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即成长 ——江阴市杜海良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2021年阶段总结 2022-04-11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一、工作室的使命与担当

名师工作室建设有别于校本研修,有别于行政推动,有别于专家指导,是为实现团队教师发展愿景,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而设立的专门性结构。工作室要遵循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效引导教师体验职业的幸福感、创造感,为教师人格的完善、教育教学技艺的提升提供专业性引领和技术性支撑。它具备指导性、引领性、发展性和共生性。本工作室定位为小学数学教师成长的共同体,教学改革的实验室,“三力”课堂的研究地,教学质量的促进场。


二、工作室的常规工作

1.为每一位成员规划好一条行之有效的成长路径。

工作室成员根据本工作室提出的三年工作规划,提出个人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目标,促使每位成员尽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

2.使每一位成员通过阅读追求专业生命的幸福感。

促进各团队成员提高数学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素养,掌握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3.把每一次活动策划为深度的教研与专业的引领。

定期集中就各自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例研讨讲评、专题讲座、课题研究、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学员有计划的锻炼和培养,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工作室的特色工作

1.课题与主题

好的课题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灵魂所在。它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抓手,给研究搭建一个平台;设定一个努力的方向,使成员的研究得以“聚焦”;协力攻关,便于取得成果,让成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利于调动成员的研究兴趣,让“我要研究”成为现实。这就能让工作室的成员有目标可追,有内容可做,有平台可反思。工作室已申报学科组专项课题《指向学生整体素养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遵循“课程育人”、“儿童立场”、“系统思维”的原则,指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层面出发,通过特定的逻辑把原本分裂的数学育人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把未分化的教育要素纳入教育实践当中,进而促进儿童素养结构全面、个性发展的过程,具有对话性、均衡性、整体性等特点。

围绕课题和三年发展规划,工作室确定以“续传统文化,研益智游戏,跨学科融合”为主题,通过日常自主研习和集中合作研修,按照围绕名师、凝炼主题、组建团队、开展教研、开发资源、提炼成果、形成特色、搭建平台、问题中心、全程参与、培训教师的活动思路,建立一支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教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研修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实现跨校合作教育研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指导、引领和辐射作用,力争把工作室建设成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教育教学的示范地、教育科研成果的发源地,为推进江阴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平台与舞台

工作室将以各种形式的听课、研课,举行工作室全体成员课堂教学能力的全方位展示的活动,全面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促使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和特色,力争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每学年工作室成员不断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成员自身开课、借班上课、开设讲座等形式和活动,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工作室成员在教学风格和特色上下功夫,能灵活地、熟练地驾驭课堂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学校毗邻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1997年挂牌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现为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学校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中心各学科研训员或名师工作室定期或不定期来校开展活动,上指导示范课和讲座,为工作室学员提供了丰富的自选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积极与省外教育发达地区共建桥梁,为工作室教师提供交流与展示的舞台。为促进名师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艺术,展示团队的教研成果,我工作室联合《小学教学》编辑部特开展“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活动,全国直播共同研讨“折线统计图”。工作室老师结合学科特色,展示了一节以疫情为背景的折线统计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若干问题的思考展开评课和研讨。


3.学习与学术

学习需要回归教育本真,把人内在的力量诱导出来。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是唤醒的智慧,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激励而非灌输,而数学学科恰恰提供了最好的逻辑通道和精神平台。

工作室直击育人本真,进行了积极有成效的研究实践。工作室成员还应具备创造型的人格魅力,敢于创造,方能提升魅力;生成创造,从而走向创新。不迷信权威和教条,不受条条框框、经验的束缚,基于教学基本规律,敢于、善于质疑和批判;参与著书立说,走向更高阶创造——创作,善于将工作室创造的成果转化为宝贵的可视化资源,磨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工作室每学期开展“沙龙研讨”的同时,建设和利用好“名师工作室网”等,积极开展网络在线互动式研讨,要求工作室成员根据名师工作室具体工作安排,提供教学心得体会文章(教学随笔)、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等,并对基本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实现教育智慧共享。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有效地使工作室成为动态的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的生成站。工作室鼓励和引导成员梳理和总结所思所想,及时总结与反思,并积极通过研修活动向杂志社推荐老师的文章。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呼唤着一线教师职业角色的深刻转型,而名师则应是这一变化的促进者和催生者。如果我们的名师工作室有意识地发扬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创造力,其必将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 阅读(111)