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标修改后的新教材,《交通运输》这一节的编写相比老教材内容少了许多,提高了实用性,降低了难度,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比较符合中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的年龄特点。下面对比旧教材,分析一下新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安排和特点。
一、内容大量删减,突出课标要求,降低教学难度
内容方面教材做了大量的删减,教材的内容由“逐步发展的先行官”“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四个标题的内容删减为新教材两个黑字标题的内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两大部分。
新教材在交通运输的作用方面一语带过,删除了两个举例和两个活动,删除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我国主要高速公路的分布图及文字描述,以及阅读材料中的“乘火车要注意火车运行的车次和时刻表”的内容。“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这个黑字标题在新教材中不再作为小标题出现,删除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相关内容。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紧紧围绕课标进行──要求学生能够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从新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不难看出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同时突出了重点。
旧教材活动式课文内容比较多,新教材根据修订后的课标要求和老师们教学的实际情况,删除了高速公路、各种交通运输网、运输枢纽等内容,突出了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重点突出,给了老师们充分的教学空间,同时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二、新教材内容的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1.原教材的本节标题是“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新教材采用了“交通运输”作为章节标题。本章节内容里含有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交通枢纽等知识点,采用“交通运输”更加简明扼要,比较全面。
2.关于本节教材内容的顺序,原教材采用交通作用──交通运输网──交通枢纽──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布局这样一条主线来体现课标内容。新教材则根据修订后的课标,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删减多余内容,将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和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做了调换,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新教材明确给出了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内涵,让学生明晰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区别,这也是在地理学习中学生经常口误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局部内容增加了深度和广度
1.新教材虽然做了大量的删减,但在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方面又相对增加了深度和广度。
深度方面:关于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新教材给出了全国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相比旧教材增加了这种分布格局的成因提示。这样的安排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白人文现象和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由自然地理的学习过渡到人文地理的学习;二来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稍作拓展,分析交通布局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广度方面:新教材增加了关于我国高速铁路的相关内容,体现了教材与时俱进的思想,贴近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