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支持看得见 ——王晨晨读《幼儿园真谛》有感 2023-12-2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幸得张老师指点,接触到了仓桥物三的《幼儿园真谛》这本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教师的存在应该是,幼儿能够看到的,但却是在并不显眼的地方的人。就我的理解,这句话与“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不谋而合。

一、观察幼儿,捕捉幼儿兴趣点

在班级点心时间,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交流早饭吃了什么。说到豆浆,小朋友们开始讨论豆浆到底是怎么来的……教师从幼儿的交流中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点,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与问题,生成了项目活动“石磨里的二三事”,带领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尝试认识和探索感兴趣的事物。

我们应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据此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加入到幼儿的生活、游戏中去。通常,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更投入”“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到新经验”,甚至在活动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真诚地倾听儿童的声音,对他们的回答应该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在平等的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他们去想、去做,同时教师也在和他们一起学习。

二、知识检索,明晰概念理念

关于石磨,教师对其使用历史及涉及的食文化,了解甚少,为了项目活动的深入开展,面对孩子们的兴趣点及困惑,教师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检索,组织幼儿及家长共同收集相关信息,明确相关磨豆的原理和文化,为幼儿深入活动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在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石磨的相关知识,老师们设计了调查表,家园合作,发动家长力量,通过上网查找相关信息、询问身边老人、收集相关绘本等,利用图片、视频等多途径了解石磨的构造及使用原理。

三、思维导图,厘清活动思路

同时,教师将项目内容延伸到多领域、多区域中,根据石磨的构造、石磨研磨原理、石磨研磨种类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了可探究的内容,将涉及的及延伸的内容可视化、序列化,厘清活动思路,制定合理的项目开展计划,提升活动探究的活力、深度与广度,推动幼儿自主探究与活动发展进程。 

四、环境创设,提供探究支持

在教室里,师幼共同创设了“江边美大磨坊”,教师跟孩子们一起铺设了蓝印花布的桌布,收集大大小小不同的石磨,找来了《神奇的石磨》《七只鼹鼠做豆包》《豆腐店》等绘本,后期磨坊里还添置了破壁机、研磨机等,这样一个“快来看看我“的环境展现了而出来,大大提升了幼儿探究的兴趣,丰富了幼儿的探究途径。在生活化环境的诱导下,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索石磨,了解石磨的结构和原理。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粮食从上方的孔放进去,转动磨盘,食物在磨盘两层中间滚动碾碎,形成汁或粉末,从而形成他们对石磨的初步认知。

在认识石磨的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自主、宽松的环境氛围,提供多种材料,支持幼儿的活动。活动中幼儿的新发现,教师及时肯定,促进他们的探究欲望;活动中幼儿的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疏导与材料支撑,使他们的探究更深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现。

五、适时指导,持续探索

在认识石磨后,孩子们尝试磨豆,他们带来各种豆类,开始尝试第一次磨豆。从发现“干豆磨,没有汁出来”,到加水磨;操作中发现“坚硬的黄豆刚磨一会就没有水了,还堵住了洞口”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怎么让坚硬的黄豆变软呢?”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磨豆浆要先泡豆,并带着幼儿一起提前泡豆再磨豆浆;品尝发现“磨出的豆浆又稀又粗”后,教师鼓励幼儿多次操作发现“石磨转动的方向不同,出来的浆汁细腻度也不同”,孩子们又通过不断尝试、记录,得出结论:石磨逆时针有助于研磨地更细。为了方便记忆,教师激励孩子们想办法在石磨手柄处做标记的方法来帮助操作……经历多次尝试,终于磨出了又浓又细的豆浆了。

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思考通过哪些方式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持续探究。同时倾听并记录幼儿的言行,分析并判断幼儿是否需要帮助,再找契机给予适时引领。

在班级里,石磨之初印象、石磨之体验、石磨之大pk、石磨之美食荟等活动有序进行,在一个接一个的兴趣点的助推下,利用石磨开展活动变成了孩子们关心和积极参与的“事儿”。 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参与的欣喜,也包括在做这些事儿中的态度、方法和责任心。

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她跟孩子一起创造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孩子未来生活作创造,使孩子能够适应社会。作为幼儿园教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像仓桥先生所期待的那样,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怀着对幼儿发自心底的热爱,尊重儿童、追随儿童,做儿童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