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教学:驾起知识通达素养之桥
——《大概念教学》读后感
牟娅
随着(2022版)新课标的颁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拉开了序幕,“核心素养”“学业质量”等教育热词纷至沓来,如何理解和落实它们,成为了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接下来,我将结合书中观点,围绕大概念教学,从“是何”“为何”两个个方面汇报我的读书收获。
“是何”:刘徽教授在书中指出——大概念教学就是以具有生活价值的、能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他指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
她还借用了斯特恩的三幅图,形象地阐释了传统教学与大概念教学的不同:传统教学就像教孩子在沙滩上捡石子,学生最后能够收获的是多个事实性知识,也叫做专家结论。而大概念教学呢,就好比是经历了一次雕塑创作,学生带着已有经验,在实践运用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最后收获的认知结构也就是我们说的专家思维。
可见,大概念教学重视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关联,追求认知的结构化,要求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养成专家思维,从而提升核心素养。因此,在课程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大概念教学发挥着桥梁连接和转化的作用。
“为何”:理解了什么是大概念教学,那么对于“为何要进行大概念教学”也就能略知一二了。我认为开展大概念教学其价值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增强课程知识的可迁移性。大概念教学所追求的大概念,是在对事实性知识进行抽象与推论之后提炼而成的、对事物或现象的概括性理解,属于相对抽象的“上位知识”。所以,要达成对它的理解和建构,学生需要在复杂的真实问题情境中不断地激活和运用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概念”教学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知识的迁移,自然也能增强知识的可迁移性。
2.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素养体现为未来在现实世界的场景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大概念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与素养,它将素养目标具体化,构建“课程→单元→单课”的下沉通道,从而真正将素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实现课程整合与跨学科融合。“大概念”可以将芜杂的学科知识结构化或组织化,是揭示学科本质的一把密匙。基于“大概念”的教学为实现课程整合与跨学科融合,聚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可能与方向。
简而言之,运用大概念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更具有统领性、中心性和深刻性,能帮助掌握概念化知识,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使学生具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真正实现“为素养而教,为迁移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