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矛盾冲突——小说教学的“牛鼻子”
2023-10-01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矛盾冲突——小说教学的“牛鼻子”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李秋云
【摘要】
小说离不开具体的情节,情节的精彩需要设置多维度、立体化的冲突。矛盾冲突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灵魂所在。矛盾的产生与发现、张力的存在与消解为小说教学打开了一扇门,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矛盾存在的意义,同时合理地引发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情境,将有利于小说教学走向深入。
【关键词】小说教学;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世间万物与生俱来的特质:光明是黑暗的对立面,喜悦是悲伤的对立面,真善美是假恶丑的对立面……矛盾冲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时间冲突”“利益冲突”等等,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也暗示着一种冲突:你穿这件衣服,就不能穿那件衣服;你吃哪样东西,就不能吃其他东西;你看那个电视频道,就不能看这个电视频道……
优秀的小说往往离不开矛盾冲突的推动,美国作家诺亚·卢克曼在《情节!情节!》一书中说:“一切冲突,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是与自我的战斗。”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可以展现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彰显小说主题,所以阅读小说不妨聚焦小说中的矛盾之处,运用交替讲述、对比阅读、还原分析等方法切实解决小说教学的问题。
剖析:梳理矛盾冲突的主要类型
笔者梳理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文本,认真研读了小说的情节,按照黑格尔的戏剧性冲突论述,将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分为以下三类:
1. 自然环境冲突
自然冲突便是在自然层面、由自然力量而非人力引发的冲突,包括物理环境
层面和生理层面,前者包括如地震、饥荒等通过外在非人力量危及人物生存的冲突,后者包括如疾病、残疾、性情缺陷、天赋或能力不足等生理层面的非人力量危机人物生存的冲突。比如六年级的小说《桥》,开篇就交代“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暴发,危险来袭,村民们乱成一团,纷纷逃生。这一刻,人类显得如此渺小,继而引出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群众逃生。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贯穿了整篇小说。
2. 伦理秩序冲突
“伦理”即社会共同体生活中实际存在且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价值观念和
制度。“伦理秩序冲突”,顾名思义,就是人物的言行相悖于社会秩序、传统习俗等。在《景阳冈》这篇小说中,不断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店家的酒名为“三碗不过冈”,但武松喝了十八碗还执意过冈;上冈看见了大虫伤人的印信榜文,但仍决意上冈;遇到大虫,梢棒折断,没想到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吸引读者的兴趣,增强了阅读体验。
3. 自我否定冲突
自我否定冲突的特点是,人物拥有一个主观愿望,然后采用一系列他认为可以实现愿望的行动,然而却恰好造成了、或者认识到了与主观愿望绝对对立的客观现实。在小学阶段的小说文本中,多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例如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作者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主要通过桑娜纠结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一方面想要收养邻居的两个孩子;另一方面自己家庭贫寒,无力支撑,生怕遭到丈夫的反对。在这个大冲突的背景下,穷人不穷的主题得以彰显,渔夫夫妇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令人感动。
寻绎:探究矛盾冲突的语用意义
1.人物形象的放大镜
小说中的人物绝对不是孤立的,势必会与生活的环境,周遭的人事物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小说的主要人物就生活在一系列的矛盾之中,其中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情节、人物、主题与之密切相关,找到了主要矛盾,也就找到了小说的立足点,通过分析矛盾,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收养和不收养的冲突 (穷人不穷)
桑娜内心的冲突 桑娜对渔夫的认知 渔夫对桑娜的认知
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如上图所示,托尔斯泰的《穷人》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收养孩子和家贫的冲突,在这个大冲突的背景下,小说的主题得以彰显,渔夫夫妇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令人感动。
2.故事情节的助推剂
矛盾有产生、发展、高潮、解决四个过程,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一致,分析小说矛盾的变化也就是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分析情节的发展也就能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挖掘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要矛盾始终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矛盾的解决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同时也是主人公性格塑造完成之时。
(高潮)
人与环境的冲突 群众与党员的冲突 老汉与小伙子的冲突 小伙子与老汉的冲突 祭奠
如上图所示,《桥》一文中有连续不断的矛盾冲突,都是伴随着情节的推动而产生的,并且矛盾在不断升级,形成了悬念,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答案似乎又呼之欲出,直到最后的祭奠,才交代出老汉与小伙子之间血浓于水的父子关系,至此所有的矛盾得以解决,疑惑解开,老汉的形象在读者内心的震撼中立了起来。
3.小说主题的着落点
归纳小说的主题脱不开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的中心是围绕矛盾展开的,矛盾的冲突、解决又突显了小说的主题。
环境描写的冲突 小姑娘和老头的冲突 小姑娘和老兵的冲突
例如《在柏林》这篇小说,老兵的家庭实则是千千万万个战争受害家庭的缩影,文中的三次冲突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我们读懂了这几个充满矛盾的镜头,就理解了反战这个宏大的主题。
探索:教学矛盾冲突的实践策略
孙绍振先生说:“对于文章的分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课堂教学中,抓住矛盾设计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课堂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下面笔者将结合几个教学实例谈一谈,基于矛盾点设计的小说阅读教学的三个策略。
1. 聚焦矛盾人物,交替讲述,梳理情节
在小说中,矛盾的发展与情节的发展基本一致,所以在梳理情节时,不妨先梳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正面人物为了达成愿望而做了什么,反面人物出来阻挠,设置障碍,正面人物克服障碍……把矛盾之处一一罗列出来,再进行交替讲述,理清文本。以下是薛法根特级教师执教《半截蜡烛》的片段:
师:这是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小小说。那么这篇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呢?
生: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两个中尉、一个少校。
师:这个人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生: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师:这3个人物我们可以说是正面人物。另三人是……?
生:反面人物。
师:作为奖励,你可以把3个正面人物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师:反面人物的作用是给正面人物制造麻烦的。而正面人物是给反面人物解决麻烦的。那么,反面人物给正面人物制造了什么麻烦?正面人物又是怎么解决麻烦的?边读边用合适的词语概括。
生板书: 点燃蜡烛 再次点燃蜡烛 夺回蜡烛
拿出油灯吹灭蜡烛 搬柴生火取走蜡烛 上楼睡觉端走蜡烛
师:小说中的人物是讲故事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会发生冲突,于是就会发生情节。
师板书:冲突、情节。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些情节。
生根据板书读情节。
师:这篇小说一点都不乱,是怎么写的?怎么做到的?孩子们,你们看小说的描写先写反面人物再写正面人物,再写反面人物再写正面人物。这样一来一回的描写就叫做交替叙述。现在请同学们再交替讲述故事的情节。
在这个板块中,薛老师风趣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小说的秘密就在于反面人物不断地制造麻烦,正面人物不断地解决麻烦,从而发现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形成了矛盾冲突,并把这种讲述称为“交替讲述”,感受如过山车一般的“惊叫之旅”。
2. 聚焦矛盾语言,对比阅读,解读形象
读懂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途径有很多,言行举止处处皆是学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一人物前后矛盾的语言,进行对比阅读,进而思考造成矛盾的原因,在不断地分析中,人物的形象就立体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可以从这对夫妇的语言中看出来。笔者观察了一位教师的视频课,发现教者就是抓住了前后矛盾的语言来解读人物形象的,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文章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他们的语言中对于勒的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生:一开始是“坏蛋”“流氓”,因为于勒不务正业,行为不当,糟蹋钱。后来从信里知道于勒赚了大钱,觉得他是个“正直而有良心”的人。但最后知道了于勒的真实身份,菲利普夫妇认为于勒还是“贱”和“流氓”。
师: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你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矛盾的语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我发现都取决于金钱。于勒没钱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冷漠的,六亲不认的,生怕于勒拖累了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听说于勒有钱了,他们又千方百计地想要亲近于勒。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从这样矛盾的语言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菲利普夫妇?
生: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唯利是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胜过亲情。
以上教学片段通过抓住了矛盾的称谓,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矛盾的主因,从而认识到人物形象。
3. 聚焦矛盾行为,还原分析,挖掘主题
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角度新奇,分析鞭辟入里,他一直推崇的“还原法”,其实很适合用来分析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教师可以抓住看似矛盾的语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首先根据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等找出作品中的矛盾行为,继而按照以往经验进行还原,再借助“比较法”去发现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目的,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小说的深刻主题。笔者在执教《景阳冈》这篇课文的时候,关注到了文中武松矛盾的行为:
师:直到看到榜文,武松才真正相信山上有老虎。如果是普通人会怎么样?
生:肯定转头就跑,绝对不会上冈。因为老虎非常凶猛,可能就丢了小命。
师:是的,但武松是怎么做的?
生:武松竟然执意要上冈。
师:普通老百姓唯恐避之不及,而武松一意孤行,孤身上岗。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武松非常勇敢。
生:武松神勇有力,很了不起,是一个打虎英雄。
以上片段,教者引导学生关注了武松的矛盾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先对文本进行还原,再比较分析,很好地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武松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景阳冈》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呼之欲出:表达了对武松的敬佩和赞扬。
肖培东老师说:“文学作品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大多充满着矛盾,使作品充满张力……矛盾可以使作品跌宕起伏,张弛有度,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在教学小说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冲突”这一牛鼻子,准确把握并分析,从而体会人物形象,明晰小说主题。这是小说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师长期坚持,一定能让小说的教学走向深处。
【引用】
[1]唐红松.基于矛盾探究的小说阅读教学策略[J].读写月报,2020(21):12-15.
[2]严金雷.运用矛盾分析法 培养小说解读能力[J].科普童话,2019(39):105.
[3]李东.小说阅读教学中巧设矛盾细读课文[J].课外语文,2018(36):129.
[4]刘晓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说文本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18):86-87.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李秋云
【摘要】
小说离不开具体的情节,情节的精彩需要设置多维度、立体化的冲突。矛盾冲突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灵魂所在。矛盾的产生与发现、张力的存在与消解为小说教学打开了一扇门,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矛盾存在的意义,同时合理地引发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情境,将有利于小说教学走向深入。
【关键词】小说教学;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世间万物与生俱来的特质:光明是黑暗的对立面,喜悦是悲伤的对立面,真善美是假恶丑的对立面……矛盾冲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时间冲突”“利益冲突”等等,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也暗示着一种冲突:你穿这件衣服,就不能穿那件衣服;你吃哪样东西,就不能吃其他东西;你看那个电视频道,就不能看这个电视频道……
优秀的小说往往离不开矛盾冲突的推动,美国作家诺亚·卢克曼在《情节!情节!》一书中说:“一切冲突,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是与自我的战斗。”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可以展现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彰显小说主题,所以阅读小说不妨聚焦小说中的矛盾之处,运用交替讲述、对比阅读、还原分析等方法切实解决小说教学的问题。
剖析:梳理矛盾冲突的主要类型
笔者梳理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文本,认真研读了小说的情节,按照黑格尔的戏剧性冲突论述,将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分为以下三类:
1. 自然环境冲突
自然冲突便是在自然层面、由自然力量而非人力引发的冲突,包括物理环境
层面和生理层面,前者包括如地震、饥荒等通过外在非人力量危及人物生存的冲突,后者包括如疾病、残疾、性情缺陷、天赋或能力不足等生理层面的非人力量危机人物生存的冲突。比如六年级的小说《桥》,开篇就交代“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暴发,危险来袭,村民们乱成一团,纷纷逃生。这一刻,人类显得如此渺小,继而引出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群众逃生。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贯穿了整篇小说。
2. 伦理秩序冲突
“伦理”即社会共同体生活中实际存在且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价值观念和
制度。“伦理秩序冲突”,顾名思义,就是人物的言行相悖于社会秩序、传统习俗等。在《景阳冈》这篇小说中,不断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店家的酒名为“三碗不过冈”,但武松喝了十八碗还执意过冈;上冈看见了大虫伤人的印信榜文,但仍决意上冈;遇到大虫,梢棒折断,没想到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吸引读者的兴趣,增强了阅读体验。
3. 自我否定冲突
自我否定冲突的特点是,人物拥有一个主观愿望,然后采用一系列他认为可以实现愿望的行动,然而却恰好造成了、或者认识到了与主观愿望绝对对立的客观现实。在小学阶段的小说文本中,多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例如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作者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主要通过桑娜纠结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一方面想要收养邻居的两个孩子;另一方面自己家庭贫寒,无力支撑,生怕遭到丈夫的反对。在这个大冲突的背景下,穷人不穷的主题得以彰显,渔夫夫妇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令人感动。
寻绎:探究矛盾冲突的语用意义
1.人物形象的放大镜
小说中的人物绝对不是孤立的,势必会与生活的环境,周遭的人事物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小说的主要人物就生活在一系列的矛盾之中,其中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情节、人物、主题与之密切相关,找到了主要矛盾,也就找到了小说的立足点,通过分析矛盾,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收养和不收养的冲突 (穷人不穷)
桑娜内心的冲突 桑娜对渔夫的认知 渔夫对桑娜的认知
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如上图所示,托尔斯泰的《穷人》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收养孩子和家贫的冲突,在这个大冲突的背景下,小说的主题得以彰显,渔夫夫妇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令人感动。
2.故事情节的助推剂
矛盾有产生、发展、高潮、解决四个过程,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一致,分析小说矛盾的变化也就是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分析情节的发展也就能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挖掘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要矛盾始终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矛盾的解决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同时也是主人公性格塑造完成之时。
(高潮)
人与环境的冲突 群众与党员的冲突 老汉与小伙子的冲突 小伙子与老汉的冲突 祭奠
如上图所示,《桥》一文中有连续不断的矛盾冲突,都是伴随着情节的推动而产生的,并且矛盾在不断升级,形成了悬念,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答案似乎又呼之欲出,直到最后的祭奠,才交代出老汉与小伙子之间血浓于水的父子关系,至此所有的矛盾得以解决,疑惑解开,老汉的形象在读者内心的震撼中立了起来。
3.小说主题的着落点
归纳小说的主题脱不开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的中心是围绕矛盾展开的,矛盾的冲突、解决又突显了小说的主题。
环境描写的冲突 小姑娘和老头的冲突 小姑娘和老兵的冲突
例如《在柏林》这篇小说,老兵的家庭实则是千千万万个战争受害家庭的缩影,文中的三次冲突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我们读懂了这几个充满矛盾的镜头,就理解了反战这个宏大的主题。
探索:教学矛盾冲突的实践策略
孙绍振先生说:“对于文章的分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课堂教学中,抓住矛盾设计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课堂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下面笔者将结合几个教学实例谈一谈,基于矛盾点设计的小说阅读教学的三个策略。
1. 聚焦矛盾人物,交替讲述,梳理情节
在小说中,矛盾的发展与情节的发展基本一致,所以在梳理情节时,不妨先梳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正面人物为了达成愿望而做了什么,反面人物出来阻挠,设置障碍,正面人物克服障碍……把矛盾之处一一罗列出来,再进行交替讲述,理清文本。以下是薛法根特级教师执教《半截蜡烛》的片段:
师:这是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小小说。那么这篇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呢?
生: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两个中尉、一个少校。
师:这个人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生: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师:这3个人物我们可以说是正面人物。另三人是……?
生:反面人物。
师:作为奖励,你可以把3个正面人物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师:反面人物的作用是给正面人物制造麻烦的。而正面人物是给反面人物解决麻烦的。那么,反面人物给正面人物制造了什么麻烦?正面人物又是怎么解决麻烦的?边读边用合适的词语概括。
生板书: 点燃蜡烛 再次点燃蜡烛 夺回蜡烛
拿出油灯吹灭蜡烛 搬柴生火取走蜡烛 上楼睡觉端走蜡烛
师:小说中的人物是讲故事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会发生冲突,于是就会发生情节。
师板书:冲突、情节。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些情节。
生根据板书读情节。
师:这篇小说一点都不乱,是怎么写的?怎么做到的?孩子们,你们看小说的描写先写反面人物再写正面人物,再写反面人物再写正面人物。这样一来一回的描写就叫做交替叙述。现在请同学们再交替讲述故事的情节。
在这个板块中,薛老师风趣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小说的秘密就在于反面人物不断地制造麻烦,正面人物不断地解决麻烦,从而发现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形成了矛盾冲突,并把这种讲述称为“交替讲述”,感受如过山车一般的“惊叫之旅”。
2. 聚焦矛盾语言,对比阅读,解读形象
读懂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途径有很多,言行举止处处皆是学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一人物前后矛盾的语言,进行对比阅读,进而思考造成矛盾的原因,在不断地分析中,人物的形象就立体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可以从这对夫妇的语言中看出来。笔者观察了一位教师的视频课,发现教者就是抓住了前后矛盾的语言来解读人物形象的,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文章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他们的语言中对于勒的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生:一开始是“坏蛋”“流氓”,因为于勒不务正业,行为不当,糟蹋钱。后来从信里知道于勒赚了大钱,觉得他是个“正直而有良心”的人。但最后知道了于勒的真实身份,菲利普夫妇认为于勒还是“贱”和“流氓”。
师: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你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矛盾的语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我发现都取决于金钱。于勒没钱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冷漠的,六亲不认的,生怕于勒拖累了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听说于勒有钱了,他们又千方百计地想要亲近于勒。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从这样矛盾的语言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菲利普夫妇?
生: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唯利是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胜过亲情。
以上教学片段通过抓住了矛盾的称谓,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矛盾的主因,从而认识到人物形象。
3. 聚焦矛盾行为,还原分析,挖掘主题
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角度新奇,分析鞭辟入里,他一直推崇的“还原法”,其实很适合用来分析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教师可以抓住看似矛盾的语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首先根据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等找出作品中的矛盾行为,继而按照以往经验进行还原,再借助“比较法”去发现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目的,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小说的深刻主题。笔者在执教《景阳冈》这篇课文的时候,关注到了文中武松矛盾的行为:
师:直到看到榜文,武松才真正相信山上有老虎。如果是普通人会怎么样?
生:肯定转头就跑,绝对不会上冈。因为老虎非常凶猛,可能就丢了小命。
师:是的,但武松是怎么做的?
生:武松竟然执意要上冈。
师:普通老百姓唯恐避之不及,而武松一意孤行,孤身上岗。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武松非常勇敢。
生:武松神勇有力,很了不起,是一个打虎英雄。
以上片段,教者引导学生关注了武松的矛盾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先对文本进行还原,再比较分析,很好地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武松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景阳冈》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呼之欲出:表达了对武松的敬佩和赞扬。
肖培东老师说:“文学作品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大多充满着矛盾,使作品充满张力……矛盾可以使作品跌宕起伏,张弛有度,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在教学小说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冲突”这一牛鼻子,准确把握并分析,从而体会人物形象,明晰小说主题。这是小说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师长期坚持,一定能让小说的教学走向深处。
【引用】
[1]唐红松.基于矛盾探究的小说阅读教学策略[J].读写月报,2020(21):12-15.
[2]严金雷.运用矛盾分析法 培养小说解读能力[J].科普童话,2019(39):105.
[3]李东.小说阅读教学中巧设矛盾细读课文[J].课外语文,2018(36):129.
[4]刘晓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说文本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18):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