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当下的研究重点,真实阅读、情境阅读、共生阅读等多种阅读类型的情况下,如何提出自己对阅读的独特理解,如何有创意性的开展阅读教学,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一定的范式参考。
从论文写作的角度来看,文章的逻辑清晰、结构分明,观点有独特性,既是从一线来,又是高于一线的专业表达。值得我们阅读。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回环式阅读”范式的实践研究
戴 银
摘要:整本书阅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时间不够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适当、评价不健全等问题。“回环式阅读”建构了“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回去”的阅读范式,探索了导读课、深读课、研读课、延读课四种课型,对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教与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回环型阅读;课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A-0017-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规定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继续强化在初中读“整本的书”。
何为整本书阅读,为何要读整本的书?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中就做了解释: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篇。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试问,要养成读书习惯而不教学生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并且,读惯了单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范围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规模较大的东西,就说是两百页的一本小书吧,将会感到不容易对付。这又哪里谈得上养成读书习惯?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用得多[2]。可见,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单篇短章而言的,它强调了书的完整性、系统性。阅读整本书的目的有二:一是打好语文的底子,能借助整本书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提升阅读与写作的本领,养成终身阅读与写作的习惯;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使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备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但是,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有困难,存在时间不够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适当、评价不健全等问题。“回环式阅读”建构了“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回去”的阅读范式,探索了“导读、深读、研读、延读”四种课型,对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教与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回环式阅读”范式的内涵、依据及价值
(一)“回环式阅读”范式的内涵
所谓“回环式阅读”范式,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从语文教材推荐的整本书出发,通过对整本书的内容概括、方法提炼、思想积淀,最终又回到语文教材探索整本书与教材关系的一种阅读模式。学生通过与书本的直观接触、深入研究、深层对话、比较思辨,形成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其基本学习过程是: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回去,形成了阅读的一个回环,进而通过反复阅读,形成新的回环,达到阅读素养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阅读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回环式阅读”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形成了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闭合圈。读起来,指的是教师通过某种途径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尝试着拿起整本书,能读懂里面的故事、情节等大致内容;读进去,指的是师生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整本书中共同摸索出对学生有用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读出来,是指与书本中的人物(包括作者)、时代、名言进行对话、融合、相伴,汲取营养走出来,形成自我成长的力量;
读回去,指的是再将整本书放进教材编者放置的单元位置,体会它在单元教学、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之反作用于语文教学,形成教学相长。
此处是亮点。
二是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在开始比较显著,后面更多是伴读、点拨或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直至学生养成自主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是自始至终的。
(二)“回环式阅读”范式的确立依据
首先,“回环式阅读”的理念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一个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他认为这四个阅读层次是渐进的,后一个层次包含并超越前一个层次[3]。如果阅读只是形式上的蜻蜓点水,那就不可能真正从整本书阅读中找到知识、能力、素养,回环式阅读是不断反复、不断提升的阅读范式,恰好解决了浅尝辄止的阅读弊端。
其次,“回环式阅读”符合阅读的要求。李卫东老师说:“初读阶段,适宜做批注、提要;深度分析阶段,适宜做说明、诠释、讨论和申述;比较整合阶段,则需要比较阅读、专题探究。无论哪一个阶段,都要尽可能让学生拿起笔来读书,只不过在不同阅读阶段,‘手脚’功夫的加工程度不同罢了。”[4]阅读对学生能力点的训练在不同的阶段不一样,“回环式阅读”在“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回来”的四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其阅读的要求与学生心智成长是一致的。
再次,“回环式阅读”范式基于对初中阶段36本推荐书目的考虑。以必读的12本书为例,数目多、内容丰富:涉及散文、古今中外小说、诗歌、纪实性作品、科普作品等;阅读方法多样:精读与跳读、圈点与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摘抄和做笔记及各种文体的阅读(见表1)。如果按照教材编排来阅读,完成一遍阅读后,这些书很快就会被遗忘。教师用“回环式阅读”范式组织学生反复阅读,活用每本书做教材,对学生的语文及人文素养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SHAPE \* MERGEFORMAT
(三)实施“回环式阅读”范式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帮助教师形成新的教材意识,变革教学方式。教师应建立大阅读理念,将整本书看作是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并使其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正确处理单篇教材与整本书的关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整本书。解读整本书可以发生在课外,也可以发生在课内。课堂教学不应再是教师“满堂讲”的局面,而是应让学生运用“读、写、思、比”多种方式自主阅读和学习。
二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师在指导、辅助、点拨学生阅读之前,首先要研究整本书,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反思获取心得,经过吸收、选择后才对学生开展指导。教师的读不仅使学生获益,更促进其转变观点,提升自身的素养。
三是有利于学生语文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慢慢形成自主阅读、写作的能力,提高合作、研究、思辨、比较的治学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为其成长提供了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生在“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读回去”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反刍,形成一个闭合又向上的成长认知圈,真正体悟到阅读的快乐与力量。
二、“回环式阅读”范式下的四种课型与设计要点
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换个角度来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回环式阅读”范式下的阅读课型根据其结构模式可以分为四种。
(一)导读课——让学生读起来,读出整本书的内容
整本书阅读难在哪里?难在要让学生拿起书读起来。学习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有的是书籍本身的原因,如:有的是用古白话写的,阅读难度大;有的是外国文学,有烦琐的人名、地名;有的是信札,内容看上去散乱并且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有的是诗歌,语言高度精炼,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还有学生本身的问题,有些学生单恋一类书,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愿看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开设导读课的必要。导读课要让学生能入门,了解整本书写了什么,通过师生说书、归类、画思维导图、创读、比读等方式,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愿意拿起书来看。导读课主要是教师主导,它是针对学生阅读伊始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的,因此,课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外在干预,让大多数学生开开心心读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笔者带着学生读古白话小说《西游记》时,读第一章就发现大多数学生被里面的文言词语绕晕了,根本产生不了阅读兴趣。于是教师以说书人的身份“讲书”,每天辟出30分钟师生共读时间,自己或让语感优秀的学生做说书人——“小单田芳”,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地,课堂上出现了一群“听书迷”,学生很快熟悉了古白话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自己独立阅读了。为了激发更多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设计了多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西游记》中有多少个妖怪吗?他们的结局怎样?你知道孙悟空进入肚子的几种方式吗?他为何要进入人家的肚子里?你知道唐僧与几个女妖产生交集?结果如何?……这样的问题多准备几个,供学生选择,总有一个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有了探索欲望,自然就开始主动阅读了。
(二)深读课——读进去,读出学习语文的方法
“读进去”指在教材提供的阅读方法指引下,师生深入阅读整本书,除了掌握文本内容,更多的是学习和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方法,切实提升语文阅读、写作的能力。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整本书大多为文学大家所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些书本身能提供给我们很多有益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读这些书也需要各种方法。学生阅读名著的时候,不知不觉会用到这样一些方法:精读与跳读、圈点与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摘抄和做笔记、默读、朗读等。对于不同的作品,如纪实作品、科普作品、诗歌、古典小说、讽刺作品、外国小说,因阅读文体、文本特质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书中学到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如读《傅雷家书》可以学到书信的写作方法与格式,为我所用;从《儒林外史》中可以学到讽刺的艺术,用一个人物引出下一个人物的勾连法;读《西游记》可以学习诗词对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等。学生要自觉思考不同名著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研读课——学生自己读出来,读出自我成长的精神
文学能涵养人,整本书阅读最终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思考、领悟,从书中汲取成长的能量。读书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这里的“出来”是学生成长的新阶段。如教学《红星照耀中国》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与名言相伴、与人物对话、与时代融合”的活动设计(见表2),让学生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从而获得启示,得到成长。
SHAPE \* MERGEFORMAT
(四)延读课——学生读回教材中,读出教材编者的意图
在前三个层次的阅读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还掌握了阅读整本书的方法,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完成了与整本书的对话,吸收了做人做事的价值观,实现了自我成长。研读课是重新回到教材,思考这一本书与这一单元、这一册教材的关系,是学生阅读后的再出发,是新的语文起点。学生要思考:为什么编者在这个单元选这一篇名著,它与单元的其他课文、与本册教材、乃至与自己的一生到底有何关系?教师让学生与整本书的内容、精神、作者、时代等对话完后,可以试着让他们与编者对话。在这些独立思考中,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与同学展开交流,从而形成新的阅读起点,完成阅读的回环(见表3)。初中三年学生不断回环阅读整本书,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发现,使阅读成为习惯,成为终生成长的必需品。
SHAPE \* MERGEFORMAT
以《骆驼祥子》为例,它所在单元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阅读提示为: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注重熟读精思,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句,感受文章的意蕴。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活动:
(1)圈点、批注文章的关键句,思考这些关键句在章节中的作用。
(2)文中的小人物有几位?分别给他们写小传、探寻其悲剧原因。
(3)该书的标题、详略安排有何特色?选择其中一个章节与其他四篇单篇文章进行比较,体会其异同。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我们可以将这本书的特点与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巧妙结合,使得《骆驼祥子》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这样阅读整本书从语文的原点出发,又回到语文,形成一个回环的阅读,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回环式阅读”范式在整本书阅读中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导读、深读、研读、延读”四种课型中,积累语文常识,拓展语文学习方法,汲取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形成语文思维,再回到语文教学中与编者对话,形成一种高阶读书样态,逐渐培养起自主阅读和深度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59-60.
[3]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21.
[4]李卫东.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与确定策略[J].语文建设,20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