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你慢慢来
——我的育人故事
著名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作为母亲,养育子女需要慢慢来。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也要慢慢来。
初遇
又是一年开学季,接过学生名单,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佳佳”这个名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倏地紧了一下。虽然从未谋面,但“佳佳”这两个字却“如雷贯耳”,因为一年级时,我常听见她的语文数学老师在办公室里念叨她的学习有多么多么差。
我想:一定是特别的缘分,让我们相遇。好吧,既来之,则安之。
一天午间,孩子们在自主阅读课外书,我在讲台边批改《习字册》。咦?这是谁的?笔迹这么“粗犷”?一看名字,原来是佳佳的。
“佳佳!”话音刚落,一个小小的身影来到我身边。我扭头看向她,卷曲的刘海下面一双大眼睛怯生生地看着我,眼神躲闪,小脸通红。
“你是佳佳?”她不吭声,避开我的眼睛,一通抓耳挠腮。
“再给你一次机会,照着字样一笔一画好好写,听见了吗?”她还是不吭声。
“听见了你就点点头!”我提高了音量,她羞涩地点了点头,动作幅度很小很小。
很快她就重写好了。我一看,字迹稍微“纤细”了一些,但是每个田字格被她撑得满满当当,很多笔画都在跟她“作对”似的——该往里斜的都往外斜,该往外斜的都往里斜。我重新范写给她看,再把每一笔的位置和注意点强调了一遍,可她交上来的作业还是没有多大改进。
几天后,我和数学老师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开学好几天,她竟然从未开口说过话。我们悄悄地问过坐在她周围的几个孩子,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答案:从来没有听见她开口说过话。我们又向她一年级的语数老师求证,答案还是:她从来不开口。没想到被贴上“学困生”标签的她还如此“特别”。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第一次碰到这么特别的孩子,我不禁好奇:她不愿意开口说话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她在家也是这样吗?于是,带着满腹疑惑,我们去她家进行了家访。
走近
她家租住在一套老式民房的二楼。
“佳佳,快跟老师打招呼呀!”她妈妈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后,把躲在窗帘后的佳佳拉了出来。佳佳像只受惊的小猫一样迅速躲在妈妈身后,抓着她的衣服,跟我们玩起了“躲猫猫”,居然还发出了嘻嘻嘻的笑声。这是开学十多天来,我们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也是第一次看到她的笑容。
这次家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妈妈口中的她活泼、开朗、聪明、懂事,能和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打成一片,还是小伙伴中的“核心人物”……这跟学校里的她简直是天壤之别,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妈妈很清楚佳佳在学校从来不和老师、同学交流的情况,究其原因,她说:“佳佳在家可会说了,自从上了幼儿园开始就这样了,是被幼儿园的老师吓成这样的。”我的心猛地颤了一下,更加疑惑了,难道真的是老师单方面的问题?看来,佳佳妈妈对老师是有偏见的,这无疑给我们的家校合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面的谈话中,她一直绕开我们建议她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干预的话题,这也是我们来家访前预想的结果。
家访结束刚到家,佳佳妈妈的短信就来了:“老师,佳佳向我保证了,明天一早到教室就会跟两位老师打招呼的。”难道一次家访有这么神奇的功效?
第二天一早,我们满怀期待等着佳佳开口,但是没有听到想象中那声甜甜的“老师早”。我试着主动跟她打招呼,但她反而显得更加慌乱和抗拒。
放学时,爸爸提醒她:“佳佳,跟老师说再见。”最后的结果是她一番扭捏后拉着爸爸的衣角走了。
针对佳佳的种种表现,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原来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发病率约为0.7%的儿童社交焦虑症。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不管是和其他小朋友互动,还是面对老师的提问,都会沉默不语,但是回家后,他们却可以和家人正常地对话和互动。他们会错误地把说话和危险连接在一起,有时会出现一些奇怪的表情,比如:抿嘴、伸舌头、吐口水或抓脸等等。有时孩子可以用手势、点头、摇手等躯体语言代替言语进行交流,有时也可以用书写等方式来表达,但往往越是鼓励其说话,越是缄默不语。
每个孩子都是班级的一份子,我们无法忽视她的存在。那么,如何帮助她缓解焦虑并和她建立有效的情感连接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契机。
走进
一次课间,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没几个人发现我进教室了,佳佳也不例外。只见她侧着身子看着后面几个孩子在玩游戏,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时而抽动一下嘴角,时而眉头紧蹙,时而想笑又笑不出的样子,还偷偷地伸出小手拨弄着后面同学桌上的橡皮。其实她是多么想融入这个集体呀!我多想上去“推”她一把,可是我知道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会适得其反。
那天的默写,她出乎意料全默对了。我知道她不希望受到过分关注,因此我没有大肆表扬她,而是和平常一样让学生把默错的本子发了下去,在班级群里表扬了所有默写全对的孩子。不同的是我在她的默写本上加了一句话:“佳佳真棒!加油!”并在末尾画上了一个大拇指。
班级群里的表扬信息刚发不久,我就收到了佳佳妈妈的短信:“老师,今天佳佳真的默全对了吗?”我回复:“真的,佳佳妈妈,我们陪佳佳一起加油。”佳佳妈妈回过来一个感谢的表情包。
第二天发默写本的时候,我偷偷关注她的反应,因为心理学家建议不要目光直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当她打开默写本的时候,先是一愣,然后抿了抿嘴,脸上出现了一丝很难捕捉到的笑意。看来,这简简单单的6个字起到作用了。
那天放学,她破天荒地和我挥了挥手,我知道那是和我说“再见”的意思。我用很平常的语气回道:“再见!”因为我知道不能对她表现出特别惊讶的样子。
后来,佳佳的作业本成了我们沟通的“渠道”。一颗星星、一张笑脸、一只小蝴蝶、一个大拇指、一朵小红花、一封《表扬信》……都是我对她努力的肯定,这也是我俩之间的小秘密。
佳佳在不断地进步中。这学期,她的默写不仅错误少了,还全对了好几次。三次语文练习都达到了“合格”等级。现在的她每天早上和放学都能主动挥手跟我打招呼。
我就像一位等着蹒跚学步的孩子跌跌撞撞走向自己的老母亲,欣喜地看着佳佳勇敢地向我迈出了第一步。成长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我愿意在这条路上默默地陪伴走向我的每一个孩子。所以,佳佳,别急,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