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在合作中引领孩子成长 ——读《看见孩子》一书的读后感 2023-10-1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手拉手,在合作中引领孩子成长

——读《看见孩子》一书的读后感

江阴中专徐霞客校区  曹振东

一、导入

案例一:今年414日晚上9点多,我们班英语小顾老师给我发来微信:说班上的某同学(下文代之以“甲同学”)上课一直飘的很,嘻嘻哈哈,自由散漫,那天尤其过分,小顾让没做作业的同学站起来,他倒好,不仅不站,还斜坐在座位上,翘着二郎腿,不停地抖动着翘着的那条腿,配之以满脸不屑的坏笑,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完全就是那种我就不写作业你又能拿我怎样的感觉。小顾说他这样不是第一次了,对他教育也教育过,鼓励也鼓励过,表扬也表扬过,但是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老师都做不到,这样的学生必须给他点威严,学习态度和人品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了,甲同学真的太让她失望了。

甲同学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行为表现的确太差劲,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跟我反映过他的问题。在安慰完了小顾老师后,我联系甲同学的母亲,沟通交流孩子的表现,希望家长严加管教。

416日傍晚学生返校,甲同学一看到我,指着我大骂:姓曹的,我认识你了,你除了跟我妈告状,你还有啥能耐,有种你让他们弄死我啊!

再次联系家长,家长跟我诉苦说她如何进行批评教育,乃至说出如果再不改正就不要上学,也不要进家门了。可甲同学不仅不听,反过来还要跟家长吵,声音比家长还高,说看不惯他可以马上就出去,保证不再进这个家,说如果还不够,可以马上死给家长看……家长正在跟我哭诉呢,甲同学突然走过来,抢过我的手机,对他妈妈吼:傻逼,去死吧!

二、孩子这是怎么啦?

学生出现问题,本指望家长帮助解决,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仅帮不上忙,甚至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上面案例一就是这种情形。

按照长期以来的行为主义理论,我们理所当然的要对出现问题的孩子进行行为干预,它的焦点是消除“坏”行为,实现顺从。参照上文案例一,这种理论会遭到孩子更大程度上的对立与叛逆。而《看见孩子》一书则提醒我们,与孩子的互动中,须侧重关注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求等心理活动,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原因。

追根溯源,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家长以及教师长期以来在育儿(或教育教学)过程中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理念、错误的做法在当下的一个投射。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以后,家长对孩子的任何情绪化的管理(包括对孩子的管控、责骂、威胁,甚至是暴力行为)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错上加错,只会加重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变得更叛逆,跟家长更加对立,乃至水火不容,或者是另一种情况,孩子变得更自卑、更封闭。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家长仍然坚持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那么很可能孩子就会走极端,要么自残,要么残害他人。

三、我们该怎么办?

1.转变思维,共情孩子,做懂孩子的家长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再继续援引两个案例,都是关于我女儿的。

案例二:我女儿今年中考,53日晚上,孩子从宿舍打电话回来,说心里很烦,不想住在学校里,想要走读。我老婆一听,很生气:这都啥时候了,还剩几天就中考了,作啥妖呢?给我好好待着。我赶紧制止她,接过手机,对女儿说:没事的,乖,爸爸明天就跟你们老师说,让你回来住。乖,早点睡觉。

对于孩子的这种情绪,大部分人跟我老婆的反映是一样的,但换个视角,应该看到:孩子面临中考,成绩起起伏伏,她的压力很大,她来跟我们诉苦,这不是孩子矫情,更不是心理问题,而是孩子信任我们,她需要倾诉负面情绪,同时也明确的向我们发出求救的信号。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感,宽慰她,完了之后,还得要帮助她,帮助她调整身心。所以我们得学会妥协,学会包容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有依靠,才不至于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

案例三:54日晚自修结束时,我们接她回来。一路上,她跟我们不停地抱怨班级的位置不好,一年到头不见阳光,弄得人很压抑,几乎感觉透不过气来,一进班级就郁闷。

听了她的话,我先表示理解和认同,然后说:正因为此,所以我们要接你回来,就是让你能透透气,你慢慢调节,把自己调节到最好的状态,以最佳的状态参加中考。

像我女儿这样莫名其妙的抱怨,很多人一听到,马上就会责怪孩子不够积极阳光,甚至会怀疑孩子是不是有了心理问题。

但其实,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卷的当下,每个孩子心里面都有积极上进的部分,也会有这种颓丧消极的部分。孩子在外人面前,自然会隐藏那消极的部分,向别人展示阳光积极的部分,因为她并不完全信任别人,她得隐藏自己。

但在自己父母面前,孩子如果能很自然的说出心中的那些消极的情绪,恰恰证明:孩子是健康的,她愿意向父母倾诉,她很信任父母。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理解和共情孩子,注意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本能。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我很重要,我父母喜欢和我在一起,他们很爱我,愿意分享我的喜怒哀乐,那么孩子的这些消极情绪就不会一直憋在心里,就能很自然地释放出来。

相反,设想另外一种可能,如果我们从未学会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孩子本身的情感,那么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当然不能接受孩子有负面情绪,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应该积极,应该上进,应该开心。孩子在沮丧的时候,我们不是来安慰她,而是去指责他,甚至是惩罚他,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积极自信的一面我可以呈现,但沮丧消沉的一部分,我不要让父母看到,我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依赖我父母。那样的话,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之中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去跟父母进行情感的交流。时间长了,这种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到了孩子实在不堪重负的时候,就是孩子真正出问题的时候。

借助我女儿的两则案例,我想表述的是,如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家长要更正自己错误的育儿理念,抛弃自负的心理,和孩子平等相处,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充满爱和包容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蹲下身子,放低自己的年龄段,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视角和孩子的话语方式来跟孩子交流,这样才能治愈孩子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引领家长学会转变思维,抛弃自负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理解和共情孩子,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

2.建立机制,敢于承认错误,主动修复亲子关系

在跟我们班孩子们一起商定班规时,我特地加上一条,就是“班主任不得伤害学生,如果班主任伤害了学生,一要当面道歉,二要接受惩罚”,同时授权班委,当我有意或者无意中伤害了孩子,他们有义务提醒我,并督促我向孩子道歉和接受惩罚(我曾就因为此扫过一周的教室地面)。

之所以在班规中加上这一条,就是把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理念制度化,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孩子享有平等和被尊重的权利。

回到开头的甲同学身上,这一条班规就充分发挥了作用,由此援引案例四:

416日第一节晚自修的课间,班长召集班委,针对我和甲同学的冲突开了一个短会。然后班长来跟我交流,在承认甲同学自身行为不当的同时,也委婉的说我不应该向家长告状,让甲同学丢了面子。

班干部的提醒也让我意识到,我的处理方式错了,我是在伤害甲同学,而不是在帮助他。等甲同学完全平静下来后,我对他说:不好意思,这件事上老师的做法确实不妥,让你很没面子,也加剧了你和你妈妈的矛盾,老师向你道歉。

这孩子也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不够好,跟我说:老师,我也做得不对,不应该冲着您吼,也不应该抢您的手机骂我妈妈,我知道您是为了我好,我保证以后上课不再胡闹了。

尊重是相互的,当我真诚的道歉之后,这孩子不仅没有怪罪我,他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有了这一层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孩子向好的方面转变。

同样,在家庭中,我建议也能建立这样的机制——家庭委员会,一周、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在平等的基础上,家庭成员之间要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不能确保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肯定不会伤害到孩子,那么我们就通过建立这样的机制,让孩子在被我们伤害后,能有这样一个平台,把自己内心的委屈倾诉出来,我们家长自当应该借助这样的机会,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修复亲子关系。

3.正用“切香肠”法,引领孩子渐进式成长

上文案例四的结尾部分,甲同学跟我保证说“以后上课不再胡闹了”,一听到孩子这样说,我们肯定十分欣慰,但这句话恰恰是一句完全不可能兑现的承诺,用不了几天他还是会老毛病复发。这并不是说孩子不想改正行为习惯,而是因为他远远没有那么强的意志力,能管控自己几年如一日般严格约束自己。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反复现象而恼火,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要摒弃那种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思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要在尊重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的引领孩子成长。

具体而言如何实施呢?借用一个贬义词“切香肠”,就是买一斤香肠,人家切好了给你,你说再切一片,就一片,人家想不能为了一片香肠毁了一斤的生意,忍忍切给你,这时你又说,再切一片,就一片,如是循环。一言以概之,也即循序渐进的战术。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借用“切香肠”战术,贬义褒用。下文引入案例五,还是以甲同学为例,具体表述如何实施的。

我跟孩子约定好,我们共同努力,我帮助他一起来克服这些不良习惯。我们一起打卡,要求孩子从能管控住自己的最长时间为切入点,然后逐步延长。

第一阶段,孩子跟我约定的时长是4天,在这4天内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到了第5天之后,如果实在熬不住,可以小范围内违纪一次,只要影响不大,不算作违纪。我们约定7天为一个周期,打卡一次,前后总的时长为4个周期,开始的时间点417日,结束的时间点514日。

第二阶段,我们商议的时长是7天,约定8天为一个周期,打卡一次,实在坚持不了,也一定要熬到第8天才可以小范围违纪一次。总的时长也是4个周期,开始的时间点515日,与学期同步结束。

第三阶段,我们商议的时长是10天,14天为一个周期,打卡一次,违纪的时限必须要延迟到第11天后。总的时长延长为5个周期,本学期开学时开始实施,这个阶段还在进行中。

上面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甲同学有三次比较明显的违纪,第二阶段有两次,第三阶段暂时还没有出现违纪。这五次违纪都符合我们约定的时限,而且影响也不大,按照约定不算作违纪。由此我在表扬他的同时,也向家长告知孩子的进步。

借助案例五,我想表述的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想当然的以为我们批评教育一次,孩子就能彻底改正过来。唯有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们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严格自律的层次。过程中偶尔出现的反复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我们要能容许孩子偶尔犯错乃至倒退,鼓励孩子进一步去克制和规范自己。

四、写在最后

潜入孩子的世界,我们会发现,今天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承载了太多的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压力,理解孩子、包容孩子,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没有权利伤害与我们地位平等的孩子,但我们有义务引导他们,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合作关系,用爱、信任和耐心去引领和陪伴孩子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