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五维进路 2023-10-0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尤其是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论断,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等。同时,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突出强调思政课的“大”,对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等作出重要部署,以“大”的新视角全面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举措,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共绘育人同心圆。“大思政课”视域下,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理论蕴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大思政课视域下,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效果依然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论述、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等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是指事物的各个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发展的全过程,而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以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唯物辩证法中一对重要的范畴,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树立整体观,具备整体视野,也要立足局部,发挥局部优势。正如恩格斯所言,“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横向维度看,其复杂性体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由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依存组成的统一体,不仅包括课程目标要素、课程内容要素、课程过程要素等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还包括学校、政府、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元素以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元素等。从纵向维度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由小学思政课、中学思政课以及大学思政课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各部分的思政课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正确认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蕴含的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有利于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性原则去设计、组织和管理大中小学思政课,从而充分发挥各要素相互配合所产生的思政课育人合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因此,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则可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放弃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则会破坏协同育人合力,阻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论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指明了理论方向。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其从横向上对思政课协同育人提出了殷切要求。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相关部门要增强工作合力”[5]等的深切希望,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作出相关规定,其实质上蕴含了进行“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6]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指明了新的方向,要求我们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树立大的格局、大的视野、大的思维、大的协同,开门办好思政课。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7],其充分表明,协同育人是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有益选择。只有坚持协同育人,才能实现思政课“走出去”的目标,全面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纵向横向等的大思政课资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提供理论遵循。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8]。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相对缓慢发展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逐级上升或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的过程。正如“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9],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也一样,是依据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生活阅历而体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发展特点,具有阶段性、渐进性、连续性。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始终着眼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和成长需求。科学制定一体化的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努力促使各学段思政课之间实现有序衔接、相互贯通,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有序发展,进而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的循序渐进发展,这也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价值旨归。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价值指向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于以立德树人为指引,遵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一体化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意义深远。


(一)协同育人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是贯彻执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进而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使然。“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之举,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三全育人”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突显了思政教育与育人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要释放出这一系统的整体育人合力,需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三全育人”的育人机制。需明确的是,“三全育人”的关键点在于强调“全”,重点在于贯彻执行“育”。“全员育人”强调的是育人的主体,“全员”不单是指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等教育主体,也包括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各级各类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人员等主体,同时还应包括学生、校友和校外人士,打造全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育人共同体。“全过程”是“全员育人”的载体、“全方位育人”的支点,内在蕴含着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客观要求。“全方位”意指育人的全领域覆盖,是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拓展延伸和保障。全方位育人旨在突破时空限制,拓宽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平台,从空间方位上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提供大平台,建立起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机制,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发展。


(二)协同育人是促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是促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1]。由此观之,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于大思政课而言,何为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这是在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中需要我们把握的首要议题。高质量的大思政课不是单独的一门课,而是一组课,是由若干思政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独角戏”,而是整合学校党委、行政部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各方力量的“群像戏”;不是学校内部的“封闭”建设,而是要协同政府、家庭、社会合力。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发展应以促进大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为旨归,加强协同育人,突出大思政课的大视野、大场域、大平台、大师资等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效能。在思政课内部协同上,加强各个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等的一体化设计,打造一体化的思政课课程群;在思政课外部协同上,打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桎梏,积极“走出去”,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学校、政府、家庭、社会”“线上与线下”等的育人共同体。


(三)协同育人是循序渐进培养“国之大者”的现实诉求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是循序渐进培养国之大者的现实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国之大者”,发表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等重要论述。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1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以及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任务艰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而言,心怀“国之大者”就是循序渐进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幸福,使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通过协同育人,循序渐进地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立志为国奉献、为民服务,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痛点:协同育人意识薄弱

一方面,部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薄弱,各学段的部分思政课教师出现“模糊意识”“本位意识”。有的思政课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模糊意识”较为明显。有的教师以“学段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怎么一体化?”等之类的说辞,不愿意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不愿意去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实际等内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本位意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领导对大思政课建设重视度不够,形式化的大思政课时有发生;部分专业课教师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意愿不强,认为大思政课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的任务,与自身并无多大关系。协同育人意识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发展。


(二)弱点: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合力不强

一是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合力有待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合力较弱,由于缺乏一体化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实践平台,致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分享思政课一体化相关信息,削弱了一体化协同育人效果。三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局面尚未形成,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极少进行集体备课、同上一节课、集体听评课、课题攻关等教研活动。四是学校内部各部门通力合作的活跃氛围有待增强,“各学段思政课的组织管理相对独立,出现了各学段课程领导体系不完善、领导主体权责不明确、统一决策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13]


(三)难点:资源协同存在困难

从纵向维度看,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多数是各管一段,各学段缺少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导致各个学段优秀的教学资源难以共享。从横向维度看,一是思政课教学单位与其他教学单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开展大思政课的主体虽是思政课教学单位,但是大思政课的全面推进需要各教学单位的协同配合,将本单位的实践资源共享到思政课教学单位,实现育人资源的互通有无。二是部分学校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的能力亟需提升,大思政课必然要求与社会接轨,科学合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如红色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但是由于学校的职能、管理、运行等与社会育人场地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将这些红色资源变成协同育人的现场教育教学资源成为当前大思政课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的难点之一。


(四)堵点:实践协同不够

一是一体化的实践教研机制尚待完善,相关部门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参加一体化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纳入教研奖励、职称评定等还需完善,以期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思政课一体化的体验感、幸福感。二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一体化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多数是局限于本学段场域。毋庸置疑,各学段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形式多样,如现场考察、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等,但全学段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少,致使各学段育人主体无法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建设情况以及学生思想特点、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受阻。三是学校与社会实践育人场地的合作共建存在堵点,社会上各类实践基地是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学校与诸类实践基地的差异性,导致两者之间的合作共建存在困难,削弱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四、大思政课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实践进路

(一)理念协同:树立大思政课理念

一是从内涵外延层面看,协同育人主体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应认识清楚“大思政课”的内涵所指在于开门办好思政课,积极将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外延则是办好思政课应充分利用好社会上的各种育人资源。二是从内容与形式层面看,应丰富思政课的内容,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例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等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三是从纵横视域看,纵向上一体贯通各学段思政课的社会大课堂,横向上加强学校思政课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四是从时空场域看,“大思政课”强调的是把准“时间线”,用好用活各个时期的育人资源,同时掌握“空间站”,用好社会育人场所,实现思政课育人的“在场化”。五是从线上线下视域看,协同育人主体需要拓宽教学视野,引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社会实践成果巩固课堂知识;打造“云上大思政课”平台,聚集各种思政课育人资源,实现“大思政课”资源的共建共享共治。


(二)目标协同:构建一体化育人目标

目标构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方向标,亦是指导思政课的设置、内容选择、实施和评价的基本准则,是整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基本指向。大思政课视域下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目标指的是在确保总目标(即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变的前提下,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目标,促使各个学段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有序衔接、螺旋上升,逐步提高。既要从整体上进行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段思政课以及学生的特点,确定符合学段特色的思政课目标,实现目标一体化建设。具体而言,设置小学思政课目标时应以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为重心,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道德品格。中学思政课要以打牢中学生的思想基础和提升政治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制定的重要切入点。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以打牢思想基础为主方向,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则以提升政治素养为主,这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变化大,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想变化状况,重在引导初中生正确对待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而高中生即将走向成年人的世界,思政课目标制定的侧重点在于培养高中生的政治素养,关注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大学思政课目标的制定则要以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重要考察点。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也要紧跟时代发展之势,考虑学生认知接受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国内外形势,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当中。


(三)主体协同:营造多方联合的大局面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的主体协同主要包括“领导主体、育人主体、管理主体、服务主体”四位一体的协同配合。一是在领导主体协同上,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理顺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功能,尤其是学校书记、校长应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密切联系思政课教师,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毕业典礼”等契机,积极开展大思政课教学。二是在育人主体上,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需加强协同,与其他学段教师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规律,同时积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配合,营造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局面。专业课教师要树立大思政课理念,积极投身思政课的建设发展中,与思政课教师互通有无。于思政课兼职教师而言,需要完善兼职教师制度,选聘优秀的地方党政领导、名师教授、日常思政骨干等加入思政课兼职队伍,同时常态化地邀请英雄人物、红色基地讲解员、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走进思政课堂。三是在管理主体上,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管理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促使协同育人的互联互通,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循序渐进育人的目标保驾护航。尤其是学校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集结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科研处等的育人合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凝聚力量。四是在服务主体上,这里所说的服务主体主要指家庭、社会两个育人主体。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奠基作用,也是学校开展大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持者。家庭教育应坚持“育人”本位,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注重家风、家教、家训建设,形成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长效和谐机制。一体化背景下发挥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效果,必须坚持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尤其是新闻宣传、文化普及、教育培训、文艺创作、网络媒体、理论出版、公共管理等单位[14],更要发挥主流引领作用,履行主体责任,提供独具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切实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食材”。


(四)资源协同:搭建大资源平台

具体可通过整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实践资源”的方式进行资源平台的搭建。一是在教学资源层面,建设全国性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将各个学段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素材、课件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供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使用,以期充分了解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学生特点等,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结合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特点,积极促进“云上大思政课”平台的建设发展,打造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于一体的育人平台。二是在科研资源层面,打造一体化的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研究,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打造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共同体。如构建专业学术研究团体交流沟通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纵向统一的研究协会和研究团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中研讨、共同研究大中小学无缝对接的思政课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三是在实践资源层面,充分挖掘各方资源,不断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的资源链。于内部资源而言,主要是挖掘各个学校丰富的校史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等;于外部资源而言,主要是挖掘社会、家庭的实践资源,尤其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推动校内校外资源协同。


(五)实践协同:打破协同育人壁垒

首先,建立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一体化实践教研工作体系。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调,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学工处、科研处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规定高校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实践教学。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思政课实践教研活动纳入教学工作量,并在绩效奖励、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给予倾斜。中小学校安排一定比例课时作为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其次,拓宽实践协同的形式,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方式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从纵向维度看,可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实地考察、举办学生夏令营活动等方式,开展全学段思政课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促使各学段思政课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针对性。从横向维度看,思政课教学单位与其他教学单位应加强实践协同,两者积极配合,联合开展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红色基地考察、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再次,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大中小学校在现有实践育人基地基础上,积极对接社会上的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加强与地方红色文化基地的联系,开展长期合作,将实践基地作为思政课社会大课堂的有益补充,增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社会上各基地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协同合作,积极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创造条件,如安排各学段的学生代表到实践基地担任讲解员、志愿者,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效地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增强了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