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语文:表现与存在》
《语文:表现与存在》是一部深入探讨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著作。这本书以系统而深入的方式总结了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同时吸纳了欧美存在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新成果,将其融贯并推陈出新,形成了一部体大思精的语文学理论巨著。
该书强调语文教育的本质应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而非强制性地塑造他们成为符合成人社会观念的统一个体。它提出,语文教育不应是让学生被动地“应需”,而是应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学生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而感受到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实现自我在言语上的价值。
《语文:表现与存在》还反对了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应付生活”动力学,提倡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动力学——符号(言语)生命动力学。这种动力学认为,人的言语欲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言语智慧、言语能力、言语抱负和言语信仰,都是从每一个人的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生长、绽放出来的花朵。
这本书《语文:表现与存在》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因为它对于语文教育的深入剖析,更因为它对于人的存在和言语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和理解,让我认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和潜能的激发。
在书中,作者首先批判了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认为那种模式过于机械化和工具化,忽略了人的言语生命意识和潜能。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成人社会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使他们的言语才能被窒息,失去了灵性和活力。而《语文:表现与存在》所倡导的语文教育,是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潜能,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和张扬自己的言语才能,从而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我的学习经历中,语文往往被视为一种应试的工具,而不是一种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工具。我们常常被要求背诵各种知识点和模板,而不是去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真正意图。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失去了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也让我们的言语才能被埋没。而《语文:表现与存在》让我意识到,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生命的表现和存在的方式。通过语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认识世界。
书中还提到了语文教育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个人的言语天赋和欲求都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他们能够在言语的世界中自由驰骋。同时,我们也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除了对于语文教育的启示,这本书还让我对于人的存在有了更深的思考。言语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言语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体验。而语文教育就是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同时,通过语文学习,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语文教育不是将学生“修理”为能根据外部世界指令行动的机器人,而是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这意味着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他们的言语天赋,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语文:表现与存在》还强调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讲和做题,更是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和体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交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言语能力和素养。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将语文教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书中强调了语文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这个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自由发挥,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他们。这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语文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这让我意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在言语表达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这需要我们教育者用心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总的来说,《语文:表现与存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潜力,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在言语表达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