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让探究充满魅力 2018-01-15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让探究充满魅力

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王丽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习数学的魅力亦在于此,充满发现、充满研究、充满探索!

海阔凭鱼跃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研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先进行了简单的复习,之后,我问孩子们:“我们已经研究了分数的由来、组成、大小比较,我们还可以研究分数的哪些方面呢?”

“老师,我们可以研究分数与小数有什么关系?”——这家伙,已经预习到后面了。

“分数与以前学过的自然数有什么关系?”

“我们还可以进行分数的加减。”

“分数的乘除。”

……

我说:“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分数如何进行加减运算。”随即出示了一个例题:有一块地,其中五分之一种西红柿,五分之二种茄子,种西红柿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我请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并要求能对自己的计算作出解释。几分钟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我请张*同学上台作讲解,他在黑板上写了个算式:1/5+2/5=3/10 ,写完,转过头看着我,希望我作一下评价 ,我便对他说:“你现在是讲给谁听?”他迟疑着:“给老师听?”“不,你应该面向同学们,问问他们有什么想法?”他便转向同学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我的算式对不对?计算得对不对?”

下面的同学早就急不可耐了,只见赵*(一个学习不是太好的孩子)站了起来:“我能上来画图表示吗?”“当然可以!”

于是,他走到黑板前,边画边说:“我用一个长方形表示一块地,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1份是种西红柿,2份种茄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是3份,就是五分之三,所以,五分之一加五分之二等于五分之三,不可能是十分之三。”话音刚落,下面的同学就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又有几位同学站起来用自己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举例,有的进行了反问,五分之一加五分之二等于几就在同学之间的对话中解决了,同学们还自己总结了计算法则,整节课,学生始终积极参与着,连一向不太发言的同学也积极举着手,而我,似乎被开局在外了。

我在想,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在这节课上如此出色,是我的教学设计吗?不,这节课,基本上没有设计。是我的积极引导吗?也不!

我只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的自主权,给了他们信任和尊重,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是啊,多少课上,是我们老师在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啊,我们考虑学生的需要了吗?我们让学生学会交流了吗?新课程指出: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这里,不仅有师生间的交流,更应注重生生间的交流,只有这样,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才会有提高。也只有在生与生的争辩中,学生才会真正明智。

为有活水源头来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的教学时,我在方格纸上画一条边让学生想象出正方形的样子,请学生上前指画,并追问:根据一条边,你能画出几个不同的正方形?

然后在方格纸上再画一条边,问学生:这是长方形的一条边,根据它能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样子吗?你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说可以画无数个,这是为什么呢?

由此引出:因为长方形还有一条边不确定,它可以变长变短,所以可以画出很多个长方形。

而正方形只需要一条边就可以确定图形了,由此引出各条边的名称,可谓水到渠成。这水来自学生自己的发现,但是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之下。

建构学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的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深挖数学知识的本质,追本溯源,才能使教师在教学时凌驾于教材之上,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往前走,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探索的乐趣。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天听了我校赵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认图形”,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之后,赵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环节,让学生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是学这部分内容的一个基本练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般教材是安排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因为一年级学生还不理解直角、平行的知识,又因为年龄特点,线段也画不直,借助方格的线条来画,学生有个参照,画起来就比较容易,一般教师也都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然而今天赵老师打破了常规,让学生直接在白纸上画长、正方形,这个要求一提出,听课者都很疑惑:学生行吗?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画得很好,不仅符合图形特征,而且还很标准。更令人困惑的还在后面,赵老师接着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学生居然面对着方格无从下手,即使画出的也没有参照现有的线段去画,而是另外自己画了一个图形。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一些习以为常的所谓“经验”的教法,从未去深究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有何益处?这些问题常常被我们的惯性思维遮盖住了,因而我们的教学难以创新,也难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难以提高我们教学的品质。 就这一练习环节而言,我们一直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正方形,一直认为没有方格学生是画不好的,却从未想过,去掉方格,学生也能画,我们总是不放心学生,总是习惯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往下走,久而久之,不仅老师的教学变得僵化,学生也会形成思维惰性,总之有老师领着嘛。

有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往前走,可能比老师领着,走得更好。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教学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重新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知识恢复生命,让课堂充满活力。因而,教学过程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并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教师的权威不仅是体现在知识的传递中,更是体现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这也是一个教师的智慧所在。

于是,我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智慧不是教出来的,它是各种因素碰撞后灵感在实践中的闪现,有时显得那么“随意”和“偶然”。教师教,学生照着做,充其量只是模仿。只有放手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用心体验,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宽容他们的失败,才能跨越模仿,走上创造之路,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拥有智慧!

  • 阅读(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