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本书主要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和“管理问题”五个方面,从最贴切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入手,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案例,以最朴实、真挚的点评,来启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帮助教师快速成长,汲取经验,获得教育智慧。
一、阅读智慧
“帮助式教育”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式教育”没有评价,没有命令,是隐蔽的教育。案例中的“帮助式的教育”是相对“干涉式的教育”提出的。王老师在评析中一针见血讲到:“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干涉式教育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
例如:面对一个不讲卫生的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许会脱口而出:“你太脏了,快去洗洗。”语气或是直率,或是委婉,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语气或是严厉,或是温和。这种先评价指责后,进而指手画脚的教育就是“干涉式的教育”。用这种“低科技含量”的教育方法管理学生,实质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王老师指出:“帮助式的教育是隐蔽的教育,学生甚至可能没感觉到老师在教育他,可他是已经受到了教育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而不是揠苗助长......我静静地品析着。师”,翻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跃入眼帘的这些点评的文字,渲染着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氛围,更是让人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喜悦。
二、发现智慧
现代教育者要会发现教育智慧。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从他人的真实案例中来汲取智慧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需要深挖学生表现的背后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一次口语交际课的备课、磨课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自己仿佛突然顿悟,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学生还可以这样学......如:一位学生不善表达,我们不能硬让其说出来个一二三,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其说话的欲望。教师有心地引导,会让孩子们找准方向,知道劲儿往哪处使,这就是我认为的教育智慧。
在教学困难出现时,不仅凭借经验,更需要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心态把它当作科学问题来研究,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途径。王老师在《避免“单项归因”和单纯“他责归因”》 中说:“当你把对方当成研究对象时,你就没有时间生气。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日益提高。你遇到问题有思路,你的办法总是比别人多几招,而且你活得有成就感,不像别人那样疲惫。这条路上我们字面上很熟悉的名称,就是‘科学’。”
遇到问题,别急于寻求“怎么办”,先弄清楚“为什么”—— “诊断先于治疗”。“诊断”是研究者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要先尽可能的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其学生和家长进行干预。在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反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逐 步得到解决。”
“追根溯源”是研究者采用的科学方法。要先调查,再分析;先了解,再干预。“为什么现在许多教师的教育方法都惊人的简单?症结就在这里。他们看见问题就管,缺乏中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的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的分析,了解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这才是帮助,才是具有真正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
三、运用智慧
同样,面对一个学困生,一般老师会这样想,这学生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能学好。但是,这样的认为却经不起推敲。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提不起学习的劲儿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这就需要老师去深入了解一个学生,“爱心治疗法”只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心态基础,但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就好像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班的一个男孩,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发现他学习拼音很是吃力,刚开始,我自认为是孩子不好好学习,经过多次跟家长沟通后,才知道,原来孩子在下面也是很用劲儿地学,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对学习有了抵触心理,家长整天也是督促,甚至对其进行打骂......孩子委屈,家长也心疼。这让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并告诉他:“课堂上认真听讲,尽心去听,先不和别人比,只与自己比,能学多少是多少,即便是很少,但必须是自己真正掌握的......”慢慢的,他也发现了我对他的“偏爱”,学习似乎也变得简单了,再后来,他能够自主学习了,而且是开心的......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了改变,作为老师,我也有了不小的改变,是思想,是心态,一味地拔高,不求方法,只会事与愿违,不如踏踏实实,调整好心态,将每一个孩子都视为一个特有的生命,顺其自然地让其按照他特有的轨迹去成长,我相信,这仅仅靠爱与关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
四、智慧启迪
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去多读,多思,多发现,不忽视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立足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在共同成长中凝聚智慧火花,相信,终究会成就一个不平凡的自己。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一本探讨教育本质与实践的书籍,旨在揭示教育智慧的来源和发展。教育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教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反思。
首先,教育智慧源于对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教育者需要具备清晰的教育理念,理解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教育者能够形成自己的教育观,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其次,教育智慧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分析教学效果,教师能够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实践中的反思与改进是教育智慧的重要来源。
此外,教育智慧还源于对学生的深刻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者需要关注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发展潜力。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理解学生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同时,教育智慧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教育不仅是在课堂内进行的,它还受到社会、家庭和文化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理解不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从而在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人文素养。
最后,教育智慧的培养离不开持续的学习与成长。教育者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专业发展和培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教育者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强调了教育智慧的多元来源,包括教育理念、实践经验、对学生的理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持续学习。教育者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与反思,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智慧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