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课堂:黄厚江是“DIY定制”(郁乐伟)
共生课堂:黄厚江是“DIY定制”
——以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为例
自2005年来,我听黄老师课近十节。黄厚江老师的课堂教学(简称为“黄课”)风格朴素,轻松之中常给人清新之感。若探究其朴素清新之因,我以为“黄课”展开过程中的起始点、深入点的“DIY定制”( “DIY”为“Design It Yourself ”缩写,即个性定制或者自我设计),实在不容忽视。
“黄课”的起始点一般在哪里?——在自主学情的毛估评价上。
从教学目标设计原理看,教学起始点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决定着学生知识技能的变化。教学起始点过高,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就不和谐;起始点过低,又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学什么、做什么,是由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决定的。因此,一堂好课应该有一个“DIY定制”的起始点:适合自主学情,便于展开教学。
近十节“黄课”,面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的听课教师,而黄老师每每达到课课“精神”,课课“轻松”。我想,其全部秘密就在于教学起始点的确定“合乎人心”“顺乎民意”。如果你顺着这样的思路读黄老师的近十节公开课——“黄课”的起点是如何确定的?“黄课”为什么这样确定教学起点呢?“黄课”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有什么共性呢?……你就会发现,“黄课”之所以朴素、清新、轻松,首先在于他对学生学情的正确“毛估”。所谓“毛估”,就是估计、估算一下。而“毛估思维”则是一种科学教学思维,它指向了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与最终结果的预测上。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全面“毛估”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情况,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发挥最大效用。而这就需要教师正确使用“毛估思维”,准确评价学生的自主学情。
黄老师常常将教学的起始点设置在“毛估”学情的过程里。细读近十节“黄课”,你会发现,黄老师非常讲究教学起始点上的“DIY定制”。他的课有着非常明显的课前、课内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他并非像年轻老师那样,只是就课上课,不涉及课前的学情。相反,“黄课”非常强调学生课前在家里的自主学习,课前、课内呈现两个不同的学习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也常常着眼于课前预习和检查课前预习的“毛估”;而其课堂教学具体开展阶段,又善于借助学生学情“毛估”评价,实施自己的教学设计。或者说,黄老师的“毛估”学情是其教学的起始点,这为他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作了良好的铺垫,这就是“黄课”起始点上的“DIY定制”。
事实上,公开课前,学生预习过程中对课文自主学得如何?即将开展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什么层次?从什么地方切入课文?在什么地方深化课文的学习?教学能实现最低的目标限度是什么?实施教学方案如何尽量顾及学生的差异性?……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教学伊始的短短时间内,通过“检查预习”进行“毛估”,然后进行教学内容上的“DIY定制”。
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黄老师先从布置的“预习要求”说起,从他与学生的对话中可知他的“预习要求”——不仅是能背诵出来,还要“能默出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18句,黄老师教学伊始便请三位学生“一个人默写6句”,“默好了站在这边细心地看看,反复地看看有没有写错的地方”。要知道,这个对“能默出来”的“毛估”过程,指向的是学生在家里的自主学习,这个起点选得非常关键。我们看他评价第一位学生默写与朗读学情的片断——
师:请第一位同学,把自己默写的部分读一读。读的过程中看看有没有错的,好不好?
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误读“狐裘”为“孤裘”。)
师:我想先表扬下这位同学:第一,他主动写出了课题和作者。这叫做事情有头有尾,第二个是他的主动精神。黄老师并没有分配他写,但是他写出来了。大家看看他刚才读的时候字音有没有错的 ?
生(齐):“狐裘”读错了。
师:老师觉得那不是读错了,而是口误,他心里清楚,对不对?大家要注意 “散”这个多音字,要读为“sàn”,不要读成“sǎn”。“狐裘不暖锦衾薄”中“衾”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对,前鼻音。最后一个字他是怎么读的?——“báo”。你们是怎么读的?——“bó”。这也不算错。(生笑。)这个字有两个读音,我们说这个板是薄还是厚,读“báo”;但是在古诗里面要注意,不能完全按照普通话去读。比如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对不对?对!但是你读“xié”了就把古人押韵的韵味给破坏掉了。这个“薄”字按照古读读“bó”更好。
像这样,黄老师的近十节公开课每每有“预习要求”和“预习检查”。他的“预习要求”无非是学生自主诵读、自主背诵或者默写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也就像台湾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需要学生在家里学习、在课前“独自完成”。而“黄课”的教学起始点,也大多建立在对这种课前“独自完成”的预习内容检查上。
而黄老师对“预习要求”的检查环节,其实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一次毛估性评价。黄老师每每在获得正确的学情评价之后开展课堂教学,所以他的课才上得那么深入浅出,朴素清新。当然,这个检查预习的过程——黄老师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纠错,讲解多音多义知识,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对“预习内容”的强化。而适当的课堂互动,往往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的内化。从黄老师的教学看,他在教学起始点处每每落实三个问题:课文,学生自主学得怎样;自主学习,学生存在什么缺陷;我还能怎样促进学生自主的学。是以,在“黄课”的“DIY定制”中,我们能领略到“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娇玫万朵,独摘一枝怜”的潇洒。
总之,黄老师近十节公开课的教学起始点是“DIY定制”,它常设在学生在家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交会处,其妙处在于把检查在家学习与开展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起始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产生的学习困惑可以在课堂伊始消解,教师又可以在“毛估”学情的基础上自如的确定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是以,有了这样的“DIY定制”,学生学得投入,教师教得也很轻松。
“黄课”的深入点又在哪里?——在特定的课堂教学场景上。
场景是指影视剧中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一定任务行动或由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场面或者情景。影视剧中,人物个性对话、人物个性活动,只有发生在特定的场景里,才会让人如临其境。“黄课”的“深入点”,也每每设计在特定的课堂场景里。
我常想,“黄课”上学生为什么能活动的那么热烈?学生们为什么能那么的畅所欲言?主要原因是黄老师将教学的“深入点”设置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上。有了这样的“DIY定制”, 试想在特定的场景氛围中,师生们人在场景中,人在情境里,获得的场景浸润怎能不深刻真实?其教学对话又怎能不发自内心?读近十节“黄课”,黄老师每每基于特定的场景氛围“DIY定制”课堂对话,也就是说,黄老师开展的是基于特定场景的场景阅读或者场景教学,在特定场景中开始他的自由创意,完成他的“Design It Yourself”。这才是黄老师的独特之处。
上述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起始阶段,黄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其实可以理解为营造深入阅读文本的课堂场景氛围。黄老师检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默写与朗诵、让学生明白“白雪歌”18句围绕“雪”和“送”展开后,他的教学深入便有了“白雪歌”的诗意场景基础,他的“DIY定制”带来的精彩便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深入点”设计在哪些场景上呢?课堂上,我看到,他面对课堂形成的“白雪歌”默写场景、诵读场景,先“DIY定制”了这样一个对话深入点:让学生“想”画面——“根据诗句想到一幅幅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我们看这个“深入点”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能从哪句诗中看到画?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好,说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生 :我看到本来死寂的大地,在一场大雪过后,棕色枯掉的树干上都覆盖了一层像花一样的雪。
师:很好,能不能从其他诗句中看出画面?
生 :我想说最后一句。前面都是大片大片的雪景,在这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事物,就是有了送别的人,这画面是万里都是白茫茫一片,人在风雪中越走越远,影子也越来越小,唯一留在眼前不变的是一串串马蹄印,动静结合,有意境。
师:哦呦,这个同学审美素养、鉴赏能力很强。我考虑到一个细节,你说这个画面出现了一个新的形象——被送行的人。大家想一想,这两句中看得见远行的人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看得见人吗?
生:其实这个里面还是有人的。
师:他比我高明,他太厉害了!是的,画面中并没有人,但这个同学看到了画面外的人……
像这样,学生“想”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句的画面。黄老师在这个 “深入点”上的“DIY定制”,是建立在检查预习所形成的诗歌场景上的。我猜想,他期望学生通过学生的“想”与“说”,丰富诗歌场景内涵,以便深入的展开基于诗歌情境的智慧对话。上述黄老师让学生“想”“说”诗句画面又形成了更加深刻的场景,较之于检查预习阶段形成的场景,要厚重、细腻得多,其感染力、陶冶性也好得多。
当学生围绕诗歌想象了很多画面,形成了新的诗歌场景后,黄老师又针对眼前的画面场景,让学生将18句“白雪歌”删改成两联四句,以讨论“这四句,好在哪里”“只有这四句,好不好?”“DIY定制”,是建立在学生想像画面所形成的诗歌新场景上的。由于有了“白雪歌”的画面场景,学生很快找到了必须保留的四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确,这两联诗是全诗的灵魂,是千古名句。但学生反复感受其意境后,黄老师立刻从题目“送武判官归京”出发,提出“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写边塞送行。没有其他的句子,边塞的特点就不鲜明。现在大家再读读,看看能从诗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到边塞的特点?”学生很快发现“轮台东门”“ 辕门”“马蹄印”“将军”“红旗”“满天的雪”“ 胡琴琵琶与羌笛”等词句是能够表现边塞特点的。这样,删诗意境的单纯与原诗意境的浑厚,自然的显现在学生面前。所以,黄老师水到渠成的总结道:“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写边塞送行。没有其他的句子,边塞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黄课”的三个“深入点”均是针对不同场景而“DIY定制”的。
这节课上,黄老师将教学“深入点”设置在特定的教学场景里,使得对话在场景中,讨论在景情里。这样,每位学生都有现场感受,都有话可说。黄老师针对“深入点”的“DIY定制”,其高明之处在于,当一个“深入点”上的问题解决以后便生成了一个新的诗歌场景。在这种不断生成的“白雪歌”诗歌场景上,便又可以提出新的要探讨的问题。这样,学生在不同问题解决的场景中彼此激发、影响,从而又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新的诗歌鉴赏场景……
当公开课不能随意“翻转”的时候,教学的“深入点”就成了“一次性”的事件。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深入点”时要非常小心。而黄老师的“深入点”是“DIY定制”,他提出的问题每每针对特定的课堂教学场景、文本阅读场景,他的课堂教学在朴素清新之外,又有妙趣横生之精彩。所以,“黄课”采用基于场景氛围的“DIY定制”,在不断生成的场景中,不断提出新问题,这种场景教学智慧,值得我们效法。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展开上,“黄课”的“DIY定制”已经形成独特风格。无论起始点,还是深入点,“黄课”都非常讲究个性设计,有的甚至形成了经典。对于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预期结果固然诱人,教学起始点、深入点上的“DIY定制”亦弥足珍贵。诸多失败的教学课例,往往由于“DIY定制”上的不充分。若能基于自主学情,注意开展场景教学,“DIY定制”便为你所拥有。因此,教学设计时,细细斟酌课堂教学起始点,认真捕捉、确定教学深入点,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①黄厚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J〕. 语文教学通讯,2013(10).
②张一山.“深度研课”:让“真教”更亮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