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江阴市陆桥中学 陆莺音
教学创意:通过“采访”的方式,明确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领会文章写景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融为一体的特点。
活动一:视频引入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通过一个短视频先来了解一下。
活动二:理游踪
1、默读课文,看看马丽华笔下的各拉丹东是怎样的。
2、积累字词。
3、采访
刚才通过读文章,我们跟随着作者及电影摄制组走进了各拉丹东。
下面,假设你就是作者,让我来采访一下:
马丽华女士,请问:你此次各拉丹东之行,两天的具体行程是怎样的,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参考:
第一天:我们先在各拉丹东以东几公里处的草坝子上搭起帐篷(安营扎寨);然后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在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向雪峰行跪拜大礼,看冰塔林,远观冰山(雪山);从砾石堆上走下来,再慢慢接近冰山,拍照时不小心摔断了尾椎骨;后来,我一个人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冰窟听风,端详着冰体的各种形态、冰山上的裂纹与环绕冰山的皱褶;
第二天:仍进了冰塔林,我半卧在砾石堆上找化石;后来,乘车返回,又挣扎着去冰河中间的砾石堆听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收: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草坝子,到驶过冰河,进入冰塔林,再慢慢接近冰山,而后置身冰窟,第二天再入冰河(冰塔林)。
活动三:呈景物,明特点
1、继续采访:马丽华女士,此次各拉丹东之行,你好像拍了不少照片,选其中一张,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参考:第一节:东南阳坡:阳光,雪山(黧黑 雪白)
第二节:密云(云遮雾障),各拉丹东主峰(形如金字塔)
第四节:等待了许久,好不容易拍到的:云散天晴(蔚蓝的天幕下),各拉丹东雪峰
第五节:(冰塔林)
天地间浩浩苍苍,远方雪山高大威严
第六节:冰山,图案难以名状 冰塔林
第十节:我置身冰窟,背景:冰河上纷纷扬扬的雪粒
第十一节:眼睛摄到的:冰体的各种形态(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第十二节:砾石滩)
第十三节:冰河,疏松的冰面,漫溢的流水
2、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描绘各拉丹东冰山雪景的特征?你会用哪个词?
——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晶莹,辽阔,浩茫,奇美
——千姿百态,纯美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永恒,壮美,雄伟,圣洁,瑰奇
收: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远眺,雪山高峻雄壮;四顾,冰峰晶莹、冰河辽阔,一片浩茫;近观,冰山图案难以名状;身处冰窟,细看,冰体千姿百态……作者笔下的景物各有特点,共同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
活动四:明写法
1、继续采访:马丽华女士,听说此次各拉丹东之行,您身体经历了诸多不适,能跟我们详细说说吗?
参考:渐趋恶化: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
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摔伤
缺氧反应: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2、作者为何要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东糟糕的身体状况?
参考:(1)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险恶,突出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2)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人类的探索精神在自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
除此以外,叙写身体状况还有什么妙处呢?
同学们看一看,在不同的身体状况下,作者的内心感受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最初:担心身体的不适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高原反应外加新伤剧痛,哀叹“我要死了”;最后身体极度痛苦,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衰竭”,甚至想到就在此地长眠。
作者的内心体验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呈现一组句子:
练习四,外加一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的故事”
这几句,是作者在不同身体状况下,观景时的不同思绪。
细细揣摩体会。
共同点: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游记的厚度与深度
(引入宣纸文化园写作)
不同点:作者对各拉丹东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
小结:这篇游记的写法非常特别,作者将写景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融为一体,尤其是,在写景中不断融入自己的思绪,使文章在写实的同时又带有一种超越眼前所见景物的诗意,这样的写法,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