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沁珍、张成尧: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路径 2023-10-0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大中小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打破不同学段界限,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这里要求的“一体化”并非简单重复或数量拓展,而是根据思政教育工作新要求,在系统论视域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整体顶层设计,以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上下贯通和相互支撑,确保大中小学各系统内部的层级要素有机联系,达到各学段思政课形“散”神“聚”的育人效果。对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以及育人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在统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中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成效,是进一步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遵循和行动脉络。


一、聚焦共识:把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战略定位

2023 National Day

图片


图片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特殊性决定了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前,必须找准其特定的位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认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大价值。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现实要求

思政课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作为一门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它在党中央治国理政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思政课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塑造,有效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方面,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愈加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迫切需要在思想上形成统一共识。思政课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巩固青少年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党中央赋予思政课的重大使命任务。另一方面,思政课从中国国情出发,它本身所带有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等政治性属性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始终忠于政治性、凸显政治性,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1]。可以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强国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随着一体化建设的纵深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显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解,绝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必须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宏观视野,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国社会发展长盛不衰提供强力支撑。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现了新时代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在不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整体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忽视思政课的功能,“它始终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引领着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3],通过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这一人生关键阶段起到扶正滋养的作用。课程一体化是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点环节和核心单元,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重视“思政教育一体化”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思政课一体化”的提法。只有不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化思政课程体系的战略布局,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这也是践行“善用大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科学体现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是“新社会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这个“全面发展”是指身体和精神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能力得到发展,同时,社会性的联系和交往也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为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又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生在综合素质等横向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但是,关照学生整体发展,在纵向上形成系统整合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教育体系,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可或缺。我们所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同一学段学生在知识、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维度获得发展,而且要结合社会、家庭环境等影响因素考虑到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全面育人和整体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把学生的完整一生看作一个整体,将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作为教育的落脚点,在分层、分段施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思政课的整合性、持续性和递进性,在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的同时也兼顾学生自我个性完善的必要性,这就成为了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一个创新之举。


二、锚定方向: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目标向度

2023 National Day

图片


图片

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它关系着课程教学的价值,并为课程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思政课是一门承担育人职责的“人生大课”,肩负着独特的课程使命。而目标设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思政课的教学高度,更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预期效果。

(一)引领贯穿:始终保持总体目标统一化

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一个能够引领和贯穿思政课完整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起到“定向把舵”的统领作用,同时,它也是确定思政课课程内容、学段目标、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基础。因此,目标设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尤为重要。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是在大中小学全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信仰,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将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强国的奋斗当中。具体来说:第一,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铸魂育人。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具体细化到各个层级的分目标中,帮助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并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第二,要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标。当代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心骨。大中小学思政课要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同行者与创造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二)强调层次:有序推进学段目标阶段化

“大中小”体现了分段分层的教育模式,这是由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思维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吸收力的差异性决定的,同时也决定了思政课的分段分层。在总体目标的统摄引领下,各学段要充分尊重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设定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阶段目标,突出思政课的思想引导功能,以增强不同年龄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一,小学阶段注重启蒙道德情感。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习得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在外界的影响下产生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道德情感得到初步发展。在这一阶段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道德情感,使其产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第二,初中阶段注重强化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接班者和建设者的思想意识。初中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适应期,独立意识不断觉醒,认识能力相对提高。在这一阶段要夯实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基础,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时代新人打下牢固思想根基。第三,高中阶段注重培养政治素养。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明确的道德感等社会性情感,要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为中心,提升其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第四,大学阶段注重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听党话跟党走。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体系已相对完善,自我学习能力较强,他们关注社会,评判社会现象,具有积极强烈的参与意识。要着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时代新人的初心使命,坚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严格守位:力求实现教学目标精准化

每一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精准定位、分段落实。课时教学目标是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下位概念,实质上是对该学段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不意味着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各管一段”,而是要兼顾目标衔接性和发展性,避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无效重复”和“消极重复”。不同学段内部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精准划分为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三者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第一,正确把握各年级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大中小学都是由低中高年级组成的,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成长规律和知识结构,低年级重思政理论基础,中年级重思政能力培养,高年级重思政行为践行,通过习惯到方法、认知到实践、体验到理论的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一体化。第二,全学段每个年级要科学制定思政课程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从思政课教材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知识点和价值育人需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核心素养维度,设定具有相关性、阶梯性和综合性的单元教学标准。第三,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课时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课时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单位,明确每一节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能够具体划分和守好“责任田”,以最小单位的“分”目标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的“合”目标。


三、载体依托: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

2023 National Day

图片


图片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体现了一体化目标的内在要求。既要从整体上规划教学内容体系,也要从各部分设计教学内容特色,解决好教育对象的思想困惑。

(一)统整:建立系统完整的思政课内容体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贯穿性,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是推动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和抓手。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思政课是承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我国思政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建设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思政课的正确育人方向。无论思政 课课程名称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就是在全学段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授,坚定青少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学校思政课的课程主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各学段要在现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核心内容全面融入各个单元或章节中,讲授党的最新创新理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等教学内容比重。除此之外,还应涵盖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国家安全观、公共卫生安全、“四史”与国情、生态文明等主题教育。第三,坚持学科知识、价值情感、时事政策教育相统一。首先,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有其本身的基本理念,思政课作为大中小学必修课程,需按照学科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专门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切实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公共参与能力。其次,以价值情感为导向。大中小学思政课将反映真理、价值及本质规律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要融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涵养高尚精神品质。最后,以时政教育为补充。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立足时代之需,结合国内外现实境遇,适时完善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人生以及法治焦点问题,增强学生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

(二)分设:凸显思政课各阶段教学内容特色

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需要遵循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规律,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对教育内容进行分解和排列,形成相互联系、配置合理的教育内容序列,突出体现各阶段思政课内容的特殊性和阶序性。第一,小学阶段善用生活化内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小学思政课处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底位置,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方面的初步教育。由于小学生的记忆最初是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加之该群体具有注意力不稳定、注意范围较小、转移品质较差的特点,因此,要选用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感性材料,培养其爱自我、爱家庭、爱学校、爱同学、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社会性情感。通过讲故事、游戏化教学,让学生真切看到、听到、知道国家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养成正确的行为道德规范,培养其好思想、好品质、好习惯。第二,中学阶段充实体验性与认知性内容,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中学思政课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积累阶段。中学生思维较小学阶段已相对成熟,对待社会现象有基本的评判标准,这一阶段是“回归生活”教育理念的延续和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遵循“入学教育、青春期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法治教育、世界与中国教育”主线,在不同单元根据学生个性组织情景体验,设计指向教学目标的内容体验,让学生在承担角色责任中获得认同感和使命感。高中思想政治课更加侧重学科认知培养,教材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使高中生获得政治经济学常识、政治与法律常识、文化生活与哲学常识,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理解,将美好情感进一步深化为坚定的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等思想意识。第三,大学阶段聚焦理论探究与社会实践内容,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角色及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渴望获得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高校思政课要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一方面,六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历史教育等方面的学理性,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其中,讲清讲透基本原理、历史和现实逻辑等,满足大学生“知其所以然”的需求。另一方面,重视并落实社会实践教学,各学院要结合学科特色将思政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学习相联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磨炼意志,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社会责任感。


四、重要保障: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

2023 National Day

图片


图片

加强对思政课“一体化”的认同和支持,就需要所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资源、人员共同参与,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课程思政全课堂、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等方面贯通联动,形成有力保障。

(一)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思政教育共同体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还必须重视发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丰富思政课的社会生活内涵,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面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合力不足,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氛围不够的现状,必须要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家庭启蒙、学校奠基、社会延伸的“三位一体”共育新样态,这也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合力。第一,以家庭为基础,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思政课教育的联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基础,通过家教、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形成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可以为思政课提供鲜活的生活素材。第二,以学校为主阵地,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强基固本。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力量汇聚,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第三,以社会为舞台,实现社会教育与学校思政课教育的统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坚强保障。通过新媒体、融媒体等手段宣传思政课的重大价值,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歌颂榜样的力量,积极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在实施上同向发力,能有效解决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无力的困境。

(二)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拓展思政课建设多维空间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想与精神追求融入各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政寓于课程之中的新的教育理念,有效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观念,实现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课程思政的推进紧密联系,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发挥价值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共同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必须打破思政课“单兵作战”的僵局,深入挖掘各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专”与“德”相结合的课程目标。例如,在理工农医化等自然科学课程中将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等思政资源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在文史哲艺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课程教学在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上的统一,积极践行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使命。课程思政教育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需要各门课程在探索应用中找到教学规律。总之,就是要在大中小学构建互通式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将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浓厚爱国情怀、远大理想抱负、艰苦奋斗精神、创新创造思维等思政内容延伸到全学段的课程思政当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与文化观,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根据学科和专业特色开展好隐性教育,从而弥补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拓展思政课建设的教学范围和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课堂交融,最终在立德树人与培养时代新人上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三)加强师资队伍联动,提升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意识

思政课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思政课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群体为核心形成共同体,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可靠师资队伍保障。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在观念上真正形成一体化意识。观念是行为得以落实的前提和基础。大中小学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对一体化育人意识尚未完全理解、教学观念“只顾一段渠”等问题,导致各学段教师交流不足,阻碍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为此,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认真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深刻领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从内心深处认同“一体化”理念,并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看作当前和未来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和共同使命,从精神上达成职业伦理共识。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在实践中努力增强一体化本领。“一体化”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一体化育人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定期沟通交流各自学段思政课存在的教学难点和困惑,打破教研壁垒。学校也要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创造有利沟通渠道,组织各级各类培训、比赛,如开展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共上一堂课活动,通过相同的主题展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采,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学科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3]王易,田雨晴.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3(3):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