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 杨静平
2020.3.30
【关键词】 线上入户陪伴 家庭教育胜任力
【摘要】
线上入户陪伴,就是助人者在网络上连续21天陪伴家长,使之成为有家庭教育胜任力的家长。这解决了当前家庭教育培训领域的“知行脱节、正确行动、能力养成”的三大难点。操作要领包括:根本肯定、处理情绪、设问对话与行为解读。
2020年新年刚过,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委会接到武汉志愿团队的邀请,希望对疫情中的武汉民众提供心理救援服务。专委会三天内集结了130位会员志愿者,分为宣教组、入户组、热线组展开工作。下面是入户组开展的在线入户陪伴在这次抗疫中的实践与反思。本次实践共有40人参与入户陪伴的带队体验。分为12个小组。服务了疫情中遍及全国的60户家庭。
一、 什么是线上入户陪伴?
1.双陪伴模式
线上入户陪伴,源于杨静平老师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提出的双陪伴模式(2019,杨静平)。
双陪伴,是指家庭指导师对家长的陪伴,协助家长成长为情绪稳定、思维灵活、方法多元、性格完善的有教育能力的成熟家长;成熟而智慧的家长陪伴自己的孩子,在交手中,在对垒中,了解孩子,向孩子学习,享受孩子的成长快乐。
在学校场景中,双陪伴,也可指学校心理老师对普通教师、班主任的陪伴。协助他们独立处理课堂或班级学生状况。
这里有一个模型。要处理C,我们不是直接面见C,而是面见与指导与C最紧密的、学习与改变意愿最强烈、行动力很强的B。通过对B现有资源与能力的评估与调用,手把手教会B如何应对一个变动中的C,从而使B在实战中体验与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2.线上入户陪伴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通过网课在家上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亲子矛盾加剧,线上入户陪伴应运而生。
何为线上入户陪伴?就是助人者在网络上连续21天陪伴家长,使之成为有家庭教育胜任力的家长。助人者是具有教育与心理双重背景能力的心理咨询师、家庭指导师或社会工作者等;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2人、3人、5人组成工作组,联合陪伴。被陪伴者是有困扰同时有意愿改变与成长的家长。一次可以招募5-10组家庭。陪伴形式是线上微信群互动:家长们每日分享家庭日志,陪伴者就日志所及家庭成员的心理、情绪、行为等现象及时点评,对家庭成员正确的做法给予肯定认可,对于不合适的部分,提出新的思路与改进建议。助人者通过这样持续21天的手把手跟进示范,让家长学会全面了解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天性、年龄特征、情绪、性格、行为、学习风格等知识,从而,准确理解孩子,觉察自己的反应方式。做到情绪稳定,思维灵活,不拉不拒,最终获得真正的家庭教育胜任力。
二、 线上入户陪伴有何作用与意义?
现在的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知识、资讯随手可得。文字的、音频的、视频的,都能搜集到。学校、妇联、报社、电视台也重视做这方面的科普工作。家长们理论学得一堆,包括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自身,掌握的理论与方法不可谓不少,但是遇到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或各种极端情绪极端性格出现时,很多人还是手足无措。问题出在由知到行,不能直接切换。知识理论是抽象概括去细节的。一切都是完整完美的。但自己家的孩子是非标准件。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各种禀赋与天性有点诡异,让小白家长不知如何下手。线上入户陪伴架起了理论与实操的桥梁,一个一个台阶,带着家长拾级而上,最终登顶,成为名副其实有问题解决能力有养育能力的父母。
1. 在鸡零狗碎的日常真相中觉察
老师来到“你家里“,来到你身边,来到你心里。你遇到的每一件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通过对话,都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紧绷的神经也就能放松下来。
2. 先校准自己,再开始引导孩子
在我们的陪伴实践中,有问题的家庭,家长朋友们通常会在“情绪、关系、成长规律”三点上摔跤。因此,我们提出“先情绪后学习,先关系后教育,先成长后成绩”。来提醒家长重视自身情绪管控、亲密关系的建设、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把握。
3. 持续21天,养成平和、肯定的习惯
家庭矛盾,源于情绪失控、源于无视家人的天性、努力、贡献与成绩等。通过在陪伴群的21天浸润,耳濡目染,家长朋友们开始心平气和,开始全面观察孩子,用发展、欣赏、鼓励、自省、道歉的方式来对话孩子。家庭矛盾转化为相互尊重、理解与配合,家庭进入和谐运行的状态。
因此,线上入户陪伴,解决了当前家庭教育培训领域的“知行脱节、正确行动、能力养成”的三大难点。当一批批家长具有了真正的家庭教育胜任力,各家窗口将飘出更多的欢声笑语,孩子们也才真正能够健康成长。
三、 线上入户陪伴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培养“定活两便“的有家庭教育胜任力的家长。即无论遇到孩子的什么问题,都能快速冷静下来,做到情绪稳定平和;面对孩子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或事故时,做到灵活机智,准确应对。(2020,杨静平)
四、 线上入户陪伴的操作要领有哪些?
线上入户陪伴的操作要领,包括:根本肯定、处理情绪、设问对话与行为解读。助人者需要在这四点上熟练掌握。
1. 根本肯定
即助人者的人性观,必须承认每个人本自具足,人皆可为尧舜。《中庸》开篇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要顺着孩子的天性,给孩子的天性提供跑道,提供成长资源,就是好的教育。助人者必须在与被陪伴者接触中,敏锐发现他们身上的气味、特点、神韵,给予认可、肯定、鼓励与激励,即寻善、长善,当被陪伴者有了稳定的自尊自信后,可以就事情本身做对话,即进入完善、从善阶段。通常意义上的批评与建议要在关系稳定之后提出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们提出五步肯定法。即肯定成绩、肯定努力、肯定动机、肯定存在、肯定真心本性。
2.处理情绪
可以将情绪分成三类,即积极情绪,负面情绪与正常状态。积极情绪时,要快马加鞭;负面情绪时,要抱持托住;正常状态,要能尊重、留白、不打扰。当孩子处在积极状态时,我们的句型是,接下来有什么安排?孩子在消极状态时,我们的句型是:你现在很生气/愤怒/难过/迷茫?还有吗?孩子处在正常的作息状态,不多嘴。
3.设问对话
当被陪伴者写道:整个寒假都处在低档状态。就需对话: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写道:早上从噩梦中惊醒,本来想得到先生的安慰,结果他睁开眼看了一下,又睡过去了,我决定,从今以后,孤独终老。这里必须对话,这位“小公主“娘娘生气了,要替她先生说句公道话。
4.行为解读
被陪伴者写道:
3月20日,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孩子每天越学越晚,昨天晚上12点了,还在背语文,不敢问也不敢催,怕她嫌我唠叨。眼看着真的快复课了,真怕这两月好容易放松下来的紧张心情又绷起来,年前一模,小家伙紧张地睡不着,就因为我说了句,“好好考啊,大部分考生家长都跟我讲过,高考成绩与一模成绩最接近。”结果一模考砸了。记得17年中考,女儿说她考前两三天什么都背不进去,什么题也不想做,我和她爸爸什么都没说,就是每天晚上带她出去散步一个小时,买点零食吃吃。是不是高考也要这样?明显不行,看女儿现在的学习状态,恨不得一分钟分掰作两分钟用,多点时间多背一点,看一点也是好,毕竟高考的内容比中考多得多。希望我能管理好自己的言行,避免把情绪传递给孩子。
点评:你提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谢谢你。中考前你们的做法很好。虽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女儿的紧张,但你们用行动协助孩子有了一个身体活动头脑休息的切换。不错。一模前,你的那番讲话不经翻译直接对孩子讲,就是增加压力呢。那可以怎么讲呢?女儿,你是稳扎稳打型选手,平时基础知识学得好,你会拿到属于自己的分的,因为是一模,是要有覆盖全部知识点的整张试卷出现,而你们才开始总复习,有些内容与题型大家的熟练度不一样。因此,我们就是去走个台,适应一下考试的氛围与节奏。就如你们老师公开课的试讲。文艺演出前的排练。放松心情,总体感受,找出顺手与不熟悉的地方,一模任务就完成了。而对于女儿现在睡得越来越晚,我们可以做的是,减压,再减压。高三学生要有休息的权利意识。加强两点。1.高考最后拼的是体力与心态。这两个东西都是平常要带着锻炼的2.学会做小事。完成小事就可以休息。对于一种题型一类知识点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的练习,那就允许自己留一点模糊与卡点,而对于今天布置的作业可以先完成。作业可以有一定量的错误。这些错误通过课堂老师讲解与同学交流,很快得到解决。一切以时间为基础来定夺。有的孩子享受解题的快乐。但不能沉溺而忘了休息。对于这位同学,就是多肯定多信任多祝福多打断换换脑子会更好。
对于家长写的这段日志,其中有做得对的部分,也有不合适的部分,因此,必须做出全面解读,以利于后续的家庭教育。
行为解读,说到底,就是在给家长朋友们写的日志做辨析题。也是最能触动家长学习与改进的点。解读到位,通常就是拨乱反正。
五、 线上入户陪伴的可为与不可为的空间在哪?
线上入户陪伴,对于助人者与被陪伴家庭都有设置。
助人者,需身心健康,情绪稳定,思维有弹性,热爱这份助人工作,也懂得自己的专业局限,在不能处理被陪伴者的问题时,会及时转介。
被陪伴家长,谦虚好学,开放性好,有一定的育儿困扰,性格稳定,能坚持21天写作或交流。
交流的话题,集中在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等问题上,主要围绕情绪、交往、学习、考试等常规家庭教育问题。而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问题不在服务范畴内。家长没有时间参与学习,没有基本的沟通、写作能力,这种方式也不适合。
六、 入户陪伴带领者的成长
谁能胜任入户陪伴带领者这份工作?这其实是一份线上团辅工作。既需要陪伴者有个案功力,也需要团辅经验。因此,有一定心理教育家庭教育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体验肯定技术、联合带组、独立带组“三阶段来成长。
1. 体验肯定技术
自己要有一周或三周的日志写作,接受带领老师的点评。在这一周或三周的体验过程中,感受老师的点评角度。同时,自己在记录生活时,会遇到自己低档低潮,这时带领老师会单独与你深入交流,疏通卡点,促进自己的心理模式升级。
2. 联合带组
线上入户陪伴,相对于密集个案。连续21天,每天五个个案,其信息量与问题的复杂程度是一般心理老师几年的个案量与技术难度。因此,一开始建议3个陪伴师结对开团。这样,既能练习带团能力,又能相互打配合。这中间,遇到问题,随时可以联系督导咨询。
3. 独立带组
经过足够量的实战,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越来越好,心中对中小学生的各种问题有基本模型,这时,可以独立开团。在实际运用中,可以从1人、2人、3人开始,驾驭能力强了,就可以扩展为5人、8人,不要超过8人。一个群里人太多了,一是会占用带领者太多时间,二是群里成员的节奏不容易统一。因此,5-6人最合适。
线上入户陪伴,经过江苏省心育专委会40位志愿者的实践,60户家庭的体验,得到了带领老师与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带领者毛银凤老师总结这次入户陪伴工作:入户暖人心,陪伴增人能。入户陪伴,暖心增能,助人自助。朱建梅老师带领的亲子2组有位家长总结道:亲子关系靠不了别人来改变,只有靠自己去努力,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善自己。光看书本知识,不去领悟举一反三,自己不去身体力行,不去反省自己,是获取不了家庭教育真本领的。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和人生导师,学到了一些脑洞大开的人生知识。这段时间让我有了心灵的驿站,调整了一些坏情绪,舒畅了一些,吐露了一些心灵深处的痛苦,有了自我价值的提升感和愉悦感。我会继续认真做好自己,给孩子做好榜样,家人亲人关系再好好维护。在夫妻关系改善方面,希望得到更多导师的心灵辅导和灵魂碰撞。最后,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辅导,感谢所有同学们的陪伴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