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祝华推荐文章《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微环境的建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2024-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微环境的建构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作者: 桑莲平

摘要: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地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出发,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微环境。

关键词:学习主动性;教学情境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地提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活动微环境,是指儿童个体直接参与及互动的学习活动的各要素,包括课程的教与学、教材的开发与实施、课堂的氛围与活动、作业的辅导与评价等。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出发,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微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专家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在练习中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森林里的动物举行运动会。在1000 米賽跑中,狐狸得了第6 名,心里很不是滋味。过了几天,狐狸碰到了千米赛跑冠军米老鼠,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狐狸对米老鼠说:“咱们再比一次如果你还得第一,我才佩服你!” 它们来到长 300米,宽200 米的长方形操场上,狐狸说:“咱们把操场从中间分开东边的叫东操场,我沿整个操场跑一圈是1000米,你沿东边半个操场跑两圈也是 1000米。”米老鼠想了想说:“好吧。”比赛结果是狐狸得第一,米老鼠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我比它跑得快,怎么会输给它呢?同学们。你们能合诉米老鼠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如身临其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思考专注、讨论热烈,终干帮米老鼠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原来,米老鼠跑二个半圈是(150+200) ×2×2=1400米。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悦耳、悦目、悦情,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用宇母表示数》时,先出示学生熟知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问:“口只青蛙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学生被这个有趣的问题吸引,以“趣”引“思”,使之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在揭示课题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然后,让学生试算工入3-1\4,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滅)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滅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因惑,这悬而末读的疑难问题驱区动学生 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例如,在讲百分数的应用题时,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某商场提出两种促销方案,一种是“彩电先涨价 20%,再降价 20%。另一种是先降价 20%,再涨价30%。,你认为这两种促销方案哪个赔哪个赚?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案?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即以“老板”的身份开始畅谈自己的“高见”了,学生行都兴奋得各打己见,见仁见智。数师将“赔”和“赚”这两个生活中熟悉的词语,巧妙应用到课堂提问中,在学生们为自己的“独创”获得心理愉悦的同时,还加深了对百分数意义及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

三、创设活动情境,增强体验

皮亚杰以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架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是小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亲身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去操作,动手量、动手面、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渐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让学生各自拿出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学生不难发现“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操作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45+20时,师可先指导学生操作如下:(1)用小棒摆出 45根(4捆零5根)和20根(2捆);(2)把这两堆小棒合并在一起。2捆应和原先小棒中的哪部分先合并起来,得到几捆,也就是几十根;(3)把6捆和剩下的5根合并起来又是多少呢?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从而得出,口算 45+20时,先算()+()=(),再算()+()=()。最后,学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一遍,结合操作,再把口算过程完整地说出来。促使学生把观察动作、操作过程和用脑思考过程结合起来。这样,在情感的支配下,将动作、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会有序操作,有序表达,而且学会有序思维,手越来越巧,语言越来越丰富,思维有条理。

在认识千米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对 1千米有深刻的感受和印象,在上课之前我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先走50米的跑道1个来回(100米),问: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说100米很短,一会就走完了。接着再走100米,再走100米,学生到后来会说走了很多路,走了累,会问:“老师,还要走多远?要走到什么时候?”“我们要走1 千米。”学生紧接着就会问:“1千米是多远呀?还要走几个来回呀?”让学生先实际走一走,产生对 1000 米的初步概念和感受,在课上让学生回忆体验的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四、创设生活情境,学会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创设情景时要在生活中找到抽象问题的原型,情境适度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时,(出示鱼缸图片)

师:定做这样一个的楼是用角钢做的,四周是用玻璃做成,底面用铁板做成的无盖鱼缸。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说说实际是求什么。(棱长总和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占地面积是多少?容积是多少?)追问: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鱼缸的哪些信息?(长1.2米,宽3分米,高4分米)请同学们快速的在练习本上根据条件列出算式(不计算)。又问:用小水泵往鱼缸里面注水,每分钟能注入20升水,25分钟后,水深多少?(鱼缸厚度不计)再问:我往水里放入鹅卵石、水草和鱼,水面上升了0.5分米,这些鹅卵石、水草和鱼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分米?

回顾:同学们刚刚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有联系的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你们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首先要明确题目到底要我们求什么,如果是表面积的话要注意是求几个面,哪几个面,用什么数据去求,还有单位转换。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思考上升为数学现象,从中概括出数学知识,最后能运用得出的知识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能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让数学知识学的更扎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恰当、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微环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招慧红,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 (12).

[3]祝浩军.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9)

 

 

 

推荐理由:

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蓄力方可行远道,书香才能溢芳华。这篇论文首先建构了独特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主阵地和分析框架,为广大教师呈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进行教学重建的全过程。该论文着眼于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通过观察获取数据、收集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最终寻求解决办法、做出决策。同时该论文聚焦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前后自由联想,进行解释,由此考察学生在这个学习点上的知识基础。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还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积极的、和谐的发展。通过阅读该论文,教师应该更加坚定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从学生兴趣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巧妙地创设合理的情境,以带动学生进入到数学学习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珍惜阅读带给我们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提升。深耕阅读路,闻得百花香!希望我们一起在阅读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在阅读中找到教育的力量。

  • 阅读(11)
上一篇: 李亚楠《照亮成长—让教育更有智慧》读后感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