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教科研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江阴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见》(澄教发[2014]129号)精神,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和强化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教科研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根据《关于开展第三批江阴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和首批江阴市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澄教发[2023]31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江阴市教科研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江阴市教科研名师工作室根据江阴市“十四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规划的相关要求,以“走向美学的区域教科研”的实践细化为工作目标,以“想做与可做、起点与切入、重心与主线、成果与表达”为工作逻辑,深度研究制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核心问题、突出问题,努力寻求教育科研突破创新的着力点,开展多元化教科研序列推进活动,持续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
江阴市教科研名师工作室以“走向美学的区域教科研”为总目标,以“学习、交流”为两翼,重点依托“自主研修,分组研讨、集中展示、成果分享”四轮驱动,通过理论视野的拓展、实践智慧的积累、表达能力的增强,促进工作室全体成员科研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 “一年有变化、二年有成果、三年有影响”。真正把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江阴市教科研骨干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科研良方的生产地、科研成果的共享地,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就一批新的名师。
三、研修课程
依据工作室成员的实践需求和实际能力,参照教育科研应有的严密逻辑和系统性,设计模块化、系统化的研修课程,解决研修内容相对“零散”和“随意”的问题。改变传统、单一的研修过程,改变研修者的“满堂灌”和教师的“静听”,增加学员与研修者,学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经验交流,增加反刍思考等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
认知目标:让工作室成员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教育科研的常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研究能力,包括问题捕捉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品性目标:工作室成员具有正确的教育科研价值观,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强烈的科研意识,良好的科研动机,浓厚的科研兴趣,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等。
(二)课程内容
模块 |
主要内容 |
科研理论 |
开设“教育基本理论”模块项目,让工作室成员系统了解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开阔视野和眼界,夯实理论功底和研究素养。 |
科研管理 |
开设“科研组织”和“科研动力”两个模块项目。“科研组织”模块包括怎样进行课题的组织与管理、怎样组织科研活动等专题。“科研动力”模块包括科研道德、科研情怀等专题。 |
科研方法 |
开设“教育基本方法”模块项目,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最常用的八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
科研实践 |
开设“课题设计”“课题实施”两个模块项目,帮助工作室成员深入掌握研究程序,“课题设计”包括怎样选题、怎样写课题申报书等专题;“课题实施”包括怎样进行实证研究、怎样进行教育观察等专题。 |
科研成果 |
开设“课题总结”模块项目,主要包括怎样写调查报告、怎样写经验总结、怎样写课题论文等专题。 |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工作室作为一种学习共同体,其成员学习的特点主要是以案例为支撑的情境学习、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课程实施遵循以下原则:
(1)情境式应用。考虑到工作室成员自身原有的经验,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真实的研究环境,激发学习者参与科研研修的积极性,完成对问题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应用。研修可提供大量的研究案例,做到“以例释理”;坚持研训一体,让工作室成员在课题研究的“实战”中学会研究。
(2)交互式分享。应用新技术条件实现学习的“交互”:工作室成员随时随地与研修课程之间进行交互;工作室成员之间的交互;研修者与工作室成员之间的交互;研修者之间的交互;等等。要使新技术网络成为教育实践问题的研讨平台,成为工作室成员行动学习的重要载体,成为科研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3)开放式推进。一是为工作室成员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研修环境;二是研修资源及时更新,体现科研研修课程的实时变化态势;三是保证研修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智慧的共享性。
2.实施方式
以混合式研修推进课程实施,将传统面授与网络学习交流相结合,将集中研修与分组研修相结合。
(四)课程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同时,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工作室成员在研修过程中的作业完成质量、参与讨论情况等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以研修目标为标准,对工作室成员达成程度做出总体评价。
四、预期成果
(一)理论成果
主要形式:专著、研究论文(不一定要发表)、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含有一定理论成分的研究成果。
具体要求:主持人每年形成不少于1份理论成果,成员3年内不少于2份理论成果。
(二)实践成果
主要形式有:经典案例分析、典型案例(视频形式)、教育叙事、教育故事分析、教学中使用的原创软件、原创教学工具等。
具体要求:实践成果主要运用网络平台发表,包括名师工作室公众号和网页,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发布不少于1份实践成果。
五、保障机制
(一)时间保障
时间是名师工作室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拥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名师工作室的各项活动才能得以正常开展,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着眼于两个基本方面:其一,“节流”,充分挖掘现有时间的潜力,其二,“开源”开掘业余集中时间。
(二)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名师工作室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名师工作室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经费的使用应当提高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将有限的经费优先使用于名师工作室专业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上。
(三)技术保障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名师工作室沟通建设中的作用,搭建名师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使得教师能够在数字化、虚拟化、生动化的情境中自主学习,真正形成开放多元、交流互动、多方支持的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