三、微型项目深入“境”,探究有梯度 真正好的学习,需要还原真实世界的本质面貌,更应该具有开阔的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格局的立意,为学生打开面向生活、世界、未来的窗口。 人类共性所需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在做人做事中水到渠成地习得。道德与法治课堂需把握思想教育的基本特征,注重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结论,真正以理服人。由此,微项目化的学习,即提出本质问题,从核心素养、大概念入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发现驱动性问题,从而主动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而对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究、求证就是学习的本质。道德与法治学科更需要学生从小仰望星空,从个人到集体到国家,到全球、浩瀚的宇宙,以真实的项目学习去塑造自由大爱的灵魂。 1.虚拟的真实,趣化探索 真实情境应是虚实的交互与融合。道德与法治课往往借助数字媒体、动画创意等创设一种融合主旨意象的虚拟情境。学生好奇善思,往往借助一个头饰、画面、问题,即能在想象的世界中激发起更强的求知欲,从而推动其进行头脑风暴,促进思考,让学习真实有趣地发生。 【活动案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教学。本课旨在传承民族文化,感受先辈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熏染文化自信。在教学“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第三课时“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之“纸的发明”版块时,运用微项目学习方式,新颖高效(见图2)
上例中,教师以虚拟情境———“中华造纸文化”博物馆要招收“小小宣讲员”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分 为三个任务协作:懂历史、会研究、能合作,学生有趣有味探究,使学习更为深入有效。 最为精彩的是在会馆宣讲时,一是可以按自己兴趣选择,分别是“通史”主题馆、“工艺”主题馆、“蔡伦成就”馆。二是分享中,当游客可以提问时,扮演游客的学生提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蔡伦造的纸有缺点吗?”小小宣讲员停顿了一下,回答:“基本没有缺点……”教师巧妙接话,那么到底有没有缺点,我们可以再深入研究…… 当融合主题,创设有趣的虚拟情境,带着驱动任务,层层推进,学习的思维被激发,生生互动中探索的大门被打开,奇思妙想、意想不到的精彩纷至沓来。学生在这样的活动探索中好奇萌生,怎会不爱学习?这是深度学习最终的回归。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去寻找答案,趣味探索,万般精彩。 2.“典型”的真实,优化探索 真实情境来源生活,却非照搬生活,是一种优化、典型的真实,往往注重场景的选择与设计,激活思维,优化探索。生活现象繁杂无序,绝不是可以照搬到教学之中。学习中的真实情境创设立足生活又高于生活,注重设计美化,可删繁就简,也可精细渲染,以便学习探究的高效开展。所以当我们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课堂时,也应是对原本的生活场景进行提炼与重组。 【教学案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第三部分“旅行路线我设计”(如表3所示)
上例中,教师对生活景象优选组合,慧心设计,层层深入,对于生活中出行旅游人员、路线进行了智慧优选。人员优选:一是带小孩一家三口;二是年轻人带宠物;三是年迈的老人组合。路线优选:市内、市外、省外。同时运用盲盒的方式,孩子们兴味盎然,在这样优选过的典型真实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探究有梯度,学生能力得到锻炼,素养得到提升,为未来更好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彰显情境的价值与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课堂“真实情境”的创设,依据核心素养的方向来定位,把握单元主题的整体气韵,充分挖掘教材文本情感,开发融合生活、紧扣时政、关注儿童、触及心灵的“真实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增强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观点的碰撞,擦出思想的火花,得到积极的情感熏陶,迈入真正的“深度学习”,且在无痕中渗透熏染以实现对新时代少年核心价值的正向引领。 【参考文献】 [1]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夏雪梅.指向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一个中国建构的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21(6)59-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8. [4]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3.
|
批注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关键学科,通过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唤醒学生意识的情境,可以悄然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围绕单元主题来实施情境教学,才能让单元教学内部的每个课堂环节 教学由“一种气蕴”贯穿,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优目标。
借助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思维碰撞,从而发展社会情感,增强规则意识,在体验感悟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做人。
要体验的核心要点有二:一是亲身做;二是意义获得与情感升华。
借助数字媒体、动画创意等创设一种融合主旨意象的虚拟情境,学生带着驱动任务,层层推进,也能激发思考。
学习中的真实情境创设立足生活又高于生活,注重设计美化,可删繁就简,也可精细渲染,以便学习探究的高效开展。所以当我们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课堂时,也应是对原本的生活场景进行提炼与重组。
|
【推荐理由】:
这篇论文以“真实情景”的创设为主题,论述了这一举措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文章主题明确,论述有力。作者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真实情境在提升学生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中的作用。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创设“真实情景”对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推动迈向深度学习,及在核心素养的形成、抽象、迁移和转换过程中意义和实施方案,给了我做课题一个很好的方向指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要深入研读教材,学悟结合,创设能指导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的“真实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增强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观点的碰撞,擦出思想的火花,得到积极的情感熏陶,迈入真正的“深度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