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批判性思维写作研究 2024-09-04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批判性思维写作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写作“危险”与“契机”并存。在较封闭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引入新鲜有趣的新闻事件。热点事件可以成为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一柄利器,点燃学生的写作冲动与评论欲望,让批判性思维真实发生。当然,通过搜集热点事件,师生共同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缄默的理性之美,构建“思维、精神、行动”三位一体的写作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批判性思维写作 社会时事

一、“危”“机”并存的写作现状

互联网是一个充满观点的世界,随时发生争论,也随时统一意见。“群体中的个人犹如沙漠里的一粒沙子,可以被风吹到任何方向。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高中生缺少反思性精神,易受社交媒体狂轰猛炸式的信息洗礼,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所有信息,缺少验伪的探索态度。泛滥的网络用语“YYDS”“尊嘟假嘟”也让语文教师不堪其扰,单薄同质化的语言稀释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弱化了他们对世界的批判性理解,更削弱了表达的丰富性。

综述,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网络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获取方式,虽然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但却减少了学生的思维带速。互联网让人们表达、表现自己成为可能,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自由,却少了发表评论的审慎感。当任何人都是你的听众时,哗众取宠的风向席卷各大媒体平台的评论区。互联网让我们获取更多免费服务,然而分辨良莠不齐的信息,甄选更有价值的信息也是时代赋予师生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预测对于提升用户体验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商业角度考虑,互联网思维就是商业思维,所谓的用户体验就是让用户感觉爽,逐渐形成信息茧房,反而阻碍了我们获得更多更广的立场态度。当然,丰富的网络世界也是我们获取热点素材的有效途径,为高中语文写作课堂注入新活力。

二、“内”“外”兼修的认知体验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对不同文化的鉴赏力,培养对文化的开放态度。当东西方文化碰撞时,我们是否应当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缘由,去真正思考一些“不同寻常处”恰恰是文化包容的体现。

火车时刻表与福克纳作品,你认为,哪一个更有价值?

耶鲁大学毕业生辛德仁于1957 年设立耶鲁大学辛德仁奖,以鼓励学生藏书。1963 年的比赛,冠军颁给一位收藏《火车时刻手册》这类书籍的学生,而藏有二百部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及与福克纳有关的书籍的布罗斯基获得亚军。布罗斯基后来成为著名藏书家, 他把藏书捐给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而不是耶鲁大学。

阅读这则材料,思考一下,你认为最有讨论价值的是什么?然后拟一个标题,表达你的观点,并写一段文字展开论述(300字左右)

处于东方“知恩图报”、“感恩母校”的语境中,不少学生犀利评价“勿忘本,懂感恩”“仇恨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忘”,但当梳理故事逻辑时,教师发现学生陷入了一种固有的思维误区——得到亚军就是失败?没捐书给耶鲁就是复仇?不给母校捐书就是忘本?不给他冠军就是不公平吗?这可能会受到一些东方文化影响,没有拿到第一便是失败,没有按照世俗认知捐书母校便是忘恩负义,但回到西方文化里选择

此时,教师进行点拨,打开学生的思维窄门,给予一些思考的方向:

1.辛德仁奖为什么颁给收藏《火车时刻表》学生?

2.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呕心沥血的创作,和唾手可得的时刻表哪个更有价值?

3.人们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会有怎样的主观倾向?

4.那个学生为什么要收藏《火车时刻表》?这样的收藏背后费了多少心血、承受了多少嘲笑、作了怎样的坚持?

5.藏书的意义是什么?就藏书精神而言,哪个更值得鼓励?

6.布罗斯基为什么把藏书捐给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而不是耶鲁大学?

当这些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时,学生们向批判性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藏书精神理应超越名目之争——大学这样做,只是想让藏书的范围更加开放,给予藏书的名目更多包容,同时鼓励藏书行为,令藏书的精神深入人心。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眼中,火车时刻表捧得冠军成了一场“意外”?人们的褒贬多少受到书册自身价值的影响。福克纳的作品——一个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当然会比唾手可得的火车时刻表得到更多珍视。这其实是大众思维里的刻板印象,那么培养批判性思维写作就要求学生摒弃单一固化的思维,向设奖背后的原因思考——“辛德仁”藏书奖不是颁给藏品,而是颁给藏书的人:他看到了你所忽视的火车时刻表的价值,他愿意花力气、用心思收罗这些小册子并妥善保管,他甚至要在别人不理解的嘲笑声中坚持他的爱好;所以他有理由拿冠军,他有资格获得对一个藏书者的充分肯定。

当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思维去看待这件事,学生发现与其纠结“选择将图书捐给哪所大学”,他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关键矛盾——“辛德仁”藏书奖的意义,如果将思维局限于输赢成败,便忘记了事物最初的意义价值,这可能也是互联网时代一些急功近利的遗留产物。

因此,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了解本国文化的痛点,更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当事者的小小任性,不必将其上纲上线,就如同所有网络世界里沸腾的鸡毛蒜皮,让他像一阵风吹过,留在内心深处的应是深入肌理的理性分析与自我诘问。

三、“情”“理”兼具的实施策略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真、公正、反思和开放的品质素养。它要求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保持清醒认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那么,教师便可以将热门事件代入学生课堂,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五一期间,旅游热度显著增高,以“母女插队”事件为话题,教师依次幻灯片展示事件内容,分别是:材料一群众谴责插队母女、材料二母女表情被制成表情包、材料三景区年卡通道与团队通道之辩与材料四话题拱火后的地域攻击。教师明确任务——一句话点评此事件,任选角度切入,写300字评论小文。结合学生的写作实例来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从感性情感宣泄到理性思维分析,从表层思维经验到深层自我诘问,从个体思维经验到群体心理探究。

材料一:

    五一假期期间,大批游客涌向各大景区,横店景区也是其中之一。一对母女前来参观,发现排队人数很多,选择强行插队。一名男子看不过去,上前要求他们排队,结果引来了这对母女的反击。母亲喊叫声震天,女儿也愤怒地指责起对方,场面十分火爆。网友们在看到这一幕之后纷纷发表评论,谴责这对母女的行为。

材料二:   

这对母女不仅上了热搜榜,还有了自己的专属表情包和周边产品,连贴纸都被印上了“我就要插队,我们不是好惹的”这样的标语,更可笑的是,还有人将他们的相片做成了海报,贴到了自己的车子上,还配上了“保持距离,谢绝插队”之类的字样。后来,还有人把那个插队的女孩的下落给扒了出来,进行人身攻击......

材料三:        

5月2日,疑似当事女子在社交平台发声明澄清,称自己遭受了网络暴力,而“插队”则是无中生有,自己是排了“年卡通道”以及“团队通道”的队,发现排错了后平移到散客通道继续排队。然后被一男子大力拉拽,女子不愿忍气吞声就开始发飙。(景区表示:排错队平移到另一队,仍是插队)

材料四:

此番“插队风波”闹得沸沸扬扬,离不开后续话题的拱火,尤其还牵扯到了地域攻击。比如有媒体把两女子所属地写为金华,事后被扒出她们其实是四川人。一时间,#插队母女欠四川人一个道歉#等话题轮番登上热搜。

1.从感性情感宣泄到理性思维分析

不少学生习作内容呈现出“活该!大快人心!”“我最讨厌插队的人”等情绪之语,网络背景下产生的情绪总比思考先行,感性总是越过理性。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情绪宣泄走向理性分析,所有厌恶情绪产生的源头——在于公众厌恶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在于插队者触犯到了自由的边界,侵犯了他人的权益;当向情绪产生的背后探寻时,我们其实已经踏向理性之旅,也就是无意识在运用批判性思维。

2.从表层思维经验到深层自我诘问

   思维经验让我们厌恶插队这一行径,但当网络恶搞表情包出现时——学生往往哑然失笑,之后便是意识到商家行为侵犯法律,该行为是将严肃的事情娱乐化、梗化、资本商业化,将道德问题从本质上隐化,不去讨论对错,不去思考后续改进,而是以“梗”化传播。娱乐与资本同时将当事人推上风口,推到悬崖边。所以,公众并不在意事件真假,只是多了一个可笑的梗。深层的自我诘问,源于剥去了事件的娱乐化外壳,真正看见商人牟利,众人追捧的互联网的群体无意识化。

3.从个体思维经验到群体心理探究

插队事件的发酵,是否值得过度关注?是一个在特定场景内发生的事件,话题发酵和网暴,让生活里本可以一笑了之、握手言和的小事,最后演变成了纠缠不休、无穷无尽的烦恼......人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要因为一次不文明的行为就给他人贴上十恶不赦的标签。互联网是一扇窗户而非一面镜子,经过筛选、制造的事实有时和真相大相径庭,它不该成为普通人随意拿来解决个人问题的工具。未经允许,把“不文明事件”上升到“罪大恶极”的层面,属实不太合适。

四、“知”“行”合一的思维选择

思维并非空中楼阁,总是要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下。那么互联网便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若无思维技能,批判则空洞;若无行动,批判性思维则陷入行而不远的境地。”批判性思维强调自我表达,提倡质疑,提倡避免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批判”这个概念本身预设个体冲突和各持己见的社会现实,提倡多角度思考与多元化观念。因此,除了行文写作,高中生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站在公众、公开的立场上,找寻、辨明事件真相,做出个人判断并给出依据。在互联网时代,要摒除人云亦云的声音与盲目冲动的宣泄,越出个人功利、一家之言的层面,提出对社会发展有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杨唐峰.批判性思维的文化视角研究及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东华大学学报,2019(3):295-296

[2] 徐飞.始于质疑——批判性思维写作系列思考之一[M].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33-34

[3] 朱一闻.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时事评论写作教学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20:8-7

  • 阅读(4)
上一篇: 《朝圣路上的芥子之灯》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