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程力量” 2024-09-09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4-09-09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寻找“课程力量”

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胡婷

课程,是一个对一线教师而言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什么是课程,为什么是课程,如何做课程,关于课程的三个经典追问,在万伟老师《课程的力量》一书中得到了回答。

一、“中间”视角——理解的力量

万老师《课程的力量》一书的副标题是学校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看起来似乎是更适合学校顶层设计的管理人员阅读的书籍,但细读起来,我觉得这本书的受众是广泛的,一线教师值得读、应该读。这本书带给一线教师宏观的课程视角、中观的课程理念,微观的课程实践,让老师能通过阅读触摸、理解“课程”这个看似高屋建瓴的大概念,并可视化的看到课程的一线教学落地。

翻开书的前言,读到万老师对教育领域两套充满隔阂的话语方式的理解,很是悦服。万老师在“书斋式的理论话语”和“教育现场的实践话语”间尝试“中间”话语方式,让“课程”的理解与行走以理论色彩和实践温度的双融惠及一线教师。一种“中间”的视角,真好,这是理解的力量,而理解,是课程出发的原点,何尝不是又一种“课程”的力量?

二、“琐事”出发——实践的力量

万老师在书中娓娓道来课程的意义、规划、开发技术与策略,单列了“综合实践”和“课程统整”两个专题谈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国内外鲜活的课程实践以供教师学习。有趣的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书中谈及课程建设需要清理文化死角一章时,多次出现的“琐事”二字。

万老师在“学校的常规活动和琐事是学生学会做事的经验课程”这一小节中提到学校各种形式化的活动、高压式的管理制度、千篇一律的环境布置不仅让学生头疼,也让老师不满,在双方都不满的情况下,能否真正从师生角度出发,将这一切包括琐事都放到课程规划和设计范畴内,让这些隐性课程成为师生重要的、美好的人生经验呢?是的,简言之,学校的一切日常都是课程,而那些充斥日常的琐碎,我们恨之痛之的琐事,能否换个视角,成为课程的资源呢?无可回避就就地取材、取之用之,视角的转化下是对教育日常的直视,是在直面下的尝试超越。是的,琐事恰恰是学校文化的死角,利用“琐事”,是以“浸润”之姿让学校的课程建设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读到“琐事”这一块时,我有些激动,校园的一草一木、班级的点滴布置……一切琐事都值得加以研究,以优化并成为更美的常态。回顾自身,我不得不承认师生的成长其实不在于宏大的个别性事件,而在于微小的“琐事”日常。“琐事”里有一个人最真实的样貌,有一个教师最朴素的教育理解,有一个学生最无声的悄然茁壮。是的,珍视“琐事”,从“琐事”里看见课程,得到力量。

《课程的力量》还在阅读中,除去“中间”视角、“琐事”课程,我想一定还将继续邂逅打动我的课程力量,常读常新。

  •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