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养成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高艺伟
摘要: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与校园特色文化应运而生的是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将学校特色文化与人文情怀熔铸于学生的培养发展过程与环节中,将传统的辩论融入新的理念,建立新的模式,同时建立新的课后反馈与评价机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奠基。
关键词:辩论 校本课程 批判性思维 特色文化 核心素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通过理解、质疑、查证、推理等探究活动判断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应当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与“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的畸形价值观影响着青少年的理性思考与价值判断。那么,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就至关重要。在考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前提下,配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内外设置传统的辩论校本课程,通过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聚焦、讨论、质疑与反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在相互磋商中完成批判性思维的构建。
辩论,是一门说服的艺术,也是在表达中不断反思,特别适合激发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都在强调思维的重要性,为了让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落地生根,配套的校本课程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唇枪舌剑中感受语言与思维双重整合的魅力。《青年说·小高带你“辩”世界》这一基于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创新辩论课程就应运而生了。它的诞生,受到学校特色文化的熏陶,也是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鞭策下,不断发展完善。笔者将从学校特色、校本开发、学生实践与问题反思四个方面思考“批判性思维”如何与校本课程和谐共生。
一、学校特色
(1)历史·文化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办于1738年的暨阳书院,学校整体风格为“学府气质,文化沃土,青春乐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奠基。在高品质高中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文化也在不断生成丰富,回溯澄江书院、暨阳书院、礼延书院时期,还江阴高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根系。
(2)理念·思想
江阴高中将李兆洛先生用以自勉的“今日何成”作为校训的时候,就再次明确了一所百年老校的核心价值追求——追求真理而非功利化的成功;江阴高中将“做时代的领跑者”作为育人理念的时候,就再次明确了一所百年老校对学校文化的接续和发展——培养领跑者而非简单化的成功者。而这些都要求每一位学生秉持着非功利化的思索与反刍,在实现批判性思维的道路上,如同“今日何成”一样对社会事件进行理性思考,而非人云亦云。反思现在就是为未来铺路。
(3)目标·方向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常思“今日何成,明日何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承载国家意志、具有国家表达,学校的价值追求必须遵从国家意志,但“怎样培养人“一定有学校可作为的空间。那么在这一目标与方向下,学校开设特色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由学校老师引领高中生不断思索现实逻辑与审美价值,在校本课程里渗透批判性思维,在循序渐进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反思和质疑,从而培养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二、校本开发
(1)灵感来源
《青年说·小高带你“辩”世界》这一校本课程,受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启发,以辩论为主体,选取年轻人喜欢的新鲜话题,在课堂上进行即时生成讨论。从校本课程名称来看,笔者没有拘泥于传统辩论课程,“青年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赋予了他们在课堂上尽情表达,不受拘束的权利,“由你来说,由你来表达”。“辩”字一方面点明“辩论”这一形式,另一方面也有“辨”的双关含义,即辨明,辨别,辨析,希望学生能够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青春期的“不完全理性”导致青少年总有“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辩论这一形式可以在观点的反复拉扯中,帮助学生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秩序。面对信息轰炸,不丧失理性判断力,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以包容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多元化的世界。这是这项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2)课程设置
本项校本课程共分为8个课时,分别是第1课时:青年说——初识辩论,第2课时:青年说——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第3课时:青年说——师生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 ,第4课时:青年说——代沟的责任在于父母还是子女,第5课时:青年说——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谁的影响更大,第6课时:青年说——法律无情还是法律有情,第7课时:青年说——灾难中的自私应该/不应该受到谴责,第8课时:青年说——年轻人应该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下。
“初识辩论”中,从语文老师的角度解析了“辩”字的前世今生。形声字,从言,从辡声,本身便是以言语针锋相对,辩是非,别真伪,早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各家都力图通过辩论,战胜论敌,历史悠久,是一项专门的学问。从辩到辩论再到辩论赛,帮助学生厘清各种概念,并从第一节课建立学生辩论赛的基本规则。鉴于是科普入门课,引入一部分视频资料,既有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雄辩之风,亦有奇葩说中轻松诙谐的花辩之风,辩手间的唇枪舌剑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程安排上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一应俱全,理论入门之后,便是实战。有学生自行组队并为战队取名,建立属于自己的辩论队文化。设置辩题时,既考虑到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碰撞,也考虑到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与现实问题,既有文学艺术,也有道德法治,既考验人性至善,也不避忌人性隐恶。最后的收梢之战依旧回归到高中生涯,让初入高中学生理性思考,合理规划高中三年的生活。
(3)课堂环节
40分钟的课堂时间,并没有让校本课程的开展束手缚脚,反而让课堂环节更加高效紧凑。教师进行3分钟辩题背景解释,不拘泥于辩题本身,往往是与社会时事热点联系在一起的。这样辩论的话题便不会只是空中楼阁。之后的30分钟便完全交给学生自主组织安排,提前选定好主持人,两队相向而坐,营造出真实辩论赛场的“针尖对麦芒”,创立真实情境。要求学生观众,准备好纸笔,随时记录亮点思维与突破论点。最后的总结时间,依旧将“说”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表达,随意碰撞,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的迸现。
辩论中,坚持己方观点,即要拿出实证,说服对方;反驳对方观点,即要提出质疑,摧毁对方论点。而所有的表达都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而种实证,会质疑,讲逻辑,正是批判性思维最基本的要点。批判性思维虽然不是人类思维的全部,但是能够带动人的整体思维。并且在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其实上是对另一种反向观点的深度思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便不会轻易成为社交媒体的附庸,人云亦云,盲目跟随。辩论便不知不觉中成为思维教育的关键突破形式。
(4)课后反馈
学生在坚持己方观点,往往中途容易出现片面言论,教师则负责在课后进行跟踪指导,并在课堂最后,将辩题意义上升。而期末的考核作业,则是将一学期的课程进行理性归纳。这也是再一次强化了校本课程中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通过探讨“师生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界定“真正的友谊”;我们反复周旋于“移山”与“搬家”之间,权衡理想价值与现实选择;我们深入讨论了“代沟的责任在于父母还是子女”,辨析责任到底是在于问题的制造者还是解决者;我们理性分析了“灾难中的自私应不应该被谴责?”,温情共鸣与理性思索同在。我们表达“若世界存在永生,到底应不应该复活你最爱的人?”
辩论从来不是为了驳倒某一方,而是为了寻求共鸣,达成共识。辩论当然也很少解决实际问题,拿出具体对策。但我们思考,我们表达,我们交锋,我们和解。辩论让我们拥抱更多观点,激烈碰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远离狭隘。”
在辩论中,我们拒绝窄化思维,避免被同化,在物欲横流的信息社会中保有一份青年的个性化观点,同时我们也不拒绝,我不逃避,勇敢表达观点,努力践行批判性思维。
三、学生实践
以“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此辩题为例,我们来还原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将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有何显著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的一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天,将山移走的故事。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特别有毅力,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个传统的神话故事,并不新奇。但后人对此提出的变通之法——搬家,便使这个老故事有了新的趣味。
正方愚公移山强调信念感,认为这是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对方的搬家行为则是一种逃避现实。反方愚公搬家则认为移山之举过于死板,不知变通,而搬家则是一种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现实的精神。正反两方的辩论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哲学味道。他们搜集原籍当中的蛛丝马迹,论证己方观点,同时反驳对方的言语漏洞。在有意识的搜寻中,咀嚼文字背后的余味。不仅如此,移山方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运用到极致,表示“我们这个民族,从“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一系列中国古典传说都在讲“抗争”,是在讲人间的英雄、由人幻化成的意志化身对大自然的抗争,其本质是人定胜天的思想,从不逆来顺受,而是想要征服自然,战胜困难。而反方立刻找出原籍,反驳对方“问题并不是愚公本身解决的,而是神替他搬走了两座大山。”在你来我往中,双方对这个中国传统而古老的故事,研究得更加透彻而深刻,从此简单成文的故事里,蕴含了太多智慧与哲理。
教师最后将两方上升为“价值判断”与“现实逻辑”,无论是移山还是搬家,其实是出于理想与现实的权衡比较,正方所阐述的理想主义精神,并迁移到传统神话,令人动容。反方所阐述的省时省力,也是现实情况,并且反方抓住“子孙齐上阵”这一观点,引出了“亲情的绑架”与“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也是一个新鲜的观点。两方在短短的一则神话里,提炼挖掘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故事本身的内容了。
辩论的结果,永远不可能达成共识,他需要说服的对象也决然不可能是对方。但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两队学生反思,会有那么一时半刻认同对方的观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在自我重塑上的体现。当学生彻底袒露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他不得不再审视与再判断,从说服别人到说服自己,并且思考另一种对立观点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反复横跳中,建立一种质疑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放眼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也要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格完善与人格圆融。因此,我将校本课程的基本定位放在:立足能力训练,关注美德培养,同时关注情感与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问题反思
尽管不乏亮点呈现,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八课时的校本课程,过于短暂,浅尝辄止,无法将批判性思维贯彻到底,缺乏一个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学习指导。对于某些问题的探讨偏学生化,没有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还是局限在固有圈子里,容易受到惯性思维的围宥。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应该贯穿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此校本课程只能做一个短暂的引路人,无法发挥主题学科的作用。
教师没有利用跨学科的融合思维与大胆魄力,仅仅局限在语文的咬文嚼字之中,却忽视了对哲学的重视,以至于某些问题谈得轻松肤浅,不够深刻。而哲学则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基石,很多经典论辩就是围绕哲学问题展开的,绕过哲学谈批判性思维便不够专业。
由于辩论的特殊性,在唇枪舌剑之中,很容易让其变成党同伐异,维护自我的利器,而违背了兼容并包的原则,让“语言的艺术”变成“舞文弄墨”,在字眼的斟酌里变得狭窄。同时,为了维护己方观点,歪曲事实,违背正统思想的,也算短暂歧路。当然,还有组织形式缺乏新鲜模式,导致后期乏力,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等问题。
最后,一节校本课程理应依托学校特色文化,将批判性思维熔铸其中,只有拥有批判性思维,才能不断进行高效率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娱乐化时代中,保持客观判断与理性思考,成为承载国家意志,传达学校话语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