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沈力 |
学科:语文 |
阅读书名:《名作细读》 |
|
书中的 观点提炼 |
感悟童心童趣是中学文本分析的核心范畴。要真正理解童心童趣,首先,要学会品味平常的字眼,从中感受童年有限经验的、混沌初开的心灵的精彩;其次,要重视儿童的想象、幻想,在超越现实的假定中感受真切的感动——童真;最后,要关注 童话等文体的特殊性,人物的类型化这一点是明显区别小说文体的。(第四章) |
||
对观点的 理解分析 |
观点:要学会品味平常的字眼,从中感受童年有限经验的、混沌初开的心灵的精彩。 摘录: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因为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这一切都不是抽象的,二十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的。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因为,从根本上说也就谈不上理解。 应该是从语言出发,甚至也可以说是从语词出发,要注意一种情况,词语超越了字典的语义规范,表面看来,甚至有可能是违反了语言规范的。其实是因为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情色彩,这种语言的性能和语义不像字典语义那样是共通的,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个人化的。在经典散文里,这种超越常规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局部的关键的词语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在这种地方,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也正是在这里显示出语言的——精妙。 语文,尤其是在抒情性语境中,具有无限潜在的能力,日常交往和写作的最佳效果,就是对这种潜在能量的发掘,学生凭着语感和直觉并不能做到。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挥自由直觉,而不是扼杀。 理解分析:陌生化 阅读初感 生活经验 从落差矛盾中找到语言势能
|
||
自己的 教学实践 |
乐园和园子之间的一道小门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讲了童年乐园一词在具体抒情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这使我不得不想到五年级下学期执教第一单元的经历。与儿童农村生活有关的古诗三首,作家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等课文都充满了对童心童趣的真切描述。 鲁迅笔下的乐园与萧红笔下的园子,也如这两位作家之间情谊一样默契,理趣相近的照应给我们的解读提供了方便。回忆《祖父的园子》,我们基本上还是抓住了关键词园子组织教学——祖父的园子,是美丽的花园,是童年的乐园,是生命的家园,是回忆的故园;我们在园子这一词语的理解和超越上,紧扣作者的表达特点和写作的背景,逐步加深了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达成了比较扎实的教学效果。 反观整个教学过程,能达成效果的基础,就在于对文本解读透彻的缘故。作为经典名篇,其文本解读的资料连篇累牍,可以信手拈来,再加上当初为准备教学督导而精心积极的教学研究,使得我们虽然没有提前阅读到《名作细读》的相关篇目,也能巧合地运用了孙教授所谈到其中的基本方法:还原法和关键词解读。 再次回顾下教学还原法的教学步骤: 首先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我们向学生提出了导入启发性的问题:什么是园子?你家有园子吗?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又是怎样的呢? 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层次。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园子的本义和美丽的自然属性之外,我们还体会到了园子自由的特点。这里关于“园子”的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离开孩子天真的心灵是不能得到解释的。这里的园子,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生活的场景,但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包含作者童年美好的回忆。 |
||
今后的提升 |
读懂“小月亮” 感悟儿童心 相对于《祖父的园子》的经典,季羡林教授的《月是故乡明》作为新教材初次接触的课文,作为略读课文的地位,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教学价值。通过对《名作细读》的学习,我对其中关键词重新进行了还原法解读。 《月是故乡明》的课题出自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表达的是诗人在乱世中对亲人的安危状况的无限牵挂,苦于无法联系,只能寄情明月。季羡林以此为题,既是触景生情式的脱口而出,更是引发集体意识共鸣的经典表达。而最特别的是季羡林将故乡的月称为“小月亮”。 打开回忆式的情感体验,让“小月亮”情结在混沌里清晰 课文《月是故乡明》中,文字充满了孩童般的天真,絮叨了很多好玩的故事:平原月相,村中数星,柳下篝火,坑边望月,梦中叠月……同时也写到长大离开家乡后迷蒙中匆匆所见的月色,还有年事已高后身边的荷塘月色。但是在从小到大,再到年老的时序跨越;从平原到域外,再到燕园胜地的对比中,“小月亮”一直伴随作者的时空变换,也成为澄清心灵空间的美好意象。 打开童眼的生动感官,让“小月亮”回忆在童乐里沉淀 故乡往往和童年连在一起。黄昏降临,小时候的作者来到i村边的大苇坑,在作者眼里,大苇坑虽然没有洞庭湖气派,也有“烟波浩渺之势”,这篇课文显然不是作者小时候的作品,写作时内敛的成人体验,并不会影响儿童化的体验表达。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把“小月亮”出现的场景写得那样有童趣。作者小时候言辞积累不够,感受确实美好生动而极致的,所以作者内心才有一股莫名的萌动。于是,水天之月叠加着一起走进作者的梦。 …… 重新对之前课文教学的反思,我逐渐感受到还原阅读法的巧妙。 重视阅读初感,是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的方法。常见的阅读经验其实是学生表达的障碍。如果允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阅读初感,则会相对轻巧,学生也不容易陷入困境。 在这一步之后,切忌支离破碎地品读课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围绕关键词语进行还原法的尝试,以求学生在落差中发现语言高能。并在这种能量的推动下,体验完整的阅读经历,在具体情境中释放学生积淀的能量。 最后,叙述者的角度往往能够揭示文章写作的秘妙,适宜对文章写法做一个收束。 因此,在以后备课和教学中,应注意对这一方法的实践,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