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沙滩变金沙滩(教学设计) ——西海固脱贫之路中蕴含的减贫密码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朱秋红
课前激趣:歌曲播放《花儿一唱天下春》
课堂导入:
这是脱贫攻坚剧《山海情》的片尾曲,这部剧主要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从秃山困地走到绿色金滩,从一息尚存走到生机勃勃,从穷乡僻壤走到富饶美好,这是一群人的真实经历,影片中的人物现实中有原型,故事源于生活,反映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
新课学习:
电视剧中的西海固在哪里?地图展示:西海固,位于大西北的宁夏中南部,十年九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大山深处。涵盖宁夏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盐池、同心、海原、红寺堡9个县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过去穷成啥样子?
昔日穷:苦瘠甲天下
图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一口锅和一床破旧不堪的铺盖,成为当时很多贫困村民的全部家当;一家人不能同时出门,因为家里只有一条裤子;几代人没能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因为连人吃的水都极度缺乏。这是1997年西吉县城主街道,2003年海原县村道。
当年,清朝左宗棠来到这里,看着眼前黄沙漫漫,一声长叹,“苦瘠甲天下”;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摇头叹息,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为啥这么穷?
歌词:“干沙滩上花不开,想喊云彩落下来。喊了一年又一年,喊了一年又一年,喊得哟,日日落尘埃。”年均降水量不过3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最旱的年头,渴极了的牛嗅到水味,会挣脱缰绳,追着送水车一路狂奔;水盖打开,几只麻雀自天而降,扎进水桶,溺水而亡。
地处宁夏山区,地形相对复杂,放眼望去,全是一望无垠的荒凉黄土,千山万壑,土地贫瘠,加上干旱,风沙,农作物难以生长,往往颗粒不收,无法像银川平原一样大力发展种植业;其他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导致其工业企业无法形成规模。
村民们饮水难,不通电,村子里信息闭塞,村民们的思想也比较落后,一部分人想着“等靠要”,养成了靠天靠政府就是不靠自己的习惯。据统计,1982年“三西”建设之初,整个宁夏西海固地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只占总人口不足1%,文盲却占到57.4%。
——学生归因: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燥,风沙走石,十年九旱;地理位置复杂,自然资源匮乏。黄土戈壁,千沟万壑,寸草不生;村里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缺水缺电,缺乏眼光,封闭落后;村民思想落后,文化素质不高。“等靠要”消极被动,缺乏技能素质,受教育程度低等。咋办呢?
拔穷根:翻越贫困大山
出谋划策西海固:苦瘠甲天下。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复杂,自然资源匮乏。村里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思想落后,文化素质不高。请你为西海固翻越贫困大山出谋划策。(多角度:当地人民、当地政府、国家层面等,侧重经济角度分析)
教师引导:如果你是西海固土著居民,你会怎么办?留守,继续过苦日子;等要靠,等待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扶贫资金;到他乡投靠亲戚;搬家到别的地方去,到别处去打工等等。
在《山海情》这部电视剧中,有扶贫干部马得福的坚守,追回逃跑的吊庄户,劝导村民走出山沟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有得福、得宝、麦苗等小时候离家出走,想跑到外面去的抗争;有不愿去吊庄开辟新生活的逃跑户,不愿去吃苦情愿吃救济粮。不同的行为选择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脱贫攻坚需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从国家角度,怎么去扶贫?并且请你说说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学生先讲,教师引导补充。给粮—救济粮,保证最基本生存权益,给钱—财政扶持基础设施和产业,贷款免息等,1983年以来,国家投向宁夏的扶贫资金达430余亿元,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打通贫困地区“内通外联”通道;给人—扶贫干部,技术人才。《山海情》中的马得福,一心为村民办实事;林教授,和村民同甘共苦,教大家种菇,帮助村民找销路;给信心、给教育—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网红西吉女孩的纯真笑容,“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带动一家人的脱贫”,每年公共财政投入免补资助资金,全面落实国家“三免一补”政策;给政策、结对子—1982年,中央对西海固首开“开发式”扶贫先河。宁夏对西海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1996年启动闵宁扶贫协作,东南风吹西北暖;给技术,给产业—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办法。福建省向宁夏提供资金及实物,建厂兴业,带去新理念、新技术,带动就业。中国铁路总公司、华润、中国商飞等央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发挥各自产业优势“造血”。
西海固地区自身做些啥?因地制宜发展菌草产业,实现生态技术转移与生态项目对接,建立“育产销”一体的现代循环产业链;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从根本上挖掉生态致贫的“穷根”等。——贫困地区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才能挖掉穷根。贯彻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东南风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来。拔掉穷根把花栽,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哟,沙漠变花海。花儿一唱天下春,花儿一唱幸福来。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再唱花儿等你来。”西海固脱贫治理,由中央统筹,宁夏自治区党委以脱贫攻坚统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西海固地区各县抓落实,建成扶贫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大数据分析找准“穷根”;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再到各种社会组织、广大民众参与其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格局。
扶贫之困西海固扶贫之路是否一番风顺呢?(侧重哲学角度分析)《山海情》扶贫干部马得福从农校毕业后成为一个基层的干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逃跑的吊庄户,劝导村民走出山沟沟。国家的吊庄移民政策在涌泉村遭到了挫折。村民认为从千沟万壑、漫眼黄沙的涌泉村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都得吃苦,去简直是给蚊子改善伙食。
吊庄移民是指一家人走出去一两个劳动力,到外地开荒种植,就地建一个简陋而仅供暂栖的家,这样一户人家分居两处,一个庄子吊两个地方,故称之为“吊庄”。对于西海固,国家采取的是从吊庄移民再到后期整村搬迁。百姓百姓百条心,国家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会遭到老百姓的不理解和反对。
1.如果是你,愿不愿意去吊庄?从一个穷地方(山沟沟)搬到另一个穷地方(戈壁滩)。(学生回答,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山沟沟已经生态破坏,需要植树造林进行生态修复,树挪死、人挪活,戈壁滩的开荒辟地,离周围农场、县城近,便于打工。无论是对于个体家庭和整个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
2.有同学说:“既然是帮,为什么直接搬到富裕一点的地方?”个人梦要通过个人奋斗才能实现,幸福是奋斗出来了,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个人与国家的同频共振,同呼吸共命运。直接过上好日子个别的是可以的,但作为群体,不是助长好逸恶劳吗?更多地区会等靠要。从国家国情角度,不可能这么做,还有政策的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等,如果帮这个搬到了太富裕的地方,直接过上好日子行不行?别的穷地方怎么办?
3.吊庄移民是宁夏经过多年实践的一种生态移民模式,其特点是在自治区所辖区域内,将贫困人口成批地从一个生态脆弱地区迁至另一个有荒地资源的地区,重建新家园,构建新社区,实现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吊庄的思路:先派几个人去,立足了再多派几户去,最后是整村搬过去。多几个村之后新家也就慢慢成镇了。吊庄移民巧在哪里?(哲学角度)(部分和整体,量变和质变(循序渐进),遵循规律(生态和经济发展规律))。
4.马得福要去追回逃跑的吊庄户,是为了他的政绩吗?因为他坚信这个政策对老百姓的长远利益是好的,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凸显了党员的可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国家政策: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精准扶贫(PPT展示),有序推进,遵循规律;贫困群众: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将个人梦和国家梦有机结合、同频共振。
揭密码:中国减贫治理
通过一系列举措,经过多方合力、多年奋斗、有序推进,西海固从吊庄村到闽宁村到闽宁镇,村民对政策由不理解到拥护支持,如今闽宁镇宜居小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涌泉村退耕还林、变成绿水青山了。(配美图,背景音乐《花儿一唱天下春》)。西海固,是脱贫攻坚里最难啃的一块骨头。11月16日,随着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出列,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是中国减贫方案和中国减贫智慧的结晶。(全国数据习近平视频)从西海固的减贫之路,我们来揭秘中国减贫治理。
中国式减贫的核心:精准扶贫(因人因地施策 、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形成多种扶贫模式,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经济角度揭秘:扶贫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主要矛盾的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共享发展;通过产业扶贫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就业,调动贫困地区人民生产积极性,让最优分配促进生产发展;通过消费扶贫促进减贫,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基础性作用,改进民生,走向共同富裕;通过益贫市场机制促进减贫,有利于市场扩容提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贫让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更通畅,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新动能。
政治角度揭秘: 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首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多方努力。政府行政实施国家治理观,社会治理需要公民、企业、村委、居委、民主党派等共同参与。减贫治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共同遵循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融合。国家治理需要治理体系的保障,具体包括我国的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群众自治、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减贫治理成功实践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拓展延伸:中国可以为世界减贫治理做出哪些贡献?中国脱贫,兼济天下,中国开展国际减贫合作,提前10年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世界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参与世界治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西海固脱贫到全国消除绝对贫困到全人类减贫治理,减贫的中国策略、中国之治、中国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一份厚重的“中国方案”。
展未来:乡村振兴再出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重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离不开一群优秀的人,从《山海情》中的马得福(基层干部典型)、林教授(原型林占熺,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到我们身边的颜忠元老师,闽宁对口扶贫,江阴霍城一家亲,榜样就在我们身边。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就林占熺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菌草技术发明人、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像在视频中所说的,他发明菌草就是希望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不仅可以养菇致富,治理风沙,还可以用来发电造纸,成为全球反贫困的“奇兵”。中国菌草技术还走出国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为全球减贫作贡献。
情系新疆,扶贫扶智。在我们江阴高中也有一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颜忠元老师,两次舍家离苏、赴疆支教。扶贫必先扶智,在新疆进行教育扶贫,他注重青年教师成长,短时间内为受援学校带出一支有教育理想的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牵头组建江阴班,“立足一个班级,示范一些学科,引领一个年级,带动一所学校,影响一片区域”。心系教育,情牵困难学生,主动链接爱心资源,促成助学和公益项目资金达60余万元。
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哪些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作为青年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再出发?
课堂拓展: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正在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人民日报开设专栏“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请你写一篇政治小论文,要求:①运用运用《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进行论述。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