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做“对”了就是理解了? 2018-01-15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做“对”了就是理解了?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顾山实验小学   周艳芳

    一看题目,也许有人就纳闷了,做对么肯定就是理解了呀,难不成做错倒是理解了。

那么何为理解呢?《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理解了”意味着能够智慧地和有效地应用与迁移;“理解了”意味着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理解了”意味着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而不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复习阶段,我给孩子布置了几道应用题回家完成,其中一题是这样的:“李老师带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8人,49人需要几条船?”这道题目的得分率出其的低,全班只有10个人做对,其中有4个是成绩挺好的学生,还有6个就是所谓的“学困生”,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好多应该做对的小朋友没做对,这6个小朋友却“意外”地做对了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这之前,他们接触到的一道题目是这样的:“李老师带着49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8人,需要几条船?”在学生第一次碰到这道题时,也是有很多同学做错的,大多数同学都是49除以8,然后作为老师的我就一再强调,这个“李老师”也需要乘船,所以总数应该是50而不是49。然后为了让他们记记牢,做做对,我还会进一步地进行巩固:李老师和张老师带着49个同学去划船......李老师、张老师和王老师带着49个同学去划船......这样几次下来,基本上学生就都能做对了。这基本上就是教学的常态,我相信不光我是这么做的,大多数老师也会这样做。这样一来,学生题目确实是做对了,可是他们真的理解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我把他们教“死”了,导致他们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只是单纯地“依葫芦画瓢”。

   那么如何实现“为理解而教”呢?书中提到了多种方法, 我觉得“逆向设计”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的正确步骤应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开展,不仅需要教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学目标,而且必须让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确定哪些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些内容值得学习。在学生产生了“要学”这一想法之后,使其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互相协作,提升学习迁移的能力,所谓“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学”。教师只需在活动中提供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离散的知识与技能,进而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长此以往,学生就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真正的“理解”。

 

  • 阅读(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