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些什么?
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些什么?
贡和法 浦香
刊于上海《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4期
摘 要:家庭教育是家事,又是国事。它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又牵动着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未来。好的家庭教育应:促进着子女的“心灵转向”,充满对子女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子女的“内心感悟”,培养好子女的“良好习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兼顾全局,对家长实现价值的引领与方法的指导,构建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家庭教育 基本意蕴 指导策略
任何职业,都必须培训上岗,只有“家长”这个“职业”随着婴儿的出生不培训便自动上岗,这也成了天下“职业”的一个怪像。然而,教育实践却无数次的揭示: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必须“启蒙”家长!家庭教育是根,学生每天带着家庭的烙印走进学校,学校教育不在根上破题用力,有可能是舍本逐末的徒劳。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颁发为培养合格、懂教育的家长,迈入家长启蒙时代,实现好的家庭教育指明了路径。
一、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意蕴是什么?
何为好的家庭教育?2009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全球教育战略圆桌会议上,英国教育战略学家巴伯(M.Barber)提出了良好教育的“课程公式”:WE=E(K+T+L),其中,WE表示“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方式”,L代表“领导才能”(包括领导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质”。由此延伸,好的家庭教育是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子女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养成的教育,是立足子女个性化、对话式、自觉性的自我成长的教育,是提升子女“为人”“为事”核心素养的教育,是有活力、有规律、有追求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应有以下几个基本意蕴:
1.好的家庭教育,应促进着子女的“心灵转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言:“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真正的教育是以人的天性为基础,唤醒沉睡在心灵中的能力,促进人的“心灵转向”,转向诚信、转向善良、转向智慧。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第一所学校”的“第一任教师”的“第一位任务”是教子做人。塑造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孟子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做人之根本,道德之首要。只有绘好诚信的底色,方显人生画作的光彩。说文解字:“育,养子使作善也。”雨果有言:“人一生最重要的品质是善良。”善良,是春天的阳光,滋润万物;是夏天的雨水,灌溉心田;是秋天的凉风,吹尽浮华;是冬天的雪被,守护麦苗。善良是人性的美德,家长有义务教育子女与人为善,传播善良的种子,让善良之花在心灵绽放。德成智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基本命题,“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关注子女道德品质的养成,引导理智地追求知识,才是高尚的生活,有意义的人生。诚信是通往善良的路径,善良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应促进着子女的“心灵转向”,教会子女做人的天职。
2.好的家庭教育,应充满对子女的“积极影响”。家是心灵避靠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积极,他会慢慢获得一种美好的人生感觉,信心倍增,人生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好的家庭教育,应洋溢着对子女的爱,用爱心去关怀子女,用爱心去积极地感染子女,“爱得有耐心”“爱得有分寸”“爱得有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子女的“积极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暗示获得积极的影响,收获成功的人生。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乐观的心理品质、合理的行为方式,向子女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用美好的感觉和快乐的情绪感染子女,以积极的言行真诚而及时地肯定并鼓励子女的成长,恰当调适自身的不良情绪和压力,与子女共同制定人生奋斗目标,和谐相处,平等相待,共同成长。只有通过信念的传递、身心的感染、点滴的引导、适时的鼓励以及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的浸润,子女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好的家庭教育,应有利于子女的“内心感悟”。“教育即生长”,生长则需能量。外部的能量在于支持与推动,内部的能量在于成长与创造。教育要具备强有力的“穿透力”,要激发学生生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唤醒经营生命的“自觉”意识,达到主体性的“自为”,实现成长的“自强”,最终到达“从心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家庭是滋润子女“生长”的圣地、呵护“生长”的殿堂。好的家庭教育要促进子女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向,实现“外部导向”向“内心感悟”的转变。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要求子女习得外在的知识和技能,人生真正的幸福也从来不是建立在这些外在的目标上。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引导子女通过外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1]的习得,在实践训练中自由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从而获得“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2]等终身发展受益的能力。好的家庭教育,重在引导、渗透,由外而内,由内到外,功在当下,利在长远。
4.好的家庭教育,应培养好子女的“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心理学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良好习惯”,是迈向成功的前提,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关键。人生似旅行,习惯乃航标;人生似翱翔,习惯乃翅膀;人生似竞技,习惯乃规则。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培养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积累人生前行的资本,为人生的蓝图奠定坚实的根基。
家庭,是私人的空间。家庭教育,在没有公共监督、没有他律的情况下悄无声息的进行。家庭教育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具有稳定性,对人生道路的影响具有基础性、深刻性、长远性。“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子女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在早期教育,子女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场所在家庭。“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良好习惯”形成于平时生活中的每一小事,每一小处及每一小节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依赖有意识的训练和无意识的影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意识地于小事、细微处注重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习惯实现对子女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工作,对于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要专心、细心、耐心。
二、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能做什么?
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家事,又是国事。它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又牵动着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的价值定位与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习惯、性格、能力的养成。决定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不在于家长是否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关键在于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工作是对家长进行教育,普及家教知识,更新家长观念,提升育人水平。为实现好的家庭教育,最重要、最经常、最有效的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教育部门以及中小学和幼儿园来完成,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为形成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必须强化“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兼顾全局。每个孩子源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折射的是家庭的问题。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94.73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全国特殊教育在校生共39.49万人。[3]此外,还有单亲家庭、离异家庭以及犯罪家庭。所以,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站在每位孩子背后的家长,做好面向全体家长的普及性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做好面向特殊家庭的指导工作,兼顾全局,重视局部,克服“短板效应”,促进家庭教育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二是坚持价值引领。家庭教育“道”大于“术”,家庭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曾形象地用“衣扣论”来阐述“价值观”的重要引领作用。他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新型的“家庭教育观”,破除家庭教育是“小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大教育”、家庭教育是“私人领域”与学校教育是“公共领域”的错误观念。此外,学校还要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第一所学校”的“第一任老师”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教子做人,家长要明确做人教育、人格教育、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性格的养成、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训练,防止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不良教育现象的发生。
三是坚持方法引导。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学习的成果。有调查数据显示:86.5%的家长表示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学校的指导与帮助。学校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渠道。学校要配合妇联、工关委、卫计委等组织,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将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开发与建设家庭教育课程,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坚持问题导向,以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推动实践服务发展,为家长实现好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引与智力支持。
四是坚持合力构建。乌孜别克族流传着一句著名的谚语:“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良好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统一战线与教育合力的构建。为形成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学校要与家庭加强家校合力教育,学校通过单独约谈、建立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举行家长开放日等方式促进学校及老师与学生及父母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共同提升子女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破除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学校中心论”,加强与社区教育、社会公益性或盈利性家教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著名教育家彼得洛夫说:“教师如将其教导活动局限于学校范围以内,不对学生家长进行工作,那就不会达到所希望的结果。”杜威也曾指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分离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指导意见》的颁布,为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时空上的衔接与作用上的互补,培养合格、懂教育的家长,迈进家长启蒙时代,实现好的家庭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2] 贡和法. 探究:须从“封闭打捞”转向提升学生“思维素质”——由透析近3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第37题而引发的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2(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 20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