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本”,课堂教学才能根深叶茂——评蔡成德老师专项课题研讨课的《蒹葭》(徐玲) 2017-10-27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蔡成德 所在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17-10-23 执教地点:南菁实验 执教内容:《诗经.蒹葭》 参加对象:语文组老师

扎根于“本”,课堂教学才能根深叶茂

——评蔡成德老师专项课题研讨课的《蒹葭》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徐玲

 

今天有幸聆听了蔡成德老师的“学生板书”专项课题研讨课——《蒹葭》。

四十分钟的课堂蔡老师带着学生和听课老师在《诗经》美丽的语言文字“溯游从之”,感觉美美的,这是一堂味道纯正的诗歌阅读课。细想蔡老师的课之所以能够带给人如此美妙的感受,一方面源于老师扎实的文本细读功力,另一方面源于老师丰厚的学识积累,同时近几年潜心研究的教学活动也在课堂中彰显活力。下面就本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教学环节谈谈我的看法。

印象一:教学设计立足生本。

一堂好的课,一定不能忽略学生立场,只有考虑到学生的情况需求,课堂才会更有效。本课第一个教学环节便是让三位学生上黑板默写分别默写三节,并且默写时分行分列排列,这个教学活动表面看似在检查学生前一天作业(背诵)的完成情况,实际是教师匠心安排的本课的教学起点,从学生的默写出发,就是教师生本立场的体现。在学生的批改纠错过程中发现,老师的分列方式,很容易就引导学生发现章节异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诗经》的“重章叠句”形式。恰巧三位上黑板的学生,把第一句都默成了“蒹葭苍苍”,教师就利用学生的这个失误,以替学生辩护的方式指出,既然“苍苍”“萋萋”“采采”是三个同义词,为什么不能都写成“蒹葭苍苍”? 从而巧妙地让孩子知道这是为了每个章节押韵的需要,顺势让孩子们找出了每一个章节的韵脚,让学生发现押韵的规律。所有这个活动的设计生成,都源自“生本”,尊重学生的原初和认知规律,借助《诗经》这个诗歌文本特点,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课堂逐渐丰满。

印象二:课堂活动基于语文课根本。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曾经说,“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蔡老师的这堂课就很好地诠释了黄老师的这个理念。课堂上老师不仅设计了丰满的活动,而且活动都基于语文课的特点,基于语文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训练。

本课中第二个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学生板书,在每一节中变化之词后面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批注。这是为了让学生彻底了解诗歌本意,探究重章叠句这一形式背后的深层内容。果然,通过批注,学生们明白了三节诗之间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追寻的过程变化,明白了文本从三维角度表现“追寻”的艰难。同时抓住一个“宛”字,探究出“追寻”目标虽然不断靠近,但总是无法抵达。

学生批注活动的设计,既符合诗歌语言凝炼的特点,要想更好地理解诗意,批注肯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同时批注玩味的是语言文字,切合语文课应以语言为核心的前提。

印象三:教学凭借根植于文本。

    本课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教学创意,就是课堂中教学凭借的巧妙使用。教师巧用琼瑶的《在水一方》作为教学凭借,并在课堂上呈现了三次,三次借用形式、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在教学初,蔡老师让学生安静听歌,并且让学生猜“今天我要上什么”。这次歌曲的引入,我暂且理解为教者想要课前营造氛围,并能及时导入《蒹葭》,让学生初步感知《蒹葭》的诗意情境。第二次是帮助学生理解三个维度表现艰难,借助歌词“靠水而居”一下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第三次是整堂课教师讲解结束后,教师借整首歌再次把学生带入诗歌意境,这次聆听是建立在学生对整首诗完全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学生是沉醉的。把歌曲引入课堂,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跟《蒹葭》完美融合,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课堂诗意丰盈。

    其实,蔡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从探究“伊人”的丰富内涵到“追寻主题”的理解,从“水”意象到成语“秋水伊人”,整堂课时时处处在关注学生的思维提升和文化积累,这是我的课堂中所欠缺的,蔡老师却玩得游刃有余。我知道,这都源于蔡老师丰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所以我想说,语文课,“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