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交流应注重积极的情感交流
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不像农业那样,这样用心精心培育,细心浇灌就会结出丰收的果实,也不想工业那样,流水线生产,不需要工人操心,只要装配好零件就好。教育教学中针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除了信息知识的传递,还有人际交流,以及在人际交流之后的信息反馈和调节。因此师生的情绪、情感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老师的德育教育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没有情感上的变化就没有认识的变化”。
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积极的情感交流,那么无疑学生的问题将不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老师单方方面的说教。老师苦口婆心,滔滔不绝;而学生往往神游天外,充耳不闻。这样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强调,师生之间的积极的情感交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我们要精心设计研究我们的教育语言。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有个外国的寓言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位教徒在祷告的时候,突然烟瘾发作,他灵机一动问神父说:“神父,我能在抽烟的时候祷告吗?”神父感觉他很虔诚,抽烟的时候都不忘记祷告,开心的说: “当然可以!”。另一位教徒见了,趁机也问神父,:“神父,我能在祷告的时候抽烟吗?”。神父非常气愤,怎么能够在神圣的祷告中抽烟呢,非常生气的训斥了他。大家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同样的事情通过组织自己的语言,好像别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首先要像备课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来达到最好的接受度,完成和学生积极的互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认知。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认知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从传统的学生教育的指令者、监督者,以及传递知识和德育教育的的权威转变为学生教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成为学生教育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改变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多的让学生自己思考行为得失过错。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听从家长、老师的说教,却很能接受同学朋友甚至是网络上陌生人的意见和建议呢?因为同学这类的不会用学生讨厌或者说一直以来反感的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在这中间是不是就达成了积极的情感交流呢?
好的心理环境是教育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教育,把激励带进教育。教师要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思想教育上,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产生一种健康心态,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良好的保证,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