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读后感 2023-09-30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阅读体会

江阴市桐岐中学   梅飞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新课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的修订原则:1、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

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2、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3、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1、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 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

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2、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新课标包括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及课程实施六个板块的内容,本人就新课标浅谈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课程的性质包括了四个方面的:1、是界定了化学学科的内涵并阐述了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美系;2、是明确了化学学科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3、是描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4、是呈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功能的实现路径。

二、课程的理念: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主要从学习动机、科学素养、贴近生活和社会、探究实践、化学的价值、学习评价等六个方面凝练了化学课程理念。而2022年版的化学课程标准主要从育人功能、核心素养、大概念统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发展性评价等五个方面凝练了化学课程理念。

2022年版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序号

关键词

内容

1

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

核心素养

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

3

大概念统领

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4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

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5

发展性评价

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

这五条课程理念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注重课程的育人价值,突出强调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从课程层面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从课程目标(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大概念统领)、课程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和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系统表达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价值追求。

(3) 五条课程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是统摄性理念,其他四条理念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来落实和体现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化学课程系统的最核心要素,每一课程要素都要发挥育人功能,体现育人功能,体现育人价值,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4) 2022年版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三、课程的目标: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应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反映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体现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

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层次关系图

 

  (二)化学课程的目标要求

2022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基于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建构了新的目标体系。新的课程目标体系由四条目标构成,分别是:形成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强化创新意识;经历科学探究,增强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这四条目标与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相匹配。

化学课程目标与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四、课程的内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设置五个学习主题,即“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五个学习主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实质性联系。其中,“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学习主题,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两个学习主题,侧重科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反映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凸显育人价值。

每个学习主题由五个维度的内容构成,包括大概念、 核心知识、基本思路与方法、重要态度、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围绕大概念构建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各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

大概念反映学科本质,具有高度概括性、统摄性和迁移应用价值。结合学习主题特点,明确了“化学科学本质”“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大概念及其具体内涵要求。

每个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明确学生学习该主题后能完成哪些活动任务,体现怎样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在学习主题层面的具体表现期望。

每个学习主题的教学提示,包括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提供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建议,旨在设计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在每个学习主题中的实现途径,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各学科用不少于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主题5中,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设计了10个跨学科实践活动供选择使用,建议与各学习主题中的核心内容及学生必做实验的教学进行整合。

五、学业的质量

(一) 学业质量内涵

实业质最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进行的整体刻画,用于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学业质量标准是化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对化学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业质量描述

1.在认识物质组成、性质及分析相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能根据科学家建立的模型认识原子的结构,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能从元素与分子视角辨识常见物质,结合实例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能举例说明物质组成、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能用物质名称和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能分析常见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能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用质量分数表示混合物体系中物质的成分;能通过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描述物质的溶解程度,能利用溶解性的差异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感受物质的多样性,体会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认识化学科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2.在探索化学变化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能基于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有新物质生成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特征,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说明物质变化的现象和本质;能依据化学变化的特征对常见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说明不同类型反应的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用化学方程式表征简单的化学反应,结合真实情境中物质的转化进行简单计算;能结合简单的实例说明反应条件对物质变化的影响,初步形成条件控制的意识;能依据物质类别及变化特征、元素守恒、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预测、判断与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物质转化的产物;能体会化学反应在金属冶炼、石油化工、药物合成、材料研制、能源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3.在实验探究情境和实践活动中,能根据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简单问题的需要,运用混合物分离、常见物质制备、物质检验和性质探究等实验探究的般思路与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方案; 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必要的试剂、常见的实验仪器和装置,运用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条件控制的方法,安全、顺利地实施实验探究方案;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规范的语言呈现探究结果,并与他人交流、讨论;能基于物质及其反应的规律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实验等手段,完成简单的作品制作、社会调查等跨学科实践活动;能体会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解决与物质转化及应用相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协同创新对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重要性。

4.在常见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情境中,能初步运用化学观念解释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和事实,参与相关的简单的实践活动:能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主动关注有关空气和水资源保护、资源回收再利用、健康安全、化学品妥善保存与合理使用等实际问题,并参与讨论;能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安全环保和科学伦理等角度,辩证分析与化学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初步形成节能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态度和绿色出行的健康生活方式;能从化学角度认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法律法规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能体会化学科学在应对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危机、药物短缺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作出的创造性贡献。

六、课程的实施

(一)教学建议

化学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达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途径。教师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主旨,积极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2、 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体系,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3、 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4、 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诊断学习效果、改进教学,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终结性评价,深化综合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1、 日常学习评价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注重“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倡导基于证据诊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学科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评价。

2、 学业水平考试

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由省级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评价学业质量的达成程度,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发挥对化学教学改革的正向引导作用。学业水平考试以学业质量为命题依据,考试成绩是初中生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由纸笔测试、实验操作性考试和跨学科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实验操作性考试包括实验基本操作、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对跨学科实践活动,根据学生日常完成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三)教材编写建议

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重要的物化形态与文本素材,是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化学教学的主要资源之一。

1、 编写原则

(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3) 加强学生必做实验和跨实验实践活动设计

(4) 注重教材编写的创新与特色

2、 内容选择

(1) 合理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 体现化学与人文的融合

(3)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经验

(4) 重视试验探究活动

3、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1) 突出单元主题的价值导向

(2) 体现知识形成与探究的过程

(3) 采用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

(4) 设计多种评价方式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化学课程资源包括实验室资源、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求符合化学课程的整体教育教学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支持实现有效的化学教学活动,配合教材共同建构开放的化学教学系统。地方、学校、教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作用,促进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1、 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

2、 配备和组织开发文本资源

3、 重视信息技术资源建设

4、 建设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专业保障。做好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能力。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多种形成的教学研究,持续改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师培训建议

开展教师培训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培训应面向全体教师,坚持“先培训后实施”。注重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提高培训质量和巩固培训效果中的积极作用,统筹课程专家、学科教育专家、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的力量,提升培训质量。

2、 教学研究建议

教研对于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注重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体系建设和协同,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研机制,高水平开展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

 

附件:

    •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