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本分类教学——实用性作品》有感
薛法根老师的《文本分类教学——实用性作品》一书有对“文体分类的教学”的“整体剖析”,还有对课文中的不同文体的文体特点、价值及构思要点展开了生动形象的论述,更是搭配了数篇课堂设计和实录分析。本书在于解决文本教学中的目标偏移与内容模糊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识体而教”,顺应学生的文体阅读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解读文本,无疑是阅读教学的根本,阅读就是一种文体思维。
每一位教师都要吃透“文本”,要对文本做深层的思考和个性化解释,从而使之变成教师文本,再将这变成教师文本的所有内容实施有针对性的有原则的挑选减删,最终展现在课上的才是课程教学文本。而这次阅读了《文本分类课堂教学——实用性作品》一书后,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吃透文本之后的理想课堂,也感悟到了一些解析文本的办法。
解析文本,需要正确领会文本的主题。阅读方式并没有好与不好,匹配了文学体裁才可以读得更富滋味,才能让我们客观地体会文本用意。王荣生教授指出,根据文学体裁开展阅读教学,是应用适宜此类文学体裁的阅读方式展开解析,即此类文学体裁作品需读哪些方面,需读到什么程度,要怎么样读。假如错判文学体裁,阅读的时候不但会忽略文本核心的内涵,还可能曲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解读文本,需明确教学内容。薛法根老师强调,语文阅读教学,是构建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关联。怎样的文体我们就应该教成那样,不可以不一样文体的教学过程都使用同一种模式。如小说,应当紧紧围绕情节、人物、题旨等相关内容进行;散文,就需要把握住“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征;寓言教学,就需要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悟寓义、体会语言感染力为核心课程内容……文体不一样,教学方式也应当明显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文体入手,掌握好文本的文体特征及人文底蕴,由篇及类,让学生收获“带得走”的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技巧。
解读文本,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能力迁移。语文能力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表现出螺旋上升规律。学生只有要在大量地阅读某类文体作品以后,方能慢慢分辨此类文体的特点及阅读方式,清楚对此类作品,需要从什么地方下手,要重视哪几个要点,获得适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这就是“闻一知十”,没有经历“三”的积累,就难以获得“一”的提高;也只有具备了这个“一”,学生就可以将得到的阅读方法和能力,转移至相同文体的作品阅读中,形成“闻一知十”。这样的由篇及类的“类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暂且从人文主题单元队列中跳出去,从文体归类阅读的角度,将一册教材里的选文进行归类重新组合,构建以文体为切入点的阅读单元,改善语文阅读教学。
解读文本,需要有助于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像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给予学生说、写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使用掌握的说明方法、创作特征等去训练语言,提高素养。如课堂教学《麋鹿》一文,在知道了麋鹿的形象特点后,可展示麋鹿图片集,请学生像解说员似的登台分享麋鹿的主要特征,可以使用书本上的句子,当然也可以自己构思语言来讲解,然后由其他学生对该名学生的讲解进行评价,并且可以由别的学生向解说员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如此的情境既使学生讲得妙趣横生,又形成了融合相关内容的效果,形成了说明文的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
读了薛老师的这本书,再看课本,如果能准确辨别一篇课文的文体类别,依照文体特征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一篇课文的教学功能,丰富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这样一来,学生对文字语言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收获积淀,才能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创造更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