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夏协蓉名师工作室杜沁怡读《给教师的建议》 2024-10-1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读书心得 资源年级:四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夏协蓉名师工作室杜沁怡读书心得

从课堂到社会: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知识应用的教育观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杜沁怡

假期,我再一次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我第三次翻开这本书,第一次是在教师发展中心,盛夏的中午环境燥热,再伴随着讲台上各科名特优教师高强度的理论输出,我想暂时逃离,于是翻开了手中的这本书,没想却更加昏昏欲睡。上学期任务比较繁忙,每每读也只是浅尝辄止,毫无深入思考。这个暑假,我终于可以定定心心坐在书桌前阅读这本书。

这一次阅读,书中的几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这样说道,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根据这些现象,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 

在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对教师的话始终抱着冷漠的态度,有些话怎么也不能打动他,更点燃不起他眼睛里渴求认识的火花。因为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自己的词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力。作为老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学生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很俗的那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贯式的自我输出,而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去解决今后自己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碰到不太能理解的字,我不仅只是告诉他这个字的注释,而是要教授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碰到不理解的词可以通过看注释、拆次扩词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强调了几遍之后,我在日后教学中反问他们能够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文言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后,学生们也都能各抒己见,当然在日常作业中,不理解就空着不填的现象也逐渐减少。课堂效果也比我直接灌输答案而不教授方式方法要好的很多。还有就是上个学期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通过题目扩展法、要素归纳法、层意归并法等方法概括段意,那这个学期的语文新课教授中,我认为就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用之前学习到的这些方法来概括新课文了。

二、追求思考的积极性,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让学生出现疑问,因为“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其实,细心的教师一定能注意到,当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那种发现了不懂的地方”,“我发现了问题”时,学生会显得更加激动和专注。而且,当某个学生出现了把不懂的地方弄得很清楚的时候”,他的眼睛一定是在闪闪发光的。

在之前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时,我预设把课题出示后,就直接问学生“关于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会纷纷举起手提问:“老师,千年梦是什么?”“老师,梦圆的‘圆’是什么意思?”之后我不准备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说:“这几个问题提得真不错,谁能为他们解决一下”有几个预习充分同学就会举手回答“圆”是有多种意思,有圆周所围成的平面,货币单位以及圆满的意思等等,而这里梦圆的“圆”是圆满、实现的意思。接下来我继续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这个字意的,学生会回答查字典,之后我再趁机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位学生学习借助字典解决问题的习惯因而我认为查字典是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手段,之后再顺理成章地进行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人类飞离地球,遨游太空这个梦想是什么时候实现的呢?请大家先找找文中的一些时间词语……

因为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有的学生能牢记学过的东西,有的就忘掉了一些。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当好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使每一个学生在仔细听你讲解的时候,就跟着你的思路走,并且同时能够在自己的知识储备里找出那里所保存的东西。

中国的教育常常被人诟病的地方便是所谓的应试教育,许多学生被人称为“书呆子”,因为他们对于教学的内容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然后在考试的时候不假思索地倾倒回去,弊端便是缺乏足够的理解,并且这种学习方式也是效率极其低下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科学的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在课堂之中,可以介绍一些学科相关的书籍,增长学生的见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努力做到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更热爱生活。

三、知识具有社会性

知识的社会性意味着知识不仅是个人的认知成果,更是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的产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更在于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术精英,更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公民。这一理论与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科学创新理论不谋而合。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我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知识背后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将这一思想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让学生们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语文课上,我们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们学习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起探讨《诗经》中的智慧,体会《论语》里的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文化精髓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科学课上,我们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比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在小小科学家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太阳能制作简易的热水器,这些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创新的力量,也能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劳动课上,我们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参与到学校“东篱园”的建设中,亲手种植蔬菜和花卉,学习如何照顾生命。这些活动不仅能教会学生基本的农艺技能,更让他们理解到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去年九月,金色秋天,硕果累累,在万物丰收之际,我校通过开发劳动课程,构筑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轴;推进劳动项目,形成五育并举文化育人圈,开展了“创造性劳动”主题实践周活动。当时的校园,柿子树上硕果累累,黄灿灿的柿子挂满枝头。为了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果实的美德,真正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我校还开展了“‘柿柿’如意”,“‘柿’界真奇妙”项目化劳动课程。学生们先是在校园里采摘柿子,再是分组合作,进行了有关柿子成长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从生柿子和熟柿子的区别,让柿子变熟的方法,以及柿子的多种食用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学生们通过实践观察,查阅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积极思考,最终形成了一份份有意义的研究性报告。学生们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不仅懂得了劳动的可贵,更让“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牢牢扎根在心中。

通过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知识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道不远人,薪火相传。教育事业道阻且长,既然走上了这条路,我也愿意用毕生心血去学习与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