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学生·资源·方式 ——谈“新手”教师如何备好一节音乐课》 2022-04-1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简评:教师在给学生授课前,备课是必要过程,准备充分、恰当巧妙的备课是教学有序开展、高效实施的重要前提。但很多新手教师因缺乏实际经验,在教学初期,并不会备课,或者,流于形式,备课上课“两张皮”,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本文,将从:以学生为起点,从聚焦“教”转向聚焦“学”; 以资源为媒介,从教“教材”转向借“资源”学; 以方式为载体,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对话”三方面出发,来阐述新手教师如何备好一节音乐课的策略。

学生·资源·方式

——谈“新手”教师如何备好一节音乐课

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 谢凤燕 13771600328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教师的加入给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但是,新手教师成长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很多家长,遇到新老师,都会带上一种“审视”的眼光,为什么?因为新!新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积累,很多家长认为为什么我的孩子要来做这个新老师成长的“试验品”?等老师成长起来,等他(她)经验丰富,我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早就结束了,如果这个阶段学习效果“不尽人意”,也没有时间让我们“重新来过”。当然,也有家长比较善解人意,知道各行各业都有“新手”,“新手”对待工作充满激情,有的未必输给“老手”。那么。如何让大部分新教师更快、更好地上手?备课是项基本功,很多新教师往往忽视这项基本功,光在上课环节下功夫,好比孩子学步,没会走,就想要跑,结果可见一斑。那么,“新手”教师如何备好一节音乐课呢?

一、以学生为起点,从聚焦“教”转向聚焦“学”

很多教师把课堂当做“教场”,“教即是学”。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很容易把学生当做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收。因此,很多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我想怎么备就怎么备,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情:不知道学生的现有水平如何,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学生以前有没有学过,不知道学生对他(她)所设计的这些内容,有多少兴趣,有多少难度……尤其音乐课,执教老师往往教授几个平行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风格各不相同,老师如果用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方式去授课,必然会“生搬硬套”。新教师从“纸上谈兵”到“实践出真知”,需要过程,但是,为学生考虑、这个过程要尽可能缩短。怎么做?

1.备课要有对象感

备课要有对象感。对象感,原是指播音员产生交流感的一种心理技巧。播音员面对话筒、面对摄像机播音,此时“目中无人”却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象是谁?当然是学生!无论教师的课备得多精彩,请想一想,你的授课对象,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怎样?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他们的已有经验有哪些?他们中有哪些“特殊”的,如果他们不随你的设计“出牌”,你该如何引导?怎么调整?比如,一些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常会把“反复记号”“休止符”“切分音”等知识点作为授课的难点来解决。关键是,面对低年级学生,他(她)认为这些是难点,非讲不可;到了中高年级,他(她)觉得这很重要,继续把这些知识点当做新知重新教授,甚至到了初高中,还在强调。那么,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初高中的学生,学习需求、认知水平、音乐素养、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你能为婴儿、幼儿、青少年准备同样的奶粉吗?肯定不行!所以,新教师备课一定要有对象感,要注意“量身打造”“因材施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角色代入”,新教师在备课时,不妨想象自己就是你的授课对象,你所期待或者你能接受的音乐课,要怎么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私人订制”备课,才是最适合授课对象的备课,才能在上课环节达成预期的效果。

2.备课要有现场感

备课要有现场感。现场感原指新闻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受众在获悉新闻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很多侦探影视剧中,都会有“现场再现”的联想场景,这样的联想能让侦探们“身临其境”,还原案发过程,尽早破案。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需要这种“现场感”,也需要“身临其境”。一般备课都是在办公桌前“绘制蓝图”“奇思妙想”。这样形成的备课,可操作性如何?新教师,对授课对象和授课环节相对陌生,这样“纸上谈兵”式的备课更有待提高。比如:你设计的这个律动环节在教室的哪个区域来实施?学生们分成几人一组?这个声势律动除了肢体语言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物体?教室里的打击乐器有多少?如何分配……这些问题,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有所思考。还是建议用角色代入的方法,把自己想象成学生,让自己提前到现场感受一下,或者把相关环节自己先作为学生体验一下,一定能发现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细节决定成败,这样备出来的课到了正式上课环节,才会更具操作性。

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要以学生为起点,也要以学生为终点,只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从聚焦“教”转向聚焦“学”,才能让所备之课真正为学生所需、所学、所爱。

二、以资源为媒介,从教“教材”转向借“资源”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物质媒介,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要备好一节音乐课,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肯定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新教师还需要在透过教材挖掘资源上多花功夫。比如很多小学音乐教材,书本上出现的内容很少,拿到这样的作品,很多新教师就显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短短两行谱子,怎么把“它”作为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整合资源,这是一项教师基本功,是备好课的必要准备工作。

1.深挖教材

新教师在拿到一课教材后,别急着备课,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用好教材资源。如苏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夜歌》,书本上,这首俄罗斯民歌一共呈现两行乐谱,且这两行谱子还是一样的。很多新教师拿到这样的教材,就犯愁了。一节课40分钟,上了20分钟就无话可讲了。这样的现象背后,反映出这个教师对教材作品的认知浅薄,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准。还是以《夜歌》为例,这首歌曲虽然篇幅不长,但是细细挖掘,会发现它的音乐价值很高:(1)什么样的歌叫做夜歌?给学生几首歌曲片段听辨一下,他们能否听出来呢?(2)这首俄罗斯民歌的歌曲背景是怎样的?(3)这首歌曲的拍号有三个,学生学唱时怎么来划拍呢?(4)两行旋律音高、节奏、节拍都相同,那么演唱时,需要做一些力度对比吗?这个对比是老师要求还是在演唱时,学生内心情感需要而自主产生呢?(5)柴可夫斯基在哪个作品中用到了《夜歌》的旋律?在这个作品中,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有什么变化呢,如何引导学生来感知呢……如果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能通过挖掘教材,找到这些“米”,那么这个“巧妇”肯定能做出一顿丰盛且让人回味无穷的大餐。

2.整合资源

很多新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关注“点”多于“面”,这样备出来的课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点”“面”甚至是“块”结合,要会合理整合资源,宏观构建,微观入手。

1)学生已有经验资源的整合运用

新的学习观主张:真正的知识是以种种原有的经验为脚手架,通过在不同情境中在反复的运用中,体悟到怎样的知识、在怎样的情境中、并且为什么是有效的知识就是经由这种真实性经验的梳理与整合的结果。挖掘学生已有经验,利用这些资源搭好“脚手架”,来“因材施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新手教师备课时,不妨想一想如何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与学生产生“共振”。比如,《顽皮的小闹钟》是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的一首欣赏作品,学生在欣赏作品时,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感知主题、表现主题、记忆主题呢?教师在备课时,要重点考虑这些问题。不妨设计一个环节,能挖掘出学生已有经验,并为教学所用。比如,该作品中出现了秒针走动的声音、闹铃声、拧发条声,备课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小朋友家里的小闹钟会发出哪些声音?听听这些音效又是什么声音?你能用肢体语言或者乐器、口技来模仿这些音效吗?老师准备了一段音乐主题,你能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表现秒针走动的样子吗?完整聆听乐曲,你能听出刚才的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顺序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设计,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回忆、听辨、表现生活中的声音,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音乐表现素养。

2)教材资源的整合运用

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用好、用足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让学习更系统、更“有迹可循”。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有一首《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由著名音乐家谷建芬老师作曲。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们已经学过多首谷老师的作品,二年级下册的《春晓》,三年级下册的《游子吟》,五年级的《校园的早晨》、《爱的人间》等,都是谷老师为孩子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深受学生喜爱。只要老师开口哼唱一句,学生立刻就能跟上,与老师积极互动起来。这样的教材资源,为何不好好利用?如果老师备课时,能对教材“了如指掌”,对作品按照同类别、同作者、同体裁、同地区等特征细细分类梳理,举一反三,那么学生对音乐作品或者知识点的学习肯定能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3)与其它相关资源的整合运用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新手”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还能适当地运用其它资源,那么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比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梨园英秀》,这是一首戏歌,歌曲中出现了大量的京剧相关文化:梨园、锣鼓经、四功五法……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如何向学生普及这些京剧艺术中的专业用语,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简单初步地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通透。更巧的是,在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中有《画脸》的内容,如果能将音乐与美术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彼此互通、相辅相成,那么,学生对京剧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定将迸发出新的活力。当然,其它资源还有很多,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学科资源、人文资源……

从教“教材”转向借“资源”学是新教师备好音乐课的一个重要方向。资源一直都在,就看老师们会不会挖、会不会用,怎么用?用多少?这些,都需要“新手”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深入思考、反复实践。新教师要做有心人,学会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只有当你的资源库足够丰富,你的备课才能更有底气、更有新意,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铺路。

三、以方式为载体,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对话”

所谓“教案”,就是教师基于单元目标、教材观和评价标准,围绕该课时的目标而展开的教学计划。很多新教师在备课时,计划得都很精彩,可真到了上课环节,发现“所遇非所期”,上课和备课并不“合拍”,有的干脆甩开备课“另起炉灶”,备课上课“两张皮”。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你所准备的到了上课环节根本派不上用场,那么这个备课就无意义了,至少这个备课也是不合格的。当然,不是上课非要和备课一模一样。既然是计划,不过是教师预先设想的一则故事而已,在实际的教学中会产生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故事。因此,即便是同样的教案,班级不同,教师也要临机应变展开有效教学。现实上课过程中,学生还会有很多新的生成性反应,能促进师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调整。但不管怎样,所备之课应该是和上课基本一致的,否则还要备课干嘛?那怎样把备课之“所期”与上课之“所遇”相协调起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对话”呢?方式很重要。

1.备课要完整、要细化

翻开很多新教师的备课本,字迹工工整整,环节清清楚楚,表述规规矩矩。可真上起课来,效果“差强人意”。为什么?因为这部分老师重视每一个教学的大环节,却往往忽视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这样的课堂“四分五裂”,很难让学生长时间投入其中。对于这样的老师,建议备课要更完整、更细致,除了每个大环节要准备充分,小细节也不能放过。比如要把环节与环节间的过渡都写下来,比如,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反应,如果这样,老师怎么继续?如果那样,老师怎么引导?如果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还有别的想法,教学又该如何继续?这些问题,在备课时老师要尽可能考虑全面,这样要不了多久,新教师的课堂也一定会更完整、更流畅。

2.备课要低姿态、高站位。

所谓 “低姿态”,讲的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平和、谦逊、圆融及忍让等言行和情态。在这里,指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从学生为原点来备课,来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就拿教学语言来说,多用“你们认为?”“你能否?”“你们有什么更好地建议?”这样的引导句来启调动学生、启发学生、托举学生。少用“我希望”“我认为”“我强调”这样的措辞来命令学生,学生不是你的木偶,不要把他们扯东扯西,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必须以学生为原点出发,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转变成为能和老师、同学、知识“平等对话”的探索者。

“高站位”是指所备之课于学生音乐学习而言,有无更深、更长远的意义。比如,很多新教师在备课时,都会设计打击乐创编的环节。对比以下两种在教案上呈现的创编环节书写方式:(1)“打击乐创编”,这么一句简单的话。(2)“打击乐创编(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相比之下,方式(2)更清晰、更有实效,更能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更能为学生长远的音乐学习特别是音乐创编积累经验、找到方法、奠定基础。这就是“高站位”的体现,新教师备课也要力求做到“深谋远虑”。

综上所述,学生、资源、方式,这是新手教师要想备好课需要重点考虑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能做到以学生为起点,从聚焦“教”转向聚焦“学”; 以资源为媒介,从教“教材”转向借“资源”学; 以方式为载体,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对话”,那么无论这个教师多么“新”,一定能备好一节音乐课。

 

【参考文献】

钟启泉.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