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的“留白” 2023-10-07
网站类目:研究成果获奖 姓名:张燕莉 所在单位:江阴市青阳中学 获奖类别:论文评比 获奖级别:市级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2011-05-20 评比部门:无锡市教育学会 发表刊物: 刊物级别:市级 发表时间:0000-00-00

高效课堂中的“留白”

【内容摘要】“留白”源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旨在在画面布局上留下一片空白,给观者一个想象的空间。“留白”运用于课堂教学,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思考,实践,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真正的收获,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留白     技巧    高效


“留白”,最早见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中,力在使其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绝妙境界。旨在留给欣赏者思考体味的空间。同样课堂中的“留白”意指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有实践的空间。

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大单元教学设计,情境化教学体悟,都要求学生自主体验、体悟、探究,而教师也应由传统的“孔夫子式”讲学,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的角色去转变,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成为不少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问题。再加上“五严”禁令的提出,学生在校时间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安排,那种传统的教育理念“课上不成,课后补”,已经成为一种“奢望”。由此,向课堂要效率成为当下教育的首要任务,力求高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的思考空间是无限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思考,完成教学目标,老师的角色该如何扮演,课堂设计该如何选择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之产生。新课改的实施一方面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挖掘文本,课堂,形成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推动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更好的规划自己。教学相长,才是教育的长远之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效课堂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给学生留足可以自主思考、提炼、总结、归纳、梳理的时间,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实践而获得一定的学习能力,经验总结,这个过程远比老师的经验传授来的更加生动,更加难忘,这就是课堂上“留白”的妙处。

如何使“留白”行之有效,首先关键的应该是: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渗透“留白”意识。传统教师“满堂灌”,教师的职能似乎已经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衷,学校变成了培养“刷题”争高分的“机器”,学生厌恶学,老师疲惫教,教师期盼有思想、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就变成了“奢望”。迎着新课改的浪潮,教师们在努力,努力标榜新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此看到一幅幅这样的画面,在教师的面带微笑下,学生思维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课堂的“活跃性”得到了彻底的体现。一时之间课堂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长此以往,教师的作用也完全被取代了。确实我们反对僵化、死板的课堂,但是我们并不一味追求“活跃”的课堂,更何况课堂的有效性并是不用简单的活跃二字去衡量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注意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论教,相信有时候“沉默是金”。

课堂是一个“交互式”的教学场所,有老师的教授、激发,有学生的学习、模仿、创造等,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一味追求看似的“热闹”“自主”,变得“杂乱无章”,而最终导致和教学目标南辕北辙。但是课堂中适当的“静默”,有时也是一种“生成”,把这个空间留给学生。例如学生在面对一部具有深刻的主题,深沉的情感的作品时,需要选择沉默,在沉默中静心感受,深入思考。这种沉默最接近于人自然的阅读状态,因此能真正获得主动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而这时教师就需要有留白的意识,让课堂“安静”下来,让学生专注于问题思考,让他的思绪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一个可以发挥的契机,让他可以静心获得体悟,生成表达,这其实又是一个激活思维的过程。

另一方面,教师的“满堂讲”又做对了什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虽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师并不多。部分教师在响应号召,呐喊几声之后,又回到穿新鞋走老路,缘木求鱼,茫茫然不知归路的道路上。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习惯“沉默”,害怕学生的沉默,一提出问题,总希望学生能够快速而又准确的予以回答,充分回应自己的预设,教师自我感觉自己的教学非常自然,非常顺利,这是一堂成功的课。而一旦学生的回答不能尽如人意或是表现为沉默,未免教学过程与自己的备课相违背,教师会赶紧越俎代庖,讲解灌输,因此课堂必然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满堂灌中教师总认为教师讲重于学生总结,迫于教育的功利性,许多教师宁愿满堂讲而不愿意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讨论和当堂练习,从中学生真正又能收益多少。因此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抱怨,反复讲,反复错。不要责怪学生的不懂,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在某个难点上教师并没有留足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去冥想,去涵咏,导致最后学生只能死记,这就是教育的相对作用。更何况从教师自己预设的角度去评判课堂的实施显然是不可取的。同时满堂讲看起来教师累但比起组织课堂教学来要更加容易,这也是教师“惰性”的表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让教师成为学生学法的引领者,这才是高效课堂应该具备的。

在教学面临改革的前提下,教师不可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让学生彻底“动”起来,也要克服“冷场”现象。课堂需要留白,它不是教学流程的断流,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教学中的留白展示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之美。留白不等于冷场,不等于空白,更不等于教学的失败。相反,适当的留白可以为课堂的高潮蓄势。那么如何把握留白的技巧呢?

首先是把握好问题的指向。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指向决定了“留白”的设置。如果教师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或者问题太浅,学生不屑于思考;或者问题太难,学生无力思考;或者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向,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这些都会导致“留白”失去意义。例如一些基础知识的识记,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前预习,或是由教师针对一单元的学习进行检测,达到积累的目标,就不必为了是个生字词再利用课堂时间就行记忆。“留白”应该落在实处。

“留白”于课堂情境的设置。一部好的作品其中的情感能够起到浸润身心的作用。当学生的情感已经沉浸于作品中的时候,教师非得强行将他们从课文的情境中牵引到教师所希望的思维轨道上,认为自己一言不发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从而忽略学生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需要,降低学生的阅读兴味,再而使得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失掉主动参与的热情,那么再好的作品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就缺乏了对美的自我欣赏与鉴定力了。例如在学习《致橡树》,《我有一个梦想》时,听完名家朗诵之后,给予学生回味的时间,相信此时无声胜有声,比教师马上生硬剖析,收效更大。教师宁可留驻时间,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留白”于教学重难点之上。讲得多、讲的细、讲的全,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在课堂的上的思。我们坚持学生都会的少讲,再将讲也不会的不讲,精讲于学生能够通过调动自己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知识进行选择、加工、改造,从而解决课文的症结所在的教学重难点上。将留白留于此处,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方面能够得到最大发挥,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地探究者和创造者,从而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见解。例如:小说鉴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小说主题分析,可以是多角度的。如《祝福》中关于祥林嫂之死的问题,答案是多元化的,“谁是凶手?”学生能够根据文本找到合适的理由佐证,而教师则是在旁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调控的作用,充分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是教师与资料的解读话语所无法替代的。

其次是把握时间的长度。好的课堂留白应该是留而不流白而不空的,很好的把握一个“度”。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提出“等待时间”这一概念,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留白”时间的掌握首先要基于对学情的足够了解,对于难的问题学生是否具备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合理的学习手段,撬开问题的关键。留足时间也许可以使一部分同学能够有更多充足的时间完善自己的表达,使其更加从容,以便之后更愿意参与课堂。所以“留白”一定要符合基本的规律,在基本的“等待时间”中使得学生能清楚把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更为准确的找到回答的区间。同时在适当的问题上又留长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能,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力求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学生能够找到切入点。

最后注意“留白”的形式。“留白”的形式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文字补白、师生语言,也可以是图像、网络资料。切不要将“留白”趋于僵化。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优秀的教师首先等学会放手让学生学,适当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将课堂进行“补白”,真正让学生体验情境,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挥。

课堂留白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智慧,需要教师不断渗透“留白”的思想,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完成对自我的一个超越,让教师的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有机统一,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马海霞,谷庆民,王奕,曹瑞昌.课堂教学“留白”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

[2] 黄萍.“留白”与学法渗透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