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寻找完善教学设计的“点睛之笔”——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2018-01-16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寻找完善教学设计的“点睛之笔”——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     佘玲红

拿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时,我着实被它的厚度吓着了——全书415页,也被它的深度惊到了——[]格兰特 威金斯,[]杰伊 麦克泰格著,却也被它封面上的几个问题深深吸引着——课改理念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你如何培养?深度学习如何开展?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探究,希望得到答案的吗?

当我看到设计过程与宏观设计时,感触颇多。想想平时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能更多的是关注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想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制定了教学设计之后,会进行磨课,在不断的试上过程中找出问题,从而进行改正。经过多次磨课得到的教学设计,相对来说比较的完整,完善。到了下一次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就直接拿出这一节课来进行教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以后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搭建“四梁八柱”

如果我把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比作是造柱子的话,那么我平时只是造了一根根的柱子,或许还可以说是一根根扎实的柱子。在本书中的单元设计,我觉得它不仅造了扎实的柱子,还搭起了柱子与柱子之间的横梁,搭建起了单元知识之间的“四梁八柱”,当然还可以是跨单元知识,甚至是跨年级知识。

例如,在设计苏教版三下《认识面积》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面积的含义,我们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一个正方体的面积和一个桔子的面积。为了让面积的含义更形象,我还将正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将桔子皮剥下来展开。针对这一环节,当时也是有争议的,有老师认为在这里,正方体六个面的展开图和展开的桔子皮分别是正方体和桔子的表面积,而非面积的含义。但是我现在想来,这个环节放在这里还是有道理的。面积的含义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或者平面图形的大小”,从我们传统的一个物体某一个面的面积跨越到一个物体所有面的面积(也就是高年级所学的表面积),课堂上面我们虽没有揭示表面积的含义,但是让学生体会到了与之前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面的面积是有所不同的,从平面图形跨越到立体几何,架起了面积和表面积之间的横梁。

二、勤于自我反思

一节公开课会有一个磨课的过程,不断的上课、同事探讨、修改教案、再上课……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过程,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那么平时的家常课呢?

平时我们一般会提前进行备课,在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将这段时间的备课在同组教师之间进行讨论。在整合多位教师的意见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修改。如果遇到一些有争议的地方,我们会利用课间的时间,在班级当中挑选各个层次的学生数名,进行不同方式的试教,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反思,也可以寻找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善用学生反馈

    UBD的两个核心观点是:聚焦大概念,以及需要每个人(学生、老师、课程设计者)针对反馈重新思考。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感觉自己忽略了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思考,或者说没有让学生完全反馈出信息来,亦或是没有利用好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设计的完善。书中讲到一位老师每到周五就让学生匿名填写“每周反馈单”——这周我们在课堂上做的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什么让它如此有趣?这周我们在课堂上做的最枯燥的事情是什么?什么让它如此枯燥?……

譬如上次在群里包特发表的讨论话题——学生没有画图的意识和策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大家都分析原因,发表自己的观点,有老师认为学生在一个单元内学了多种画图方法,多而不扎实,运用起来犯糊涂;有老师认为有的题目学生直接脑袋想就能有结果,不需要画图;有老师认为学生太懒了,不愿意画图,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错;还有老师认为学生根本没有理解,不会画图……归根结底,我觉得应该问问学生是否需要,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设计教学时激发学生对画图策略的需求,学生需要了,自然会学会用。

例如在设计苏教版四下《确定位置》这一课时,我选了班级中各层次的学生进行测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设计了如下的环节。第一环节:出示“六行六列照片墙”,指一个让学生描述位置,在多种描述中引导学生用列和行来描述——出现“第几行第几列”和“第几列第几行”。多写几个后校对答案,学生发现有人先写列有人先写行,校对起来麻烦,学生需要一个统一的描述方法,此时告诉学生,一般先说第几列再说第几行。第二环节:60秒写下8位指定照片的位置,用计时竞赛的方式,“逼”学生去寻找描述位置的简洁方法——从文字的缩写到最后只用数字表示。第三环节:完善数对的书写方法。一系列的对比,提问设疑,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需要用统一、完善的数对的表示方法来确定位置。只有经历了这个“创造”数对的方法来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学生才会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才会运用这部分知识。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教学设计才真正完善了。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浅显的思考,说的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