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材解读(人教版)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是继学习了“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一):
表一
课程标准要求 |
教材内容 |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
黑种人的故乡 |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黑种人的故乡 |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黑种人的故乡 |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风俗。 |
|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
快速发展的经济 |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
人口、粮食与环境 |
二、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同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目“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了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点和居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了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了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了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两个“活动”形成递进关系,“活动”1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活动”2则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目“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了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了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了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了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目“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了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本目“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图1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四、图表利用
本节教材选用各类地理图像11幅,给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居民、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提供了方向。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和引导,按图索骥,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体的地图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下表(表二)。
表二
图序 |
名 称 |
应 用 |
图8.24 |
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
明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
图8.25 |
黑种人的故乡 |
通过黑人的活动场景,直观感知本区是黑种人的故乡。 |
图8.26 |
撒哈拉以南非洲 |
以主图加辅图的方式,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经纬度位置、濒临的海洋海湾、主要岛屿、主要国家名称分布、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分布、主要河流、主要自然带景观等信息。 |
图8.27 |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 |
结合P62“阅读材料”,直观感知本区传统手工艺品、传统鼓乐等文化艺术,认识本区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和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 |
图8.28 |
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
以恩贾梅纳为代表来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 |
图8.29 |
茅草屋 |
直观感知本区特色民居茅草屋,分析理解这种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图8.30 |
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分布 |
读图验证本区是“矿产资源的宝库”这一结论,认识主要矿产及分布;认识本区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理解这些经济作物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
图8.31 |
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 |
以联系图的方式展现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发达国家之间进出口产品的基本情况,理解本区与发达国家进出口产品的差异,验证本区以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
图8.32 |
加纳的地理位置 |
读图了解加纳的地理位置,结合文字资料认识加纳经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特点及其危害,深刻理解本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探讨本区经济发展的出路。 |
图8.33 |
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
读图指出坦桑尼亚、尼日尔、乌干达、乍得和利比亚五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验证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事实。 |
图8.34 |
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 |
阅读两幅照片,对本区严重的旱灾及带来的饥荒形成直观的感知,进而加深对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理解。 |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三组活动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活动三:本题属于讨论分析类,围绕“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认识协调本区人地关系、促进本区发展的措施,具有开放性。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展示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