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三部曲”
单位: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姓名:鞠益芬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中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过程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如果说写作是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那么,修改更是生命体验与思想认识上的重新超越过程。因此,在学生习作的整个过程中,修改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作文的批改,我们有那么多的困惑和无奈。当今仍有很多老师只管认真负责地批改作文,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吸收;只管不厌其烦地讲评,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听,而学生对其批改又熟视无睹。由此导致的问题是教师徒劳无功,学生进步甚微,习作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教师越勤劳,学生进步越小。结果是教师灯下勤耕不已白发苍苍,学生写作能力原地踏步。对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修改作文的三部曲。
【关键词】: 精心修改 提高写作能力
一.故事名言引导,兴致勃勃改作文---培植“乐改”之土
1.故事诱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故事诱导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善于模仿,乐于借鉴。用古今中外名人作家修改文章的事例,感化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譬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这些优美的诗句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修改而成。鲁迅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160多处。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修改时,仅开头就改了二十多次。 鲁迅先生说过:我写完,至少看几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这可见修改的重要性。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修改的内容变动达上千处,最终导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的诞生。这样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白道理,咀嚼语言的韵味,从而培养其写后修改,推敲语言的浓厚兴趣。大作家都是修改无数次,我们学生有什么理由不修改呢?
2.名言熏陶
墙壁、板报、学习园地,是与学生的眼球接触最多的地方。张贴有关作文修改的名言,可以把乏味的说教转化为教育的无声语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张贴名言“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陀斯妥耶夫斯基)…‘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老舍)”“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其芳)”等,这样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明白修改的重要意义,提高习作修改的兴趣。
3.巧设情境
在学生修改作文的实践中,为他们创造条件,开展让学生充当“语病医生”、做“攻堡垒”、“小小文学评论家”等游戏活动。在活动中,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浓厚兴趣。一篇成功的文章总是要历经作者多次的修改、润色。
二.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好文来---浇灌“善改”之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各学段让儿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从本质上讲就是让每个儿童“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学生修改习作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自我修改,主要是为了达到文从字顺的目标。 二是相互修改,还是为了进一步实现语句通顺,语句生动准确、内容合乎立意。其实,无论是哪种修改方式只要是将儿童作为主体的,目标还是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字上,要求有两个:一者力求文从字顺,二者努力做到准确生动,灵动有趣。
怎么修改呢?在修改评价习作时,我把评价的权利交到学生手里,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学生收获更多。改文章的目的,不仅仅带来的是把一篇文章改得更好,也是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方法技巧,学会修改,写出更好的文章。
1.心无旁骛先自诊
对题材赏评完毕后,我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文章首先进行“自我诊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今,学生的习作往往是教师批阅,写上修改意见,然后让学生自主修改。而修改后,教师再批阅,学生再修改的就很少了。“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个“改”不能只是教师批阅、学生修改,也不能只是一次性工作,学生改出好文章,需要的是多次自我修改。当习作完成后,让孩子大声诵读。要让儿童对着同伴、对着父母、对着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班上有个孩子上课偷吃饼干,我想这是个好素材,赶紧写下来,讲评课上,我把这位学生的作文片段拿出来作为作文讲评的例文。
以下是孩子自我修改的片段描写:
饼干就躺在我的课桌里,我把手伸进课桌里,在我再三努力下,饼干包装袋好不容易撕开来了,饼干可真香,可真诱人。我趁老师不注意,又朝四周看了一遍,快速掏出一个饼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了嘴里,我紧张、担心、窃喜……此时的我竭力逃避老师的目光,饼干的香味在舌尖蔓延开来,我细细品尝,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开来。
正当我暗自得意老师没有发现时,“张栩,你在吃什么?”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这“天籁之音”,犹如惊雷,没把我吓出一身冷汗,我赶紧把饼干咽下去。回头一看是徐睿。
“没……吃……啊。”我支支吾吾地说。
“你张开嘴,给我看。”徐睿不依不饶。我心想应该没有留下任何罪证吧,于是,我自信地张开嘴,可还是没逃过他的火眼金睛,他指着我嘴中的饼干碎:“还说没吃,快承认吧。”
下课后,陈昊南把我吃饼干的事告诉了张老师,张老师的眼睛瞪得滴溜圆,他厉声喝斥:“晚上请家长。”
经过自我修改,这个片段基本做到了文通字顺,孩子都有改好作文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作文能力与认识之间的确存在差距。有了这种改前改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把自我修改习作当作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习惯。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呵护、鼓励、赏识的态度对待他们,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他。
2.妙手回春共会诊
自改的次数多了,学生就容易产生产生厌倦感,容易马虎、草率,这时候就需要小组合作,靠团队的力量来共同帮助修改作文,最好的搭配是强弱搭配,一组四人,两个强一点的带两个稍弱一些的,避免一组三四个人全是优等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合作氛围,同学们再合作中体验成功,分享乐趣,养成习惯。
我准备通过全班分组讨论修改一篇文章,让学生自主寻找文章中的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明确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以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合作修改的为例,以下是我们小组合作“会诊”作文的部分实录:
师:经过自我修改的《饼干风波》显然是一个相当精彩的事例,如何抓住细节对文中“我”怎么撕开包装纸,进行描写呢?
生1:偷吃饼干的过程写得很清楚了,譬如左手和右手怎么配合撕开包装袋的?还可以再描写得细致一些。
生2:撕开包装纸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写得更为丰富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细致,我们继续往下读,接下来偷着吃饼干的心情写出来了,似乎还不够味儿?
生3:饼干放进嘴里的味道,要写具体些。
生4:上课偷吃,被同学发现,请家长来校时的心理描写,可以补进去。
师:同学们很会修改作文,提的建议很到位,这样抓住细节描写和心理变化的过程,把一个嘴馋,课上吃饼干偷着乐、到被同学发现紧张不安的调皮男孩的样子跃然纸上。
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这也是修订稿中倡导的“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一番思考、讨论、推敲之后,张栩同学接受第一组四位同学的建议,对这一片段进行了修改:
“我左手按好包装袋,右手小心往外拉,眼睛看着老师,装着听课得的腔调,在我再三努力下,饼干包装袋好不容易撕开来了,饼干可真香,可真诱人。我趁老师不注意,又朝四周,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看了一遍,快速掏出一个饼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了嘴里,我紧张、担心、窃喜……我百感交集。此时的我竭力逃避老师的目光,饼干的香味在舌尖蔓延开来,我的舌头上跑出一些口水,把饼干浸在口水里,就如同孵小鸡一样,饼干在口水中浸泡,浸泡,浸泡,变成软软的,糯糯的,香香的。我细细品尝,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犹如饮了甜甜的花酒,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
正当我暗自得意老师没有发现时,“你在吃什么?”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这“天籁之音”,犹如惊雷,没把我吓出一身冷汗,我赶紧把饼干咽下去。回头一看是徐睿。
“没……吃……啊。”我支支吾吾地说。
“你张开嘴,给我看。”徐睿不依不饶。我心想:应该没有留下任何罪证吧,四目平视,虽然手心冒汗,但绝不露出慌乱之色。于是,我自信地张开嘴,可还是没逃过他的火眼金睛,他指着我嘴中的饼干碎:“还说没吃,快承认吧。”
下课后,徐睿把我吃饼干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的眼睛瞪得滴溜圆,他厉声喝斥:“晚上请家长。”听到这话,我的心头拔凉拔凉的,一股紧张的气息蔓延开来,慌乱地像在等待着命运的判决书。我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心中如同乌云盖住了太阳,轰隆隆,随着雷声的响起,大雨劈头盖脸即将来临。
甜甜的饼干,你可把我给害惨了。”
教师指导着改,学生学着改,同学们帮着改,三种批改形式穿插进行,学生才会真正感觉到,学写习作是轻松的,改习作是愉快的。修改后的作文,我们读着读着,一个嘴馋,课上偷吃饼干的调皮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偷吃饼干从放进嘴里,被同学发现,请家长时的心理描写,写得尤为传神生动。有中心,有重点,有描写,有亮点。这才是灵动的,有血有肉,接地气的作文,这样的作文人人爱读。
作文修改好了,我及时公布优秀习作的名单,进行优秀习作展或推荐发表。对于写得特别优秀的习作,我还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通过朗读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习作信心,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而这样的朗读和点评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种示范和期待,成为他们用心创造优秀习作的不竭动力。
孩子的内心是欢愉雀跃的,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赏识,被关注,被激励,老师有责任去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学生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因此,我在习作点评中,尽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余音绕梁喜展示---品尝“好改”之果
显然,修改后的文章质量明显提高,我们都有展示的舞台---微信群“小荷”。这里是个赏析的舞台,在微信群“小荷”中展示,学生不但学到了写作方法,更在实际的写作修改过程中运用这些方法,将理论于实践,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家长们,学生们在这里看到同伴优秀的作文,受到感染、同化、震撼。相信经过教师的细心引领,孩子们一定会学会修改,爱上作文,用他们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美好。
学无止境,同学们读文、留言、评论、回复,习作评价的互动交流,实现了多维的真情对话,学习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孩子读完自己修改后的文章,眼睛变得明亮了。阅读《春节趣事-扫福字》这样的文字,你会喟叹语言的魅力,在充满情感和灵性的文字里,感受到母女情感在加深,年味一步步浓郁。阅读《老妈是个手机控》文中用我的爱好来解决老妈喜欢玩手机的问题,这个鬼主意估计只有这个小作者才会想到,一个机灵鬼在我们头脑中闪现,不禁被他聪明点子折服……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乐在其中,教师乐此不疲。作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我会带着学生一直这么快乐地读,快乐地写,共同享受习作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走在修改作文的康庄大道上。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吴勇用教材-小学习作教学探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9
3.《教师论坛》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