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方程学习单元教材的解读与理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课题4随感(刘燕)
今天读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课题4:再次建议淡化“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说实话,看了这个话题,我其实不太敢写,原因一是因为方程是一个难点问题,是一个很抽象、很深奥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作为一个一线老师,我只能远远地观望她,试着去亲近她,却还没有这个能力与实力,不能很好地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原因二是因为方程是一个热点话题,研究她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不说别的,仅仅是在我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里,当我在“教学资源”这一文件夹里输入“方程”这个关键词时,天哪,竟然跳出150个对象,定睛一看,其中不乏许多的大咖,他们都在方程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也奉上了许多成功的课例。如:刘加霞、俞正强、张齐华、许卫兵、刘燕、黄爱华、蔡宏圣、顾亚龙、刘延革、赵红婷、吴玉国、张继青。这么多专家都在研究方程,那我这个一线老师还有什么话语权呢?写还是不写?挣扎了一会儿,我觉得还是要写。不写什么高深的理论,理论留给专家们去解读吧,我就记录一点自己个性化的实践与感悟。
一、学习课题4的一些启发
看了课题4,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启示1:对方程的认识要从形式走向实质,即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启示2:方程与方程思想属于不同的体系,方程属于知识体系,方程思想属于思想体系,方程思想是对方程知识的升华,方程思想的渗透和培养需要方程知识和内容为载体。方程思想具有丰富的意义,其核心体现在:建模思想与转化思想。启示3:学生不喜欢用方程解题,是因为学生没有体会到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这跟教材的编制有关,要尽早让学生起步学习方程。启示4:学生有了方程的思维方式,会列稍复杂的方程,但却不会解,需要教学一些解方程的技能。
二、基于整体视角的单元教材的破与立
书中任敏龙教授谈到“眼下小学数学中的方程教学有两个问题:一是学了方程没有用;二是学了方程不够用。”的确,这两个问题我们也曾在前几年的教学中深有同感,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做到“破”与“立”,既要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的破与立,又要学生认识方程的破与立,更要教材本身的破与立。
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两个问题不是“认识方程”第一课时就能解决的,因为学生习得方程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生长性,是一个经历分解、联结和拓展的“慢”且“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体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方程的系统结构与内在的逻辑规律,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已有认知基础,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以凸显关联性和整体性的方式进行教学。于是我们将这一单元进行了重组,尤其是将重点放在方程的优越性和解方程的技能上,而后者,我们大胆创新教材,重组设计了5个课时,着力来进行解方程的训练。
学生解方程课时安排表
课时 |
名称 |
编排目的 |
第1课时 |
加、乘法方程 |
扩展左右两边都有未知数的方程,让学生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 |
第2课时 |
有减怎么办? |
先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在计算、观察、分析中,学生容易归纳出解方程的一个重要的计算形式:移项,至此,中学里的移项正式出场。 |
第3课时 |
乘法分配律 |
学会有理式的分解与合并,运用分配律解稍复杂的方程。 |
第4课时 |
去括号 |
综合运用分配律及移项的知识,解更复杂的方程。 |
第5课时 |
有除怎么办? |
综合运用分配律及移项的知识,解带有除法、括号、两边有未知数等更复杂的方程,为接下来解复杂的方程应用题作准备。 |
三年的实践下来,我们发现,学生解方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这种能力在五年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是到六年级,尤其是六年级毕业复习阶段,我们发现相比非实验班,学生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应用题,学生会用方程的思维来列式,另一方面,当列出复杂的方程后,学生不会后怕,因为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解方程的技能。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破与立能够给学生以后学习以生长的力量,尤其是到了初中,当学生再去学习复杂方程时,学生已有的移项的经验能够帮助他们很轻松地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中小学学习衔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