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型孩子的成长困境
有一群孩子,在家中,他们聪明、懂事,是爸妈的宝。但他们性格内向,谨小慎微,进到集体生活中,他们遵纪守规,听从老师的教导,不管老师说什么总会记在心里,且按要求执行。他们从不惹是生非,作业工工整整,上课安安静静,行为举止彬彬有礼,是老师最放心的孩子,但并不受老师关注,是同学都能接受的小伙伴,但并不受同学的热捧。他们,常常被忽略,被遗忘。
被忽略了的“孤独”
豆豆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进入小学一个多月,别的同学早就
打成了一片,只有他,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写作业,安安静静看书,上厕所一个人去,偶尔出去玩,也是一个人。
一次午间阅读,我照例来到教室,一年级的孩子,阅读习惯还没养成,班干部威信也还没有建立,自觉阅读仍需要老师很长一段时间的扶持。孩子们陆续进教室,到图书角选书,然后在自己座位上安静地看起来,教室里只见低头啃书的小脑袋。可是,中途我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开个短会。我静悄悄地退出了教室,认为孩子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不会觉察到。只离开了十分钟的时间,开完会回来,教室却变成了另一番模样。不知是谁起头,玩起了警察追击的游戏,整个教室闹成一锅粥。有些孩子拿着扫把、书本当玩具,满教室追跑,还兴奋地叫着“杀死你”,嘴里发出“砰精料”的枪击声,没有离开位置跑动的,也转过头和前后桌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什么。我迅速地环视了整个教室,只有豆豆一个人仍然在安静地看着书,教室的吵闹声丝毫没有吸引他,似乎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虽然孩子们的吵闹让我生气,但是,另一面,我又觉得豆豆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都找不到同伴,没有所谓的孩子气,这又让我有些担忧起来。
豆豆不仅不能融入到同学的打打闹闹中,即便跟同桌的交往也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自然熟,而是显得小心翼翼,拘束有加,尽管他的同桌是个性格温顺的女孩。一次班队课上完,我给孩子们发奖品,为了迎合每个孩子的喜好,我特意准备了很丰富的奖品供孩子们挑选。轮到豆豆这一桌时,豆豆一眼就看中了那个桃红色的小汽车,可是在他伸手的同时,同桌的手也伸了过来,他们同时拿起了小汽车,这时只见豆豆快速地松开了手,不仅松开了,还假装拿错了似的,来了个不自然的急转弯,最后落在其他玩具上。豆豆若无其事地坐在那,而在一旁的我分明看得出孩子掩饰尴尬的笨拙。
下课,豆豆也很少和其他孩子玩到一起。别的孩子玩追赶游戏,玩得满头大汗,忘乎所以,而豆豆只是站在不远处,慢悠悠地晃荡。奇怪的是,不管其他同学怎样变换场所,豆豆都恰好出现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豆豆一个人晃荡时,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正在玩游戏的同学。同学在追赶时,只要一掉东西,豆豆就第一个跑过去,捡起来,还给他,然后又退回到不远不近的距离。有一次,成成玩游戏时跌倒,脚受伤了。孩子们围过去,不知道怎么办好。只有豆豆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喊老师去帮忙。他着急热心的样子,跟日常沉默的样子实在很难拼凑在一个人身上。
内向型孩子成长中的困境
在很多人眼中,豆豆是个正常的孩子,他确实也是个正常的孩子,他的行为对于班级管理没有任何阻碍,因此这类孩子经常容易被老师忽略。他的成绩让家长很放心,因此他的困窘家长不会引起重视。但当班主任久了,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存困境。这些外表乖巧,让人放心的孩子亦然。他们也需要我们帮助,需要我们细密地关注,给予适时的关怀。
我开始观察豆豆,我想了解这个内向的孩子。
一、心理营养的缺失
对于七岁的孩子来说,某些行为与大众的或者世俗的行为不相符,并非成人世界中的特立独行、固执己见。《心理营养》中说到,“也许我们不知道,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豆豆天生的气质本就属于忧郁型的,较为敏感。进入50人的大班学习,那个天天被表扬的豆豆淹没在人群中,豆豆一下子失去了中心感。“被看见”是心理的第四层营养(肯定和赞美),显然豆豆在这方面有缺失。补足这方面的营养,对于豆豆的成长来说是急需的。
二、“权威”思维的影响
豆豆的思维特点还处于单向不可逆思维阶段,在这一年龄段,父母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豆豆就是这样,老师要求的,在他那儿是说一不二的,坚决拥护,老师说不能说话,他绝不会因为老师不在而违反纪律。警察叔叔说过谁也不能打人杀人,所以同学们玩打打杀杀的游戏,他心理上是很抵触的。这种思维表现出来的孤僻,可能是对规则的维护,但未必全然是正向的。
三、环境中的“重要他人”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声渗透的。出于本能的生存意识,孩子会通过他身边的大人、同学等外界对他们的反馈,来不断调试自己,使自己与他所处的环境达到平衡。在这个不断调试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品性会逐渐趋同于身边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或者与之完全相反。豆豆的家庭很和睦,爸爸妈妈管学习,爷爷奶奶管生活。豆豆爸爸妈妈的性格都较为内向,这是豆豆气质上属于忧郁型的根源。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优劣,豆豆的忧郁型气质表现出敏感、孤僻,是因为爸爸的教育很严厉,甚至有点古板所导致。豆豆最依恋妈妈,但妈妈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时而亲密到近乎溺爱,时而又对他“河东狮吼”。要引导好豆豆,家长的改变也是关键。
四、表象深处的归因
孩子的很多表现,我们往往只看到表象。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同一表象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孤僻可能因为心灵闭塞,不通情理。但在豆豆身上,并非这样。回看豆豆课间的表现,看起来是孤僻的,是不合群的,但同学丢东西或者受伤,最关心、最担心的,都是豆豆。
那么,豆豆为什么不参与到游戏中呢?
1.因为不自信。低年级的孩子,都有一种自然熟的本事,没有谁特意组织,热情邀请。孩子间一个眼神、一声应和或笑声,就是黏合剂,就让他们快速熟悉起来。豆豆很渴望交朋友,也喜欢玩游戏。但因为他不够自信,于是谨小慎微的他连玩游戏也先在肚子里琢磨“我”是他的朋友吗?“我”是否受欢迎?等等问题,在没有万分确定前,他就不远不近地观察。
2.因为没有方法。虽说与人交往是自然渴望,但也有些孩子,就是缺乏交往能力。七岁的豆豆可能就属于这一类,他交不上朋友很大可能是没有交际方法,于是无所适从。或许长大一点自然就好了。我们看到,当豆豆的需求与同学有冲突时,他的办法就是像蜗牛一样,往里缩,把自己喜欢的拱手让给同学,可能内心也有不甘心,但绝对没有怨言。豆豆是个善良的孩子,但在交际上,不会维护自己,也不会“恭维”他人。
内向型孩子的帮助途径
在教育孩子上,我一直有个信念:行动就是方法。我只要尽我所能,尽量将我的关怀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总会有些细小的行为带着温暖轻轻抚慰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成长中的困境。对于豆豆也是如此。
一、满足心理营养,创造“被需要”,挖掘“被看见”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即充足的“肯定感”和“赞美”。肯定感其实就是被人需要的体验。孩子们下课喜欢玩追逐的游戏,我特意给豆豆买了一个警察的帽子,那天我给他戴上,并对他说:“豆豆是个小警察啦,来,像警察一样敬个礼。”豆豆顿时觉得被一种警察的光辉笼罩着,立马神气地敬了一个礼。之后我拉着豆豆的手,来到同学们中间,说:“追跑时,是不是有人犯规,有人耍赖,还有人需要帮助?我给你们找来一个好帮手,他是豆豆警察。你们这些问题他都可以帮助你们哦。但是我们这只是在游戏里边假装的身份,被追的并不是真的坏人。被抓了也只是假装的,只能抓一分钟,就又能获得自由了。”孩子们都兴奋地点点头,豆豆的回答也格外的响亮。有了“警察”身份,无须孩子们邀请,豆豆职责在身,自然而然参与到游戏中去了,他主动询问要不要帮助,玩起来很入戏。学习上,我也用这样的方法,给豆豆一个正儿八经的“官帽”,豆豆感受到了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肯定,渐渐活跃起来。
另一方面,人在群体中的价值感是在被人看见中成就的。豆豆不自信,并不是他不优秀,其实这个孩子学习习惯好,学习自觉,爱阅读,字也写得很好。在老师眼中,是无可争议的优秀生。但是,因为还是一年级,我们尽量弱化了学习上的比较,这样,这些优秀的孩子,在同学间,若不是自我发光的类型,就容易被淹没。在书写课上,我设置“小小书法家”的评选。临近下课时,我宣布评选结果:豆豆是我们班第一号“小小书法家”。我夸张的表情吸引住了孩子们,大家都争着要看他的书写。我说:“这样优秀的作业我要授予他版权,要征得本人同意才能学习。”话一出,同学们都眼巴巴地看着豆豆,豆豆也表现得很大方,他说:“我一个个送给你们看吧。”看着豆豆走来走去的身影,欣慰之余不忘提醒:“豆豆,你是不是要优先你的同桌啊?”豆豆萌萌地点点头。其实,跑步也是豆豆的长项,当警察的游戏,豆豆玩了两天后,就被其他孩子把帽子“借”过去了。我知道后便说:“现在要选三名跑得最快的小朋友当警察。”通过赛跑我们确定了三个警察,豆豆也在其中。因为要轮流当警察,豆豆又很自然地加入到了游戏中,并且不知什么时候得到了一个绰号:飞毛腿警察。
豆豆逐渐走入同学们的视野,孩子们对豆豆的称呼渐渐多了起来:“飞毛腿警察”“一号书法家”“小书虫”“小雷锋”,每一个称号都代表着豆豆的一个优点在同学的眼里闪光。群体活动,豆豆越来越喜欢参加了。
二、定期交流,提供“金点子”
活动中的成就体验具有短暂性,成长中好的方法还需要梳理和沉淀。为此,每周我都会与豆豆交流一次,一开始,豆豆很拘束,什么也不说,只是点头和摇头。我拉着他的手,让他坐在我对面,告诉他,交流就是把开心的、不开心的说出来而已。不管多少、好坏,只要说出来老师都愿意听。几番劝导后,这个羞涩的孩子终于没有了思想负担,愿意说一些很短的词语了。他说是,我就肯定他,说出来很好。我知道这个急不来,即使一个“是”字,对于豆豆也是很大的突破了。交流间,我会适时地告诉他一些简单的交流方法。比如别人喊你,要回答。见到同学要打招呼,这是礼貌,不然别人会以为你不喜欢他而伤心。遇到困难,要学会求助,而不是自己干着急。表达喜欢的方式除了说出 来,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 给他,在细微处帮助他。我还和他一起做了几个表示情绪的卡通图,帮助不善于表达的他正确地传递和 疏通自己的情绪。这些小方法,豆豆用起来很简单,但能看到很明显的变化。
三、及时干涉,突破“不自信”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变化的。对豆豆来说,环境有时能起到积极作用,有时则相反。当豆豆内心开始退缩时,我们就要及时干预了。比如他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同学如果给予回应,豆豆就很开心。但遇到不回应的人时,他就“识趣”地走到另一边去了,假装自己没有喊过,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窘迫。他很敏感,能很敏锐地捕捉到负面的东西。我担心孩子在这个过程受到了打击,于是我送给他一个“存友罐”,罐子上贴上了带着花边的“存友罐”三个字。我对豆豆说,人的一生会积累很多好朋友,你每交到一个好朋友,就把他的名字写在小卡片上,放到存友罐里,等毕业时,给自己一个惊喜好吗?豆豆很喜欢这个存友罐,他觉得和同学交往有好的体验时,他就认定对方是自己的好朋友了。我们每周定期交流时,有几次他主动告诉我他的存友罐里新添了朋友了,这时,我就继续鼓励他主动交朋友。为了帮豆豆摆脱不自信,我和豆豆妈妈商量,周末由家长带孩子去菜市场,看到每一个过往的人,都主动打招呼。豆豆发现,打招呼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反而很好玩,每个人都会友好地回应。豆豆从主动打招呼中获得了乐趣,增加了主动与人交流的自信心。
四、尽力而为,改变重要他人
至于对豆豆影响最大的重要他人,在家是爸爸妈妈,在校是同学。这两方人员形成一个豆豆生活环境的闭环,影响巨大。作为老师,对环境的营造也要尽力而为。我积极与家长交流,指出可能影响豆豆性格的原因,跟家长汇报我在学校为孩子做的事情,让家长感受老师的用心,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建议,并推荐自己读过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书,比如魏智渊老师的《高手父母》。我还会说一些身边问题孩子的例子给家长听,让家长提起重视。最后,我把主动权交给家长,询问家长觉得家庭教育还需要老师配合做什么,把家长直接推到问题面前,让他们思考。豆豆父母都很配合,他们的改变我直接从豆豆脸上的笑容中就能看出来。
班级同学的影响上,我主要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来教育孩子友好待人。小故事的内容大多数来自于班上的孩子,也有一些是绘本书上的。如《鼠小弟和大象哥哥》《一起出去玩吧》等,讲故事时,遇到故事人物对话情节我就停下来,先让孩子们分角色讨论。故事的最理想状态是让孩子产生自居性,从而形成自我教育。友好交友的风气在班上也渐渐形成。
人群中让我多看你一眼
性格内向型的孩子在班级中有 很多,他们大多夹在“头痛生”和“得意门生”之间,容易被老师忽略。但是,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让人放心。他们也渴望关爱,也有成长中的挣扎。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班级管理时,就可以留一些注意在这一群默默无闻的孩子身上。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在恰当的时候,推着他们离开角落,融入集体。其实,敏感的孩子对温暖和爱的感知也是敏锐而细腻的。在人群中多看他一眼,那一眼,他们会加倍放大,会悄悄放入心底,温暖他们的童年。
(作者:许芳 单位:湖南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
推荐理由——《内向型孩子的成长困境》是一篇探讨内向性格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论文,我觉得这一类学生也经常是我们教师容易忽略的学生。推荐这篇论文的理由如下:
1. 论文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关注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但常被忽视的问题。内向型孩子在社交、学习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对于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2. 论文深入分析了内向型孩子的心理特点,如敏感、害羞、思考深刻等,并探讨了这些特点如何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造成影响。这种分析有助于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些孩子。
3. 论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旨在帮助内向型孩子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这些建议不仅对内向型孩子本身有益,也对关心和支持他们的成人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