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进课堂”:教科研应有的视角和样态 2023-10-0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课题进课堂”:教科研应有的视角和样态

陆启威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所

摘    要:“课题进课堂”是一项基于现场教科研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科研的重大转型。教科研必须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课题进课堂”就是教科研关注教师教学困惑、直面教学现场的迫切需要和生动体现。“课题进课堂”就是通过适合的路径,将教科研拉回教育的主场,切实发挥教科研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干预作用。
关键词:课题进课堂;教科研;教育教学实践
       为有效推进基础教育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引导广大教师扎根教学实践做科研,充分发挥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干预作用,江苏省无锡市于2019年下半年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学校中遴选了65所作为“课题进课堂”的项目学校,并从大市层面开展“课题进课堂”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课题进课堂”活动不仅让教师学会了教科研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更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专业发展。
一、什么是“课题进课堂”
      “课题进课堂”活动,就是以课题的思想和主张指导教学活动,以课题研究的诸多假设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参考,进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乎课题思想要求的处理,以此检验课题假设的应用可能和效果。课题研究课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问题有很多,但在一节课上只能研究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问题,那么,本节课可以研究或只能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其二,如何依据课题研究的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并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组织和实施,这样的课就是课题研究课,这样的活动就是“课题进课堂”活动。
二、为什么要让“课题”进“课堂”
       实施“课题进课堂”,需要纠正两个方面问题:过去课题研究只注重文本解读和梳理,不重视实践的探索;只注重高大上的理论演绎,却忽略实践的可行与否和教师的研究需求。开展“课题进课堂”研究活动,就是要让教科研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赋予教科研新的生命和价值,切实发挥教科研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功能。
三、课题何以能够进课堂
1. 什么样的课题可以进课堂
       这是课题进课堂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现实的课题研究来看,不是所有的课题都可以进课堂。有些课题可以进课堂,有些课题则不必进课堂。可以进课堂的课题一定是那些有学科背景,或必须立足于课堂实践的课题,而且这类课题也只有在课堂实践中才能付诸研究,并完成研究任务,如“学科深度学习研究”“学生思维可视化研究”“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翻转课堂研究”“学生思辨性阅读研究”等。一句话,但凡涉及课程和教学改革内容的课题,都可以走进也必须走进课堂。
2. 课题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课堂
       很多课题需要进课堂,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课题进入。同一学科,有些课的内容和教学很契合课题研究,但有些课的内容和教学却不利于贯彻课题的思想。因此,课题进课堂之前,要对学科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选择并确定与课题研究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作为课题进课堂的研究内容。与此同时,还要研究和思考课题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课堂,确定课题进课堂的路径和方法。
       课题进课堂的路径可以有这样三种。一是以一节课的方式介入。如果一节课完全基于课题研究进行设计,教师就可以将课题进行分解,选取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问题进行研究,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贯彻课题研究的思想。二是以一个教学片段介入。课题研究不必占满整个课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某个适宜的环节介入。三是以作业的形式介入。如当下很多地区和学校开展的“极课大数据研究”,就是针对学生作业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学生作业可以暴露教与学的很多问题。这些都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能的办法和策略有哪些?针对学生作业问题进行研究,不光是课题进课堂需关注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3. 课题进了课堂以后怎么办
       课题进课堂的目的,就是考量和验证课题假设的正确与否,并据此得出结论,提炼观点。因此,课题在进入课堂实验后,情况怎样?结果如何?必须进行效度的评价和考量。课题进课堂的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即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于学生参与情况,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专注程度和情绪状态等方面作出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和教师的对答、学生的汇报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量;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直接对作业整体成绩、个体表现及优秀率和差错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利用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结果与课题研究预期效果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形成新的思考和认识。
四、怎样让“课题”进“课堂”
开展“课题进课堂”活动,就是要上好“课题研究课”。教师上课题研究课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并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课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二是如何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这是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课题研究课设计的基础。接下来,笔者尝试以课题“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学科统整教学研究”和教材内容“生态系统”(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来谈谈如何寻找课题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上的契合点。
       首先,梳理“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学科统整教学研究”这一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从“学科统整”类型上看,可以有“单元统整”“跨学科统整”“主题统整”“任务统整”等;从“学科统整”方式上看,可以有“嵌入式”“延伸式”“逢合式”“重组式”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课堂上需要教学的教材内容——“生态系统”。按照以往的教学安排,就是沿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实施教学,即先教学“食物链”,再教学“食物网”,最后教学“生态系统”。其实,教材的这些内容对于当下很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没必要再一步步教授了。鉴于此,我们就可以对这一单元的几节内容进行整合,从课题研究中“学科统整”这一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的方式上,按照“学科统整”中的“重组式”要求对整个单元里的三节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整个单元内容的教学。
2. 酝酿融入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
       找到课题研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契合点以后,教师怎样进行教学的重组和建构呢?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发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生态系统”,旨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认识生态平衡,进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于是,我们就可以以最后一节“生态系统”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由此延伸到前两节内容的学习。首先,播放一段“草原生态”视频,或出示一幅“草原生态”图画,让学生说出其中动植物的名称,教师将学生说出的动植物的图片逐一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食物联系,并让学生到黑板上用粉笔逐一画出不同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接着,学生到黑板上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将原来的直线改成箭头(箭头指向强者),进而告诉学生这种用箭头标出几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就是食物链。最后,让学生整体看一看黑板上画出的这些纵横交错的食物链,学生很容易看出这些纵横交错的食物链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于是也就很自然地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如此“重组”,将整个单元进行结构化的理解和表达,使学生形成清晰而深刻的认知。
3. 做好教学效度的比对与分析
       在课题研究课的执教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作出效度的考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收获和结论,也可以引发出新的建议和思考。比如,本课在“重组式”假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学生参与情况和整体学习氛围较好,但对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性质和表达式略显生疏。这就给教师“重组式”提出新的要求:对教材内容“重组”教学后,需要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强化,或通过课堂练习,或通过实践应用,强化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另外,对于一些生源基础薄弱的学校,这样的“重组”也许很难奏效。对此,可以从第一节“食物链”开始教学,但不必按照传统教学进度进行,可以将“食物链”教学作为基点,引申到“食物网”和“生态系统”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和研究,让我们想到从最后一节“生态系统”入手进行学科单元统整,是从面到点的“重组”;而从第一节“食物链”为起点的学科统整,则是从点到面的“重组”。这就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设计。当然,一节课上下来,我们只对本单元三节内容作了“知识的重组”,那么可否进行“方法重组”和“思维重组”呢?上述所有的反思和设想,都可作为我们下一节课进行课题研究的新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

阅读感悟:本文无疑对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实践研究课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障,也为青年教师指明了一条主要的课题研究方式方法,一解普通教师课题实践困惑的燃眉之急,极具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对“课题进课堂”有了明确的认识,更对什么时候需要“课题进课堂”,怎么开展课题进课堂实践进行了案例式指导,相信青年教师们定是醍醐灌顶,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