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一禾名师工作室”系列活动之 读《嘎达梅林》教学设计后感 ——江阴市长泾第二中学·蒋育伟 2020-10-18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长泾第二中学 执教时间:2020-10-18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蒋一禾名师工作室”系列活动之

——读《嘎达梅林》教学设计后感

江阴市长泾第二中学     蒋育伟

为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和深入探索教学多元化,我们走到了一起;为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个性教学的光点,我们走到了一起;更为探索名师的成长之道,我们走到了一起!能牵着谦逊和蔼、热情亲切的蒋一禾老师的手和十多位教学经验丰富且充满活力的骨干教师一起头脑风暴,兴奋之余,每一次“相聚”倍感珍惜。

此次对《嘎达梅林》教学设计的反思,是结合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着重对课堂有效性、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这两点出发,作简单的评述。本课的设计较为合理和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把歌词的分析与情感表达的递进紧密结合,不仅是对民族文化呈现方式的诠释,更直接说明它在蒙古族音乐常态化表达方式中相当重要;

二、学习二声部演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把音程的知识融入整合;

传声筒:九年级歌曲演唱复习课中学生对音准的把握出现较大的问题主要在(1)三度音程关系演唱不稳定(2)旋律中大跳音程向上构唱较好,出现向下找音,多数音程关系偏小。本课在新授时二声部以“三度音程”为基础构唱练习,在学生构建音程关系的学习上较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不同演唱形式的体验活动中,加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用默契度来展现一贯以来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水准;

四、及时评价体系把问题的发现与反馈,并及时解决的意识真正落实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上;

五、适当运用小乐器来增加课堂情绪和音响效果,激发学生听觉上(音色的对等性)对音乐的理解;

六、拓展部分把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审美感受留给孩子,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和对音乐的致敬;

对本课实施作以下分析建议:

本课导入的作品的选择:

方案一: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动人的故事、诗歌,同时感受草原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如:可以用江格尔英雄史诗——嘎达梅林——席慕蓉——腾格尔;(以认识“蒙古人”进入歌曲学习)

方案二:导入部分可让学生聆听蒙古族民歌元素创作的流行音乐作品《吉祥三宝》,它直接把“情感目标”——草原亲情,用蒙语与汉语的演唱拉近了学生与民歌的距离,不仅激发探索蒙古族音乐真、善、美的认知,同时,作品是短调歌曲素材基础上的创作,把短调的特点(旋律平稳,结构较规整)用这个作品引入对蒙古族音乐探索学习。

二、不同音乐作品对声音的要求不同,学生声音的表现力不足可用巧用学生特点去弥补!

1)从学生实际出发,歌曲《嘎达梅林》在音色上对女生来说较男生表现效果发挥上的会稍差些。如何提高女生本课中的能动性?抓住她们对形体的感知能力上下手,把民族音乐“歌、舞、乐”中的“舞”提炼出来,更深入感受“草原情”!

短调民歌的旋律大多具有舞蹈性,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折射出“天之骄子”

的豪迈气质。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源于蒙古族对马的独特情怀,所

以蒙古族舞蹈源于骑马过程中自然而生的“肩功”,丰富的肩部动作和表

现形态,体现了牧民们的审美情趣及潇洒和豪迈性格。

呼吸在“肩功”中起重要作用,体现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与舞蹈的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相呼应。舞蹈过程中保持气息的平稳,表现出人们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它的硬肩、柔肩、耸肩、绕肩、抖肩等都是外柔内刚的展现,所以不管是蒙古族的歌唱还是舞蹈,本课都应强调先学会呼吸

2)音乐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

民族音乐扎根于民歌,但民族舞蹈也是音乐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展示点。在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把面适当铺开,要提醒学生,随着宗教意识的逐渐淡薄,人的精神面貌也在改变,舞蹈的律动风格却成为了民族审美的特征保留下来。认知蒙古族音乐,要了解牧民的生活方式是逐渐在改变,审美情趣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它的根依然是深邃的草原文化,用舞蹈的方式去深入了解,是打开蒙古族音乐的重要支点。

3)民族音乐史也是舞蹈的发展史,结合舞蹈的合唱课堂丰富了知识面,也解决了学生在很多环节认知上的疑惑,师生融为一体的教学氛围,更深化了教学改革的这一目标。

4)笔者曾在“形体的辅助教学”课题研究中多角度阐述和实践“课堂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激趣、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课堂可充分展示学生特长,抓住群体特点,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的课堂找到自信。

三、把衬词作为八年级上册各单元少数民族民歌学习中的拓展研究点:

从(1)有无衬词(2)衬词的不同(3)衬词的意义与民族文化。(不再展开具体阐述)让学生比较直接地感受歌词传递的文化内涵。

小结:本课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围绕“蒙古人、草原歌、中华情”展开,在了解蒙古族音乐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诗歌或舞蹈。以上拙见本着音乐课程以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作为目的,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关注综合、大力弘扬民族音乐、面向全体学生及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出发表达了几点想法,而课堂只是载体,课前、课后的主动参与和了解才是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养成的重要目标,学会终身学习才是真正体现课程的价值!

                                                             20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