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用” 语文教学更实在
最近,阅读了薛法根老师所著的一本教学专著——《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了以后,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有很多新的思考。
文中说: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发展儿童的言语智能”这个核心任务,凭借教材文本,引领学生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或生活情景,选择、重组语文学习内容,整合、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变革语文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我对薛法根老师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致力于语文能力的这一观点深有同感。
语文,不能停留在老师的讲解、灌输上,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对语文的应用上,我想到了当下语文教学很热门的一个词,那就是——“语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解读这一标准,语文教学最终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指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即“语用”的问题。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对文本的挖掘、演绎各有千秋,但对照以上的标准,无效的解读、过度的解读占据了课堂的大量时间,表现为重语言文字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轻语言文字积累、训练,重文本内容而轻文本表达形式的指导、迁移。语文教学如果停留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就会导致阅读教学一直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载体,是可以起示范作用的例子,是可以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范本。教师用教材教就在于发现、挖掘教材的这种价值,把范本价值与学生的学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解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抓住对学生言语实践能力有提升的核心要义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通过对范文的讲解、示范,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并获得某一类文体的写法或某一种写作技能的提升,使学生获得“渔”,而非得到“鱼”。
1.品词析句,打实语用基础
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对词语的敏锐的感知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就得先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彩、精炼、精准,感悟到词句在文章的表情达意上起的关键作用,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在揣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读出词语和情感的内涵,更能学会作者遣词用字的技巧和方法,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要以关键词语为切入点,引领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品味、领悟,坚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得,关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聚焦写法,解析范本密码
小学语文课本选文浅显易懂,教师不一定需要条分缕析地“细嚼慢咽”,而应花更多时间指向文本的写作技能。范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指向写作,就能化解写作课空洞指导的尴尬。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教师要深度解析范文,跳脱重文本思想内容的固有教学思路,转向对文本表达的关注和对作品表现形式的解密,从范文中提炼出写作的技能,架构起从读到写的桥梁。
比如三年级要练习写人作文,我们就要选取类似的课文,通过对词语的赏析,聚焦作者的写法,重点提炼出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能,引导学生为写作技能、方法的迁移作准备。
3.迁移创作,内化表达技能
阅读典型范文,要将范文阅读纳入写作课堂教学,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当前的文本上,要由文本理解指向写作技能的迁移练习,让学生迁移创作,内化表达技能。教材就成了写作技能的范例,由读到写,以读促写,实实在在进行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让学生的写作有章可循,有样可仿,促使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感知理解——迁移练习——技能掌握,这应该成为阅读教学指向写作表达的一条良性循环的教学范式。只有在不断地训练中,文本静态的语言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从而逐步成为学生的语用能力。
有了写作技能的范例,对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指导有抓手,学生的迁移运用就有方向。在学生的互评、修改中,学生进一步明确评价方向。在优秀片段的交流、指导中,不断对学生强化写作技能的内化、强化,从而实现学生自动、能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