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慧、弓昭民: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2023-10-0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党的二十大立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科学阐明新时代新征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P44)这一重要论断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构建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安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站位、立足本位,深刻理解党中央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定位,科学把握内涵要求,并通过设计完善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机制保障,努力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定位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在学校接受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教化。同时,青少年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和科学价值取向,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照不同年龄特点遵循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发展路径。因此,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首先,时代背景和形势变化对立德树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是大国、强国应有之气象,也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撑。各国发展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事业越是发展,对人才需求就越迫切;人才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发挥的作用越好,现代化事业发展就越迅速。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并深刻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人才助力科技进步,同时科技和人才又反哺教育、重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主体、科技是动力,三者目标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同向而行,不断循环积累并走向更高水平,最后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还就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前瞻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望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特别是一流拔尖创新型人才队伍。国家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靠人才,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靠人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缺乏人才,自主创新便无从谈起,国家自立自强也很难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更是稀缺资源和战略资源,不可能完全依靠外力培养。我们必须着眼人才储备安全,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就需要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上彰显更加主动的责任担当。这就要求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应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的需要,主动对标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格,善于借助和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探索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举措,从以思政课程为主体逐步拓展到以思政课程为基础,统筹思政课程、日常思政教育齐头并进,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其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更高层面的统摄,在内涵上更具包容性。“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这一命题,虽然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但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对此前党和国家统筹不同学段德育一体发展思想的守正创新。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2](P518)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3]再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建设以及党的二十大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认识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也为我们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明确了发展方向。特别是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只是文字表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内涵上集中体现了党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的更新,内在蕴含一种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和更具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意味着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有效参与。在高校,主要体现在包括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在内的工作体系;在中小学,主要体现在以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建设、班集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体系。其中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还包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其他学科类课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提出,并不是要忽视、否定或取代“思政课一体化”,而是对学校内部所有育人要素和力量的系统性整合,进一步延展了思政课一体化的育人资源统筹空间,深化和拓展了思政课一体化所取得的育人成效和宝贵经验,极大丰富了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目的就是要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等“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探索构建起一种体系严密、运转高效的整体化育人格局,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效应。

再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格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4]“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5]这就要求大中小学各学段都必须把不断优化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抓手。同时,由于我国大学、中学、小学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也要求各学段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加强联系、深化沟通,不断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才能有效履行本学段的育人职能,并为社会和更高学段输送合格人才。为此,要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将强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方面的协同与联动作为不断优化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点,推动各学段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贯通本学段的人才培养体系,还要实现不同学段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育人作用,共同服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要求

我国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办学育人活动。一所学校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也长不成参天大树。因此,无论大学、中学、小学,其在育人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都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办学育人的根本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根据办学活动内容和方式不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依托课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依托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依托课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具体化为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学科类课程两类。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责主业;其他学科类课程是以“课程思政”(在中小学一般称“学科德育”)的方式寓价值传导、思想引领、文化浸润于知识传授和专门能力培养之中,也应当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日常思政主要通过课余文化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大学、中学、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程一体化、课程思政一体化、日常思政一体化,推动形成主线贯穿、有机衔接的完整育人格局,应当成为深入把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内涵要求的重要切入点。

1. 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一体化,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成效最为显著的一环。21世纪以来,关于大中小学各学段德育工作整体谋划、有效衔接的问题,有关部门就曾有所考虑并做了一些前期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对思政课建设进行战略谋划和战略部署,率先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个点位破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为标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始加速推进。在实践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平台资源供给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明显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当前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据此,需要更加注重发挥思政课一体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中的示范作用,充分引领和带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2. 有效组织课程思政一体化,充分发挥支持配合作用

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其立身之本都是立德树人。因此,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天然地肩负着育人使命和职责。“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整体意义上的课程建设理念,特别强调以育人为核心目标,通过育人功能的挖掘贯通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使各学科课程都能在真正参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彰显育人价值,从而有益于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过度依赖和集中于思政课的瓶颈,真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正如习近平指出:“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6]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就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强化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理念认识,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解决好本学段内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又要解决好不同学段间各类课程的衔接联动,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育人体系,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6]真正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3. 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一体化,充分发挥课外育人作用

日常思政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共同构成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需要,遵循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结合学生思想发展实际与日常学习生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党团队组织建设、班集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影响,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小学,日常思政教育都发挥着活动育人、生活育人、组织育人、心理育人、实践育人等一系列重要作用。比如在组织育人方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要着力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7](P13)这进一步要求我们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大中小学纵到底、横到边的体制优势,以“党、团、队”衔接贯通为主要切入点,深入思考、着力解决组织育人的大中小学一体化问题,进而加快大中小学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体化建设步伐。又如在网络育人方面,充分利用当代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特点,大力推进大中小学各学段一体化的网络教育,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引导各学段学生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在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时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三、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机制保障

实现一体化育人格局,从根本上要通过设计构建一套促进关键要素运转协调、紧密配合的协同机制,不断筑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其中的重点主要有三:构建主体联动机制、内容贯通机制、评价衔接机制。

1. 构建主体联动机制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兼具复杂性和科学性的系统工程,这就要通过构建主体联动机制,使参与其中的各方主体力量同向同行、通力配合,才能确保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参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主体有很多,首先,要以学校层面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为核心,在横向上构建起统筹协调思政课建设主体、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与日常思政教育建设主体的学校内部联动机制。具体可通过成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成员由组织、宣传、纪检、教务、学工、保卫及学校思政课程工作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小组成员在研究部署思政工作过程中分享经验、交流做法,共同解决问题。其次,要依据大中小学各学段内部的治理体系特点,在纵向上构建起大中小学育人主体间的校际联动机制。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大学、中学、小学各学段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围绕各学段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定期研讨与碰头会商,不断增进各学段间思想政治教育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的互联互通。再次,要以学校为牵引,深入推进与家庭、社会的育人联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育人效果好不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辅助。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整合,将学生的价值诉求与个体发展需求同党和国家发展变化紧密结合,通过项目拉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拉动校外资源助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持续发挥,促使学生形成与祖国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观念和意识,增强党和国家对学生群体的现实政治影响,以良好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家庭氛围的营造,助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2. 构建内容贯通机制

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内容安排上却因教育对象所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科学设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关键在于把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时、度、效的有机统一。因此,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贯通,既强调不同学段间的纵向贯通,也强调同一学段内的横向贯通。首先,要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进一步健全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以及各门相应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机制、以国家统编思政课教材为核心内容的教师集体学习交流机制、思政课教师与党团队负责人“手拉手”协同育人机制等,构建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活动为核心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实现不同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其次,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着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其他课程教学的路径方法机制,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其中,要特别注意切忌“贴标签”、避免“硬植入”、防止“两张皮”。最后,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开学和毕业典礼为契机,以论坛讲坛、讲座报告、校园文化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精心设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构建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主题活动一体设计推进机制,深入开展各学段间主题一致、内容衔接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段上升过程中获得持续性的教育。

3. 构建评价衔接机制

衡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效,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是否有效。教育效果评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棒。习近平指出: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学校许多使命和功能,但最根本的还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8](P7)这就要求大中小学各学段都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4]只有将各学段评价标准都统一到立德树人上来,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要求。一方面,要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注重设计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统一育人评价标准机制,以评价衔接促进效果互认,引导各学段学校和教师都能高度重视学生政治素养培育、理想信念熔铸、道德品质提升和健康心理养成上,改变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简单化做法,破除把升学率与各种资源分配挂钩的行为。同时在各学段内还要确立学科专业教育的育人成效标准,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同各学科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贯穿渗透到课程和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还要依照相关政策要求和制度性规范,由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关行业协会建立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评议机制,通过对有关部门工作和表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视检查、督促落实、效果评估与反馈,给予专门性业务指导,确保各学段间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