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理解的层次性及其教学意义 2018-01-15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数学理解的层次性及其教学意义

 

于新华    杨之

 

(1.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常州  213159;2.天津市宝坻教研室,天津  301800)

摘要:数学理解有不同的程度、层次,这些层次包括:零层次、常识性层次、逻辑性层次、观念性层次和无尽的层次.数学理解层次的主要特点有不连续性、整体功能性、两种循环性和两种依赖性.在数学教与学中提高数学理解层次的途径有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参与数学研究,以及进行哲学思考.

关键词:数学理解;理解的层次;认知结构: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5)02-0023-03

 

数学理解(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问题,20世纪末以来,引起了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关注.文[1-4]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了探讨.[1]R·斯根普的研究论述了数学理解的两种类型及拓展后的4种模式;[2]则介绍了PirieKieren的数学理解的超回归模型(Transcendent Recursive Model),它由逐渐扩充的8个阶段(水平)构成.[3]讨论了理解确切理解深刻理解的主要标志(分别为会用语言表达能进行实际操作具体运用"),探索了促进理解的主要途径.[4]则讨论了将斯根普理解类型理论用于(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里昂·乔克一个案例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式,强调深层理解,大量教学材料和强调情感教育).本文则从对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一线教师的教学和我们自己数学研究实践的观察反思出发,探索数学理解的层次性,及其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1  研究理解欲如何

1.1从杯水桶水说起
   
民间有一种说法: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用来点评和要求那些知识贫乏、现趸现卖的教师的一项起码的标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的治学经验是一致的,这里
较之于”,显然,不仅有量的差异,而且有质的不同,因为量积累到一定的,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变得深刻、有序、关联.但这不是无条件的.
   
数学需要理解.从教学实践和现代教育观念看,即使对于像历史、文学这样记忆多于理解的学科,仅凭桶水也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对重在思维、理解、顿悟的学科.学数学需要理解,教数学更要理解.乔治·波利亚对数学教师的第一条忠告就是要懂得你所教的东西”.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也并非无的放失,像“0不能做除数这件事,当学生时,老师告诉是个规定,东问西问,仍似没弄清;当老师初期,也告诉学生是个规定,没有为什么’”,后来幸亏碰上钻牛角尖的学生,七追八问,无法回避,终于连同0!=1,a°=l(a0)规定,一块找到了为什么,理解了.在数学教学中,照本宣科按规定办的事屡见不鲜,这时,就怕追问:“为什么这样?从哪里来的?”然而,这种半生不熟的知识,用起来很容易出问题.有一次,观摩一位老数学教师的课,讲的是数轴,她反复强调:有理数可以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引起议论却不自知错.又一次,观摩一位老师上应用题一课,一再强调要首先理解题意”.怎样理解她手持课本,先大声读一句,再小声慢读这一句表示对大声读的解释.课下我们问老师何为题意时,回答竟然是题目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结果令人担忧.

1.2 什么是理解

日常的理解”: 我们通常学一个东西,说懂了明白了理解了,是什么意思?“词典:理解就是,而是知道,再查知道,则又是懂或理解.因此,终无结果.再请教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理解是通过旧联想形成新联想.格式塔派则认为:理解是顿悟,是头脑中知觉完形的出现.与我们日常学习中数学理解含义最切近的,是皮亚杰和格拉斯非尔德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uism) 学说的解释.

数学理解的含义.建构学说称:“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构造自己的理解……是我们自己的注意、选择与建构,为理解现实提供了构造.”这里的经验注意就是我们已掌握的数学双基或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现实就是要学习的新的数学对象,而选择、建构、构造,就是理解(的过程、举措、结果).在这里,理解既是联系未知与已知间的纽带或桥梁,又是这桥梁的建造过程(如图1所示).
                   
                           C 
桥梁,组带


新数学对象、                 摄取加工                已有认知结构

内容(信息)              (同化、顺应)          (知、能,思想,观念)


 

                       图1    数学理解结构模型

由此可见,理解同现有认知结构有关,是它的一个功能,而理解的过程,就是建构过程,包括对信息摄取、加工和纳入(已有结构),怎样加工呢?按皮亚杰(J.Piaget)发生认识论学说,就是主体通过图式(Scheme,格局,原认知结构)对外来信息进行同化、顺应及相互平衡,拿数学来说,就是将新的对象通过抽象、概括、符号化、对比,必要的推理等,化归到已知或已解问题网络.这个加工(C)的过程,不仅需要B提供工具、方式、标准,而且还要有思想、观念(相当于构想或蓝图)的参与.

1.3 数学理解层次研究的意义

教师备课、做教学设计,必须深入钻研和理解教学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即哪一个层次)为宜?
   
在教材的编排上,往往有一定的循环,以适应不同学段、年龄段的学生,这就有一个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求学生达到不同理解层次的问题.比如,对函数这个概念,小学就开始渗透,初中给出初步概念,高中上升到较为严格的
合——映射型概念,一直到微积分的学习中,才对函数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个人对数学概念、命题、法则、公式的理解,往往有一个逐渐深入和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学生对平行、垂直、角、距离(几何的四大概念”) 的理解,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经历直观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再到空间解析、各种数学空间,要经过许多不同的理解程度、层次.

2  “理解的层次

2.1  零层次
   
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中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备课抄课本参考书,上课拿着教案或课本,念一句解释一句),在数学学习中只会背诵定义定理、模仿做题,这种实际上的不理解,也叫做理解的一个层次的话,就只能叫做零层次.对惯用XXX这样的XXX,就叫做XXX”这种打比喻的方法(字典上常常如此),阐述数学概念的教材,加上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只能达到零层次的理解;把谈化形式,注重实质不是作为策略(暂时举措、学习的台阶),而是当成数学教学的目标,其结果是:学生理解达到零层次.

2.2  常识性层次
   
常识性层次也叫知识性层次,通常叫做初步理解.相应于传授性的教学和接受性的学习.特征是能重述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知道概念的外延和对象的初步分类,能读懂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证明过程,解题时能模仿和套用例题的整
个解答过程及符号的使用.知识是零散的,有木无林,缺乏系统性.所学东西经不起追问,也提不出问题.问老师或同学的,只是题目,没有问题;对题目,或全会解,或全不会解(一点思路也没有),没有到某一步,做不下去这种中间情况.有的背诵功夫极强,不少题目都可连同解答一块背出. “懂而不会是这一层次理解的重要特征.

这样的理解,新旧知识往往联系松散,靠记忆纽带维系;大众数学的要求,使用打破体系,混合编排教材教学,如不进行适当整合,最多能达到这一层次。

2.3  逻辑性层次
   
逻辑性层次也叫能力性层次,通常叫做深刻理解.相应于讲练结合式的教学和能动手做的学习.对知识能牢固记忆,对概念能分析其定义、内涵、外延;对定理能分析内容(题设、结论、条件等)、结构,能写出(表达)严格完整的证明,至少能深入地理解已有的证明.对知识,能按逻辑顺序,排成网络,有木有林.对推导、证明中的纰漏,往往能发现、指出(如推导方程ax²+bx+c=0 (a0)的求根公式,由

             (x+b2a)

往往指出:似乎用了一个错误公式 =a(a≠0))然后设法修补.能将知识用于解题,能较自觉地运用波利亚解题四步骤(弄清题意,报订方案,执行方案,回顾)中的前3.如果说常识性层次关心的主要是知识的话,那么本层次关心的主要是解题(能力),特征是既懂又会.

这样的理解,新旧知识关联较为密切,靠逻辑纽带形成结构,按传统教学”(东亚数学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或对打破体系,混合编排的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可以达到这个层次.

2.4  观念性层次
   
观念性层次也叫思想性层次,通常叫做透彻理解,相应于反璞归真的数学教学,不教不学现成的数学,讲究知识的重构(再发现、再发明),亲历知识(可能)的生长过程,了解概念定义构想和定理公式发现发明的大致过程,以及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脉络;对知识是结构性记忆,有运用合情推理的体验和演绎推理的基本功,不仅见木见林,而且对数学有整体的认识,对数学的精神、数学美、数学的价值、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有切身感受.能自觉地运用波利亚的解题表,特别是其回顾反思环节,能自觉地运用.因此,在认知结构中,有大量融会贯通的解题思维模块[5],成套的技能技巧,像闪闪明星,处于激活备用状态.
   
这样的理解,新旧知融会贯通,靠思想观念纽带,形成有机的、多功能网络.“MM教育方式[6]TEC教学方式[7]等进行教学,就可达到这一层次.

2.5  无尽的层次
   
中国知名数学教育家博种孙,在《高中平面几何》序中说:“几何之务,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不在知其所以然,而在何由以知其所以然.”这句话,提出了几何教学力争达到较高理解层次的要求.不知其然者,全无理解,自然是零层次;知其然即结果、结论(定义、命题条件和结论),相当于第一层次理解;而知其所以然即结论之因(概念为何这样定义,结论的证明),即上升到理解第二层次(逻辑性理解):可在傅先生看来,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弄明白何由以知其所以然,即怎样想到这样定义、这个解法或证明的.这就涉及到思想方法,离不开研究的经历和观念的指导,从而达到了理解的第三个层次,即观念性层次.

然而,观念性层次就是理解的最高境界吗?非也,山外有山,学无此境,理解也没有最高层次.拿几何中全等”(合同)概念来说,开始是直观认识;能完全重合的两个平面图形,就是全等,全等形对应部分也全等(相等),这就是性质.进而,研究全等三角形,知道SASASASSS3个判定公理,会用来解题,就达到了常识性理解层次;进而知道,3条判定法并非公理,可以通过运动(平移、旋转、翻折)、重合等基本概念,简单地加以证明,是定理,将它们互相联系、灵活运用;通过剖析符号知道全等与相似(面积、周长、对应高等)相等的关系,就达到了理解的逻辑性层饮;通过进一步钻研、思考、参阅相关书刊,知全等乃是运动下的不变性,相似相似变换下的不变性,领悟到几何研究的正是某种几何变换下的不变性,从而达到了中学数学理解的观念性层次” .进而,如学一点群论拓扑学等,理解会达到更高的层次,可以认为,理解的层次,有无限多.

3  提高理解层次的途径

3.1数学理解层次的特点

人的认识、学习,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种行为[8],数学学习、理解,则是人的数学认知结构(1中的B)的一个重要功能.B也是复杂适应系统,作为它的功能C在运行、变化中呈现的层次性,也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1)不连续性.随着数学学习的进展,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是不断深入,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虽然,理解总是由较低层次上升到较高层次,即高层次包含着低层次,但是,人们理解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决不是连续的、量变的结果,而是一种跃迁、一种质变.不同层次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品质.比如,各层次理解中都有记忆,在常识性层次是靠背诵记忆,在逻辑性层次是关联(推导)记忆,在观念性层次是结构性记忆,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2)整体功能.理解虽然常常用来处理个别的数学对象,但它属于数学认知结构的整体功能.因而,对个别对象理解的层次性,不仅与该对象的特征、繁难程度有关,而且反映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能.

3)两种循环.复杂适应系统有一条规律,就是拥有者获得,这说明通过较高层次的理解吸纳的知识方法品位高、性能好,更有利于丰高、完善认知结构,于是它更能高层次地理解知识,形成良性循环,规律的反面作用是造成恶
性循环.
    (4)
两种依赖性,复杂适应系统的变化一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二是对环境中多种因素的普遍依赖性.对于数学理解来说,由于先入为主这一条可怕的规律,理解的层次高低,往往敏感地依赖于新数学对象发出、被摄取的信息的品位,并普遍依赖于加工过程所在环境(人的头脑)中的多种因素,如观念、情感、非智力品质、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合作等.

3.2  在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理解层次的途径

在人类认知的道路上,理解是个曲折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不仅有知识量的积累,而且有质的跃迁,忽然想清楚了明白了等,都是理解层次提升的表现.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加深理解方法很多,除了勤学善思之外,还有动手做、反思、应用提问题读书法(批判性地学习)、动笔做小结、整理知识、多与别人讨论交流、选择经典名著作为据点书" (先集中一遍,作批语,尔后每过几年再重读一遍)等,都是珍贵的经验,作为教师提高自己和改革教学方法,还可提出如下3.

(1)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按生物发生律,人类个体的认识过程,往往简洁地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因此,数学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返璞归真:在学习者的头脑中,经历一个知识(可能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方法与规律的概括过程等).然而,知识发生、发展的原始过程,早已消逝在茫茫的数学历史长河中了,怎样去经历、寻找?作为学生,就需要教师为之设计一个知识可能的生长过程,使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像历史在戏剧中的重演.

(2)参与数学研究.设计(可能的)知识生长过程,可以参照凝结在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符号、原创数学文献和数学考古学(数学史、数学哲学、数学方法论等)中的原始过程,更有效的,是参与研究,通过做数学、发现发明数学,积累丰富的经历.虽然数学问题变化多端,千奇百怪,但总有共性,数学研究的经历、经验,具有一般性,日常解题和重大数学发明发现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波利亚语).可见,研究的经历有助于数学教学的设计.

3)进行哲学思考,这样说的理由有3:①数学研究的对象——量本身,就是个哲学范畴,数学概念、方法大多作为矛盾对立面成对出现,如数与形,正与负,乘与除,常量与变量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转化.②数学思想、方法都具有辩证的性质,如解题中的转化与化归方法,数形结合,等等.又如极限方法,本是处理无限过程的方法,但在其ε-δ、ε-N定义中,包含了合情、演绎、辩证3种推理和计算,不了解极限概念这种综合演算性质,没有辩证思维,是无法透彻理解的. ③数学理解的观念性层次,涉及到数学思想、数学观,这本身就是数学哲学问题.

事实上,对数学的不解和各层次的理解,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而始终伴随着某种哲学认识,只不过在较低层次不显眼,人们没有察觉而已.到了较高层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抽象法、符号法、形式化、转化法等),都凸显出某种哲学的性质(如数学的自由性、简单性、美学标准等),通过哲学思考加深数学理解,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参考文献]

1】马复.试论数学理解的两种类型——从R·斯根普的工作谈起【J】.数学教育学报,200l10(3)50

2】李淑文,张同君.“超回归”数学理解模型及其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1)2l-23

3】陈琼,翁凯庆.试论数学学习中的理解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1)17

4】谭玉华.关于数学教师的数学理解——基于一个成功的师范生培训案例的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1)8386

5】杨世明.原则与策略【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6】杨世明,周春荔,徐沥泉,等.MM教育方式:理论与实践【M】.香港:香港新闻出版社,2002

7】吴勤文,杨世明.TEC教学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M】.陈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