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绘人生底色》成员茅婧推荐 2022-04-1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读”绘人生底色

——探索小学课外阅读的行走轨迹

 

摘要:语文犹如一篇散文,知识与梦想总在笔头汩汩流淌,因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笔者认为教育者不仅要守护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还应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而课外阅读就是一条通往光明的捷径。

关键词:小学课外阅读;新课程;终身学习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的确,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但更得益于课外,也可说“三分课内学,七分课外阅。”因此,要深入开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标的理念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条途径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在课外阅读这块乐土中流连忘返呢?

一、寻觅源头活水——阅读起步

语文教育者在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时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只有明确读什么,才能更好地开展怎么读,如何读得更好。故笔者认为教育者应一切从学生出发,以保持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新课标指出,我们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其实,孩子的心理需求是烙上其明显的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积极寻求神秘、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等。而今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有着其充分的流行因素: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教育者对待这种时尚阅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积极地体验这种时尚。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如果有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那么,一个普通人一个孩子是能够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的。

二、解析作者心绪——阅读深入

阅读其实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也是从语言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的过程,更是与作者心灵的碰撞、沟通、共鸣的过程。因此,桥接作者心绪的阅读,能启迪孩子与作者心灵的相通,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是课外阅读产生感悟与同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坚持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引申、延伸相结合,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例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由于年代久远,生活阅历完全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可以提前一周让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一些文章,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课后,我们又补充另外一些作品,开展“走近近现代中国”的综合学习,从而加深对《再见了,亲人》一文所表达的中朝两国深厚友谊的情感,更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解读文本。如此一来,在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

三、追踪成长足迹——阅读巩固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可爱,同时注意力容易因新奇事物而偏移,于是,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就成为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若是在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后,重压他们于任务后,学生的课外阅读将陷入干涸而黑暗的深渊。因此,教育者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汲取课外阅读的营养,从而激发情感,启迪思想,增加体验,积累感悟。

总之,解放学生的脑力劳动,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成为青少年时代的挚友;坚定行走课外阅读之路,呼唤心灵,张扬个性,回归人文,彩绘人生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冶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1.

[3]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润秀.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习林炜彤语文教育思想[J].浙江教学研究.

[5]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

[8]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推荐理由: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成为青少年时代的挚友;坚定行走课外阅读之路,呼唤心灵,张扬个性,回归人文,彩绘人生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阅读(5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