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深圳龙华黄老师工作室成员的作业,小切口解读文本,很见文本细读的功力。特转如此,供大家参考。
浅析《端午的鸭蛋》中的“是……的”句式式
深圳市观澜中学 吴春
[摘要] 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有14个“是……的”句式。本文将由这个点切入去理解文章,并从节奏、语法、情感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是……的”句式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 “是……的”句式 节奏 语法 情感
对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的语言分析,已是见仁见智,有谈平淡的,有谈雅俗的,有谈幽默的……下面,我试着浅析这篇文章的“是……的”句式式。
先将此文的运用了“是……的”句式式的句子罗列如下:
“丝线是掉色的”;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
“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
“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
“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浅析此文“是……的”句式式的存在意义。
汪曾祺先生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这本身就是个“是……的”句式。《端午的鸭蛋》一文应算是这句话的一个例证。通读全文,我们能感到作者行文中的那种款款而行、娓娓而谈的特点。很明显,文章中的“是……的”句式参与营造了这种感觉,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篇文章如果只是出现几个“是……的”句式式,我们可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也就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可当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出现了14个“是……的”句式式时,我们就不得不被其吸引,并想一探究竟。
如果将上文罗列的“是……的”句式式稍作修改,删掉“是……的”,改为普通的陈述句,会发现,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变的,而行文节奏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如:“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与“这很多地方都有”;“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与“这一点我没有记错”;“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与“苋菜、虾、鸭蛋,一定有”…… 二者相比,会感觉到修改后的句子读起来过于干净利索,有点斩钉截铁的感觉,从而加快了行文节奏,让人觉得下笔太狠。而原句则显得柔和舒缓了许多。读着这些句子,似乎让我们看到作者眯着眼,面带微笑,在回顾过往,并向我们娓娓道来。那种唠家常的感觉就出来了,一如唐弢在《琐忆》一文中描绘的“如沐春风”。打个比方,这两种表达一如“菩萨低眉”,一如“金刚怒目”。佛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我想,降伏四魔不会是汪曾祺的追求,而慈悲六道可能与汪曾祺的平和更吻合。
我认为,此文中不时出现的“是……的”句式式,使得文章节奏舒缓有致,从而也更明显地表现出了作者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风。当然,即便文章中出现了14个“是……的”句式,也不一定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更可能是汪先生的一种行文风格,虽率性为之,但皆成妙笔。一如古诗所云:淡极始知花更艳,人间有味是清欢。谈到这,我不禁想到我们常有的误解。我们会认为朴实与生动似乎是不相容的。一说到生动,我们想到的就是华丽的语藻、优美的修辞等。可是事实是如此吗?读汪先生的文章就像坐着边喝茶,边听他讲故事一样,惬意非常。这种平白如话的朴实难道不是最生动的表达吗?
二、“是……的”句式的语法意义
“是……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很早就引起了语法学家的注意。许多语法学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是……的”句式式。自从焦点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后,语法学家普通认为“是……的”句式式从语用层面上分析是焦点的表达手段。于是,“是”也被认为是焦点标记词。有关专家甚至认为:“在句子中嵌入‘是’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表达焦点,是纯粹的焦点标记词,……”袁毓林将焦点定义为“一个句子中意义上比较突出的部分,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格外注意的部分”。这都从语法角度说明运用“是……的”句式即是说话人认为有相对重要且需特别强调的对象。自然而然,“是……的”句式所叙述的内容也就是说话人出于表达的需要而重点强调的部分。
将上文罗列的14个“是……的”句式稍加分析并分类可知:“丝线是掉色的”、“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7个“是……的”句式强调的是家乡端午的习俗;“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4个“是……的”句式强调的是高邮咸蛋;“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这两个“是……的”句式强调的是儿童时代对鸭蛋的情有独钟;最后一个“是……的”句式则是作者偶一联想,让古人车胤就着萤火读新五号字所作的判断。
如此说来,作者在文中想着重强调的是端午的习俗、高邮的咸蛋与逝去的童年。而这也正是文章所要重点传递的信息与情感。可当某个东西需要被着重强调的时候,可能说明这个东西或被忽视了或是消失了。于是,我认为“是……的”句式除了在节奏与语法方面有一定意义外,应该还值得深入探究。
三、“是……的”句式的情感意义
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读,欣赏啊!”王瑶先生说:“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施特劳斯说:“在字里行间阅读。”阅读文章当从字词句开始。作为意的载体的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避免在现象与现象之间滑行,我们就应该在字里行间去品味文章所流露出的味道。如此说来,我们也不应该忽略《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的“是……的”句式。
“丝线是掉色的”、“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可掉色的丝线已是遥远的记忆了,而城隍庙也已多年不送符了,或许连城隍庙也已不见了。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原本“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可现在是很多地方都已没有了。至于“十二红”,作者没有记错的也只是菜是红的,除了苋菜、虾、鸭蛋,其余的已全忘了。由此可知,作者应该是多年没吃了,或者是想吃也吃不到了。这些习俗连同作者的童年一起消失了,无影无踪。我们很难想象作者现在还能去细看鸭蛋,去寻找其中的秀气与蠢样;可能也不会很小心地吃鸭蛋了。
在文中,汪先生写到“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这里一再强调,家乡端午的风俗与其它地方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确实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文中写的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这些习俗流传了千百年来,在古诗文中我们不止一次遇见。可是它真的不特别吗?它真的很多地方都有吗?不见得。当一样东西、一些美丽,我们只能到记忆中去寻找,只能到古诗文中去寻找时,我们还能说它不特别吗?如果我们想到记忆中去寻找,想到古诗文中去寻找,却再也找不着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呢?
通过这14个“是……的”句式,我们能读到汪先生对家乡的记忆,对鸭蛋的记忆,对端午的记忆。而我认为,此文不仅仅是在写家乡,写鸭蛋,写端午,那还写了什么呢?我也只能猜测,或许是那些日渐式微、日渐逝去的美丽,包括远方的家乡、远去的童年与被遗弃的习俗。文章第一段写的那么多端午习俗,很多都是我没有经历过的,或许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年轻人只知道端午会吃到粽子,偶尔还会看到龙舟,其余呢?遍地的钢筋水泥已硬化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
文章最后写到:“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作者偶一联想,让古人车胤就着萤火读新五号字,其结果“大概是不行的”。这是种调侃吗?肯定是。可仅仅是调侃吗?未必。这里或许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悲哀。古人自然无法适应现在的生活,可是古习俗、古文化呢?为什么一切都渐渐消亡了,一如《边城》中的白塔的倒塌。无可奈何,无力挽回……
无独有偶,频繁使用“是……的”句式在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在《故乡的元宵》中共有11处“是……的”句式,描写了故乡元宵节的送麒麟、走马灯、看围屏、放花、放高升等习俗。而这些元宵习俗不也如同端午习俗(还应包括其余的很多习俗)一样,日渐式微吗?
汪曾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重读一些我的作品,发现:我是很悲哀的。我觉得,悲哀是美的。”而这种美,这种悲哀,在“是……的”句式中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