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关键词:走进《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 2024-09-09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八个关键词:走进《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周庄校区 倪传余

成尚荣先生的《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是“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之一种。成尚荣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教师需要种子”“教师本身就是颗种子”。根植于中国大地,从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到成为好教师的行动自觉,这恰恰是“一颗种子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寒假再读此书,从书中摭取八个关键词,重新回溯先生所呈现的教育场景,思考好教师背后的文化底蕴、价值追求、精神标识与发展论域,大抵是一次精神重逢与思想重建。

立德树人:一粒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种子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晋国执政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叔孙豹何谓不朽,叔孙豹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所云“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后来儒家君子的立身之本与价值追求。其中,立德又居首位。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德不仅指向自身的道德涵养修炼,亦有行为世范、立人达人的行动选择。而树人亦多见于先贤典籍。《管子》关于“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的论述,更是屡被称述。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因子,譬如一粒种子,潜藏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并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生生不息。今日,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之根本任务、教师之行动准则。成尚荣先生《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一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论,回答了当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教师责任在肩、使命重大。成尚荣先生由此追问,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内隐的第四个问题,即“谁来培养人”。其中隐含的另一个问题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富有怎样精神底色的教育者、行动者。这也是我们阅读《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一书的最初逻辑起点。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第二篇讲教育家的“青春性”,以顾明远、于漪、斯霞、于永正、陶西平、朱永新等先生为例,剖析了教育家背后蕴藏的思想、行止,引人深思。其中提及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以为新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新教育提出“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这是新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应该为幸福完整人生奠基。然而,在趋向功利的时代,幸福易于在内卷的消耗中变成一朵只可远望的彼岸花,完整也成为碎片化的零散拼图。作为一种教育范式,新教育以生命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基点,以幸福为指向,通过重构课堂,重建校园,重塑价值,让素质教育真正走向实践,落地生根!新教育根植家国情怀,关注师生本体,回归日常叙事,是对一种变形与异化教育的纠偏,让我们从晦涩走向澄明。

知识分子: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第二篇谈到教育家与知识分子,以为教育家首先要做真正的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成尚荣先生认为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二要关注真理、正义,三要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生活,四要为思想而活,五要保持批评的态度,六要处在紧张、积极与创造的状态。审视教育家、知识分子与教师的关系,其实有其内在关联与精神脉络。教育家、教师的精神底色是知识分子。成尚荣先生讲教育家的风骨、风度与风格,以为教育家最具风骨。所谓风骨,人之气概、气节与品格也。过去称教师为先生云云,其实亦有此之谓也。作为教师,姿态、才情、学识、操守与立行无形之中都在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最初的向往,这大抵是一名教师最朴素的风骨。

情境教育:生长在实践土壤里的花朵

《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第三篇讲好教师的精神标识与标杆,以李吉林为例,解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以为李吉林老师用自己的精神、思想与品德,在情境教育的原野上孜孜矻矻,勤勉精进,熠熠闪光。她一辈子做小学老师,一辈子在一所小学潜心研究,一辈子研究情境教育。她始终怀有儿童视角,以真、美、情、思,滋养她的情境教育思想,润泽儿童之心灵。成尚荣先生由此提出情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即“李吉林情境”,并以崇高性、真实性、专业性与审美性解读了“李吉林情境”的特征。这是对情境教育的一种诗化表达与哲学升华。在李吉林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扎根教育田野、立足教学现场的朴素教育情怀,这恰恰是所有好教师向上生长的沃野。

儿童立场:富有童心母爱的教育哲学

《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第四篇讲儿童教育哲学,以为儿童研究是一切教育研究之母题,教育的一切研究都是以儿童研究为基底。揆诸当下,无论是儿童教育之焦虑,抑或儿童成长之危机,都需要我们确立儿童立场,坚守儿童主体,真正建构儿童成长之范式。成尚荣先生援引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观“儿童是人类伟大史诗的草稿”,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认为“人类的一切秘密都隐藏在儿童身上,认识人类,首先,要认识与发现儿童;认识、发现儿童,正是认识、发现人类”。坚守儿童立场,其背后的教育哲学是以儿童为中心,以童心母爱与教育智慧,走进儿童,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点亮儿童成长的精神世界,与儿童一起书写人类伟大史诗的草稿。

发展新论域:基于教师发展的另一论域视角

《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第五篇讲教师发展新论域,以“换一次呼吸”譬喻,阐述教师发展之意义,认为应该学会改变,培养适应性思维,在吸收新理论中不断地“再圣化”。成尚荣先生从改革开放40年之变迁,观照了教师创新发展之路径。而以视野、格局与格调立论,言及教师发展之另一论域,则具有一种全新视角。所谓视野、格局与格调,其实关乎教师之视域、思维、见识、气度、品位与境界。教师肩负立德树人之神圣使命。因此,从另一论域出发,让教师之视野、格局与格调更敞亮、更高扬,让教师超越单一的知识结构,让儿童研究成为教师的第一专业,让教育智慧浸润教师的人格,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这是教师自身迭代、创新发展之路径,值得广大教师付诸行动。

非连续性发展: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通往教育改革决胜的“最后一公里”,教师是关键因素。从校本实际考量,无论是青蓝结对、名师工程、职业规划,还是学习培训、校本研修等等,多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第五篇《教师发展新论域》讲非连续发展,对教师发展、名师成长进行了检视,从另一个维度看到了教师专业发展背后的现实困境,比如外推力过强、目的性过重、计划性过细、功利性过急,这些固然具有一种强大的指令与合力,但是忽视了对教师生命本身的关注与关怀。因此,换一种视域,从非连续性发展的角度,再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无疑具有根本性意义。非连续性教育将教师发展置于教师生命之中,认识到教师的非连续性发展具有自然性、非功利主义性与准备性。因此,我们在推动教师发展与名师成长时,要以人为目的,凸显人文关怀,彰显个体发展需求与特点,克服技术化倾向与功利化色彩,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重新正视教师非连续发展背后的生态,这是一种对教师生命本体的关怀与尊重,亦是一种更好地引领教师发展、名师成长的动态平衡。

好教师:一种永远激荡、沸腾、燃烧的心愿

始于立德树人,到成为好教师,这是一名教师由种子到参天大树的成长之旅。《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第将《做好教师:永远激荡的心愿》作为全书终篇,既是成尚荣先生对自身成长历程的精神素描,也是对时代同行者、同路人的崇高致敬,更是对新时代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在《追随时代,写出自己的地平线报告》一章中,成尚荣先生深情回顾了一生经历,用行动一次次回应地平线的召唤。这份地平线报告里凝聚的是一份投身教育、献身教育、沸腾燃烧的赤子情怀。好教师似乎可遇不可求。成尚荣先生用斜坡上的攀登、傍晚的起飞、狐狸与刺猬的比较譬喻,呈现教育科研、专业写作之于教师成长的意义,为我们揭示了好教师其实又自有来处。像一粒种子,在田野里静静生长,相信时间的力量,予以岁月的淬炼与激荡,也许故事正在写就,这又未尝不是我们每位教师希冀成为好教师的心愿!

 

 

 

 

 

 

 

 

 

 

 

 

 

 

 

 

 

 

 

 

  • 阅读(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