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书笔记 2024-03-06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1.《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写摘录

长泾中学  夏海燕

1.  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如同直跌下来的三叠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惊讶。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摘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第一编)

感想

张宏杰认为中国人的秉性受其地理位置、天然气候、农业经济等等因素的影响,似乎更愿意相信天道、规律,相信人后天不懈的努力,相信即使有变化中冥冥中也契合某种神秘的力量。人们也崇尚天道,崇尚经验,崇尚掌握着经验与规律的老者。中国人,是附着在土地上生活的。

千年的封建统治更是让人们从相信规律开始变得相信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有等级与阶层,而这一切在渐渐中扼杀了人民的傲气。

西方尤其是欧洲受其热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他们似乎更愿意冒险,也更愿意相信年轻的力量,所以即使在文学作品中,弑父的情节也一再出现,这似乎意味着唯有打败用先知、经验的束缚,我们才有可能赢得真正的成长。而这一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是“离经叛道”、甚至是“大逆不道”的。

所以千载以来,封建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抑制了人民的搏斗精神,培养出来的人民自然有一种奴性,逆来顺受。虽然近现代以来,诸多知识分子和军政强人,都为改变中国人的现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中国人国民性的改革依旧是个长期的话题。

 

 

2. 中国国民性演变的源头在于制度,其主要是专制制度,因为专制制度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一种制度,为了让这一家一姓能够千秋万代享有全天下的膏脂,它尽最大可能地压缩社会其他人群的权力和利益,尽最大可能地消灭一切对专有权力的觊觎和挑战,尽最大可能地维持稳定,保持现状,防止社会发展变化。套用鲁迅在《春末闲谈》中的比喻,专制技术就是掠夺者刺在中国社会神经上的一根毒刺,它使得中国社会麻痹、僵化,失去反抗力,以利于它肆无忌惮地敲骨吸髓。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自序)

感想:

 从富有“贵族精神”的春秋战国,改变了纯粹贵族血统的秦国,流氓气息开始侵入的汉朝,狂放不羁不可再现的魏晋风流,雄浑伟健不可一世的大唐,文弱书生之风日盛的宋朝,踏断民族脊梁的罪恶元朝,流氓化上下盛行的元朝,世人皆为奴隶的清朝,打倒一切旧文化的五四运动,各种运动群众的群众运动……沿着这条脉络,中国人的国民性演变历程,如同瓜地里的藤蔓,在茂密的绿叶覆盖下,延伸向结出的瓜果。读来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什么时候,国人丢掉了曾经的桀骜?失去了以往的自信?是制度使然还是说人性真的发生了变异?

不敢相信任何一种推论,感觉好绝望。如果是制度,那就改制度,那又改成什么样的制度呢?而如果说人性早就在千年的重压下变了味,哪有如何培植出茁壮的苗来?而且,用什么样的土地,以何种浇灌的方式,我们才能收获明媚的绿叶与蓬勃的希望?

   

3. 鲁迅、柏杨到龙应台,一代代精英杜鹃啼血,反思、批判、痛骂甚至诅咒国人的劣根性;从梁启超、陈独秀到胡适,各派知识分子苦心积虑,提出种种国民性改造方案,试图塑造一带全新的中国人。

(摘自张宏杰第三编《中国国民性改造》)

感想:

国民性改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事情,从宏观角度来讲,需要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有必然的联系,从微观角度来讲,和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在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我们的国民性中更需要一些“贵族精神”,能够勇于担当,重视信用,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和道德。有时想想,这种贵族精神是做人最基本的规范,却成为这个社会所呼吁的东西,也是值得每个人去深思和改变的。

所以当我看近代史,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星火燎原,看先贤志士无一不在披荆斩棘地探索,颠沛流离而不改其志,真的特别感动。尤其看到孙涛的《历史的面孔》,历史上一个个面目模糊的人物,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用事实、用业绩告诉我们,这些人,他们曾经来过,成功过,留下历史的遗响让我们驻足聆听,有失败却犹荣,与日月争光可也。于是,我又不太相信张宏杰所说的国民性日渐衰微的论调了,不对,中国的国民性不至于如此矮化、丑化乃至黑化。明明历史的夜空中繁星闪烁!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让自己不至于在尘埃中逐渐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毕竟做个老师,还是需要给学生带去一点真善美的想往,更需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站立在一个怎样的土地上,需要有哪些敏锐的警醒?

 

 

2.《蒙曼女性诗词课》

《诗经》说“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有本事的男子成就一个国家,有本事的女子毁掉一个国家。蒙曼认为这是历史的偏见,“女子有的成城,有的倾城,成城和倾城间,比男子有更多的幽微隐曲,也因此产生了更多的诗词和故事。我想以诗作为一个大的引子,从诗和历史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女性,讲述构成历史、更创造历史的她们翻卷起来的历史风云。”

反复考量之下,蒙曼写了50位女性,因为体量庞大,被拆为“哲妇”和“邦媛”两部哲妇侧重于政治女性,邦媛侧重文化女性。但有些人既是政治人物,也是文化人物,所以,蒙曼说自己会根据分类做些取舍。例如,这个女性界定为哲妇,那就会偏重于她的政治智慧,轻写她的文化成就。

两本已经看完,几乎每一位女性都让我叹服,其中印象深刻的,一是文姬,二是陶母。

文姬

《悲愤诗》里那最为催泪的一幕场景:“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这几乎都不算诗了,它就是那两个小孩子哭喊出来的原话。可是,这又是最好的诗,它是那么真切,那么惨痛,让我们在千载之后都为之心酸,可以想象,当年的蔡文姬,又该是何等摧心摧肝,五内俱焚!

一个从小天赋异禀聪慧异常的才女,从中原地区被掳到草原,一去十二年。且不说被俘之辱,思乡之苦,就仅仅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别可也够个人受的。后来曹操派人接她回来。回吗?不回吗?回吧?回!回?回……跟两个孩子生离死别,生命再一次拔根而起。作为母亲,设身处地想一想,痛彻心扉。
    回到家乡就好了吗?没有!
    家破人亡,啥啥都没有,嫁了个啥都不是的老男人凑合过日子……就这,还没完,她老公居然还犯了死罪,马上要被砍头。蔡文姬蓬头垢脸跪在曹操门前,求他放过这个人生最后的依靠。
   真的,心都碎了。
   就是这样一颗千疮百孔的心,留下的是《悲愤诗》,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胡笳十八拍》,还有默记于心的父辈藏书。
这一篇的最后,蒙曼老师讲:

我真心反对红颜薄命那样轻薄的说法,更不喜欢把重心落在她和曹操的交情上,说什么蓝颜知己。我由衷地佩服她能把人生的苦难化作浑厚的诗歌,这其实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真的,我可去他的蓝颜知己吧!

 

陶侃的母亲

古代的四大贤母的案例都是教育家,而且都留下了最经典的教子案例。孟母的案例是孟母三迁,陶母是截发留宾,欧母是画荻教子,岳母是岳母刺字。……陶母跟其他三位又不太一样。她的处境,比其他三位都困难;她的性格,也比其他三位都复杂。

两晋时期,阶层相对固化,陶家是寒门,想出人头地是非常困难的,陶母又是小妾出身,没有什么能提供给儿子的资源。
广为传颂的陶母事迹,是截发留宾。过去也是有些困惑,没有仔细查过,这次看明白了。
    困惑一,陶侃的朋友总不止一个吧,陶母一共能有几头长发?
蒙曼老师说:

她之所以竭尽全力,截发留宾,并非因为范逵是客人,而是因为范逵是孝廉,而孝廉,是一个能够在官府说得上话的人,这个人,对她的儿子太重要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也太功利了吧?这不是看人下菜碟吗?确实如此。陶母还真是看人下菜碟。而且,这菜碟下得果断,下得到位,这才能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当然是功利心,但更是强烈的企图心和敏锐的应变力,这才是陶母教给陶侃的东西。

困惑二,截发留宾,就位列四大贤母了?确实不够:

她更值得称道的地方,还不在于有企图心和应变力,而在于有品格,有原则。她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有一个典故,叫封坛退鲊……这才是陶母的精神中,最有光辉的一面。
   陶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也告诉世人,就算是小人物,也不能轻视自己;就算是小人物,也能有大心胸。
   如果说,截发留宾是陶母对陶侃最重要的帮助,那么,封坛退鲊才是陶母对陶侃最重要的教育。

受了母亲这么好的教育,陶侃官至东晋太尉、侍中,担任荆州、江州刺史,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柱石。
    这一篇的结尾讲:

大多数人其实已经不知道陶侃了,但大家一定知道他的曾孙陶渊明。……他们都努力摆脱世界强加给他们的宿命,他们也都用自己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哇,蒙曼老师简直是陶母的知音啊,不不不,伯乐!之前看四大贤母的故事,对陶母是无感,但是蒙曼老师一分析一解释,感觉一下子就升华了!

此外蒙曼老师解读的红拂女、柳如是,也超精彩,值得再次回味。


读文章,最大的收获就是“用一把利斧劈向自己心灵的冰山”,让我们曾经的蒙昧在那一刻有了裂缝,有了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 阅读(39)
上一篇: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 | 下一篇: 寒假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